曾經力壓秦國,三百年不敢東出,晉國為什麼會被「三家分晉」?

2020-12-05 歷史科普醬

在我國東周歷史上,大致可以分為春秋戰國時期,而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韓、趙、魏三家分割了晉國的土地,並打敗了智家,也從這個節點開始歷史進入了戰國時代。

而晉國的滅亡對於戰國格局變化太大了,曾經強大的晉國對於西邊的秦國來說是一個龐然大物,就算是春秋五霸時期的秦穆公都無法和晉國匹敵,晉楚爭霸三百年,事實上很多時候都是晉國一家獨霸,而晉國的滅亡讓西邊的秦國從此再無大患。

雖然戰國初期,晉國之一的魏國壓制了秦國一段時間,但魏國終究沒有晉國的體量,從秦孝公之後開始大舉東出,最終在後來統一了天下。

那麼這麼強大的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瓦解?韓趙魏三家又是怎麼瓦解晉國的呢?

三家分晉的由頭:曲沃代翼

要說三家為什麼分晉,其根源就在於晉國內部宗室力量衰弱,而公卿力量太強,其就如同後來的曹魏一般,司馬家一家獨大,而曹氏家族根本無法與其匹敵。

其根源就在於內部不信任宗親貴族,最後才會讓外人有機可乘,而這就是晉國滅亡的源頭,這個源頭可以往前推個一百多年,那就是晉國內部小宗取代大宗的曲沃代翼。

原來在公元745年,當時晉昭侯把曲沃之地封給了其數曲沃恆叔,其目的就如同當年周王室分封一般,想要憑藉分封趁機擴大領土以此來拱衛晉國。

初時,這個目的是有效地,可是在過了幾十年之後,由於大宗和小宗之間的血脈開始淡薄,所以這已經無法有預期的目的了,而同時這個時候曲沃的小宗開始日漸強大,最終和大宗展開了激烈的戰爭,經過了七十餘年的內鬥,最終在晉獻公時期曲沃一脈的晉國血脈取代了原先的晉國公室。

因為意識到曲沃代翼的負面影響,所以晉獻公在這個之後對於宗室極為不信任,在位期間雖然做到了「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可是晉朝宗室也在這個時候遭到了重創。

而之後更是為了其子奚齊的地位,更是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不放過,太子申生被冤殺,重耳流亡在外,夷吾在流亡一段時間之後成為了晉國新任國君,可是他又不放心他的哥哥重耳,在當時也是多番派出刺客刺殺重耳。

而這個重耳就是後來的晉文公,由於曲沃代翼和父親兄弟的影響,晉文公繼位之後也是不信任宗室,他在位期間雖然帶領晉國走向了強盛,可是卻也給晉國埋下了隱患,這個隱患就是「六卿制度」。

晉國「六卿制度」,成也六卿,敗也六卿

晉文公重耳繼位之後,為了褒獎當年和他一起流亡的大臣,設立了六卿制度,其採取的是11個世族分別執掌六卿的爵位,並採取「世襲制」,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採取輪流執政的制度。

這其中後來的韓趙魏就包括在內,原來晉國十一大家族和晉國宗室分別執掌晉國,十一大家族之間互相牽制,輪流執政倒是能夠有效地避免晉國落入他手。

也憑藉這「六卿制度」,晉國的霸業在晉文公之後並未衰退反而是到達了巔峰,不過晉國的思維始終還是沒能跳出分封,當六卿建立功績之後,晉國公室就會分封地方給他們,而晉國當時的土地終究是有限的。

外加上當時晉國六卿長期執掌晉國軍政大權,內裡勢力很強大,而晉國由於宗室力量薄弱,根本無法對抗這六卿,這十一家六卿在經過了幾代之後開始為了權力互相攻伐,而晉國公室這個時候終究無力阻止。

首先出局的有五家,到了晉國中後期就剩下中行家、範家、智家以及韓趙魏,而這六家就吞併了他們的土地,再接著是韓趙魏和智家滅掉了範家和中行家,而換來的卻是這四家的勢力越來越強大,而晉國的土地是越來越小了。

最終韓趙魏三家看不慣當時最強大智家的囂張跋扈,滅掉了智家,至此三家算是分完晉了,而晉國此時的土地就如同當時的周王室,有名無實,最終被三家所滅。

而隨著「三家分晉」的結束,春秋時期講禮法的時代到這就結束了,至此中國歷史進入了戰國時期,這個時候誰要是再講禮法就是自己找抽,因為戰國時代講究的是強者為尊,而也就隨著「三家分晉」的歷史事件,周朝禮樂制度到這就崩壞了。

相關焦點

  • 三家分晉之前,鼎盛時的晉國有多強大?秦齊楚三強國不敢妄自開戰
    韓、趙、魏三家分晉前,晉國雖然和秦國、齊國、楚國被評價為春秋四大強國,但晉國鼎盛時期,齊秦楚三個大國都無法和晉國匹敵,晉國強大到可以經常壓制住另外三個大國。晉國在鼎盛巔峰時期,軍事上有兵車萬乘,強大的實力可獨霸中原,秦國只能稱霸西戎,齊國在東北部的海邊縱橫,楚國在南邊不斷擴張。
  • 秦國自穆公時已有東出之意,卻被晉魏壓制,歷經三百年才破局東出
    自秦非子被周孝王封為附庸,到秦襄公時正式位列諸侯,秦國歷經兩百年發展,最終於秦宣公時具備了與中原各國爭霸的實力,甚至擊敗了中原大國晉國。然而,秦國的東擴很快便引起了晉國的警覺,自秦穆公兩敗於晉國之後,秦國就此被壓制於崤函以西長達三百年,直到秦惠文王時期,秦國重新收回河西,這才真正完成了走向中原的第一步,並於秦武王時期向開始向山東六國展露獠牙。
  • 強大的晉國為何最終慘遭「三家分晉」?根源得從「文侯勤王」說起
    說晉國是春秋時期最為強大的國家,應該不存在太大的爭議。老覃之前寫過《春秋五霸都有誰?說法多種,一清代學者提法獨特,應和您想的不同》有提到過,自從戰國末期趙國思想家荀況提出過「春秋五霸」之說,世間便興起了關於這「春秋五霸」的各種排法。
  • 《資治通鑑》為啥對三家分晉大做文章?因為這是一起劃時代的事件
    這是本書正文的第一句話,即我們所說的「三家分晉」——韓、趙、魏把中原霸主晉國給瓜分了,並得到了周天子的正式冊命。緊接著,作者司馬光本人用了整整1200多字對這一事件進行評論,毫不掩飾地表達他的憤慨、失望乃至痛心疾首之情。這在橫跨1300多年歷史、惜字如金的《資治通鑑》中是極為罕見的。為什麼司馬光會有這樣的態度?
  • 三家分晉沒那麼容易,有兩個關鍵人物起了決定性因素
    三晉名稱跟三家分晉有關山西又稱三晉,就是與三家分晉有關係,山西的簡稱是晉,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分封在山西地區的是個大國晉國,實際上,最初分封的時候並不是晉,而是唐,武王伐紂以後,建立了周朝,為了維護周的統治,周朝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周天子封姬虞為侯爵,姬姓晉氏 ,姬虞是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因受封於故唐堯故地,其國故初名為唐,其亦號唐叔虞。
  • 「三家分晉」最終三國還是歸晉,歷史上可怕的驚人巧合
    「三家分晉」是指在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春秋末年,晉國大夫智伯瑤想侵佔韓、趙、魏的土地,對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說:晉國以前是中原霸主,後來霸主地位被吳、越奪去了,為了使晉國再度強大起來,我主張你們每家都拿出一百裡土地和一萬戶口來歸給公家。
  • 如果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不分裂,秦國有一統天下的可能嗎
    我把這個問題分成四個問題解析,第一個問題:晉國為何會分裂?第二個問題:秦國為何能統一天下?第三個問題:晉國不分裂秦國有機會嗎?第四個問題:秦晉同樣都是幹掉宗室勢力,為何結局相反? 通過對這四個問題的探析,就會發現,問題背後的背景挖掘,遠比問題本身還要精彩!
  • 力壓秦軍的戰國六大名將:第一個太厲害,秦國差點被他打趴
    《資治通鑑》以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的三家分晉作為戰國的開始,到前221年秦國攻滅齊國統一六國為止,戰國歷史長達近兩百年,期間戰國七雄徵戰不休,秦國由弱變強雖歷經很多波折,但最終笑到了最後。
  • 晉襄公與晉國權臣先軫之間的權力遊戲,在秦國三帥身上展開
    襄公心裡當然不會指望秦晉兩國會將此事當作沒發生,和好如初,但是他心裡明白,根據秦國的軍法「兵敗者死」,孟明等三帥回到秦國是一定會被秦君處死的,從前的成得臣不也是被父親晉文公放回楚國,然後被楚王給逼死了嗎?那麼,反正秦國三帥都是死路一條,自己也就不必做這個壞人了,不如就賣個面子給自己這個後媽吧!
  • 只剩下一個孤兒的晉國豪族趙氏,後來是如何成為戰國七雄的?
    大難不死的趙盾準備逃離晉國,但他還未出邊境,就得到消息,原來晉靈公被他的本族兄弟趙穿給刺殺了,於是趙盾放棄了逃亡,又回到晉國,扶持晉國新君晉成公上位。 成公上位後,趙盾因擁立有功,趙氏被賜為異性公族,趙家在晉國的勢力開始崛起。之後,趙盾之子趙朔又娶了成公的女兒趙莊姬為妻,但好景不長,趙朔早夭,莊姬很早便守了寡。
  • 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兩個國家,莫過於秦趙,幾百年前是一家!
    每個諸侯國為了爭奪戰國初期的霸主地位,使出了很多手段。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標誌著春秋時代結束,戰國時代來臨。趙國,韓國,魏國瓜分了晉國的土地,其中以趙國的土地最肥沃,實力也最強大。我們都知道最後是秦國滅掉了六國,最終統一天下。而在這些對手當中,初期最強大的對手魏國由於秦孝公時期任用商鞅變法,河西一戰收復故土,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魏武卒。
  • 趙、韓、魏三家分晉,那麼晉國原來的主人去哪了?說出來挺可憐的
    而在周平王東遷的過程中,有三個國家應該是獲利最大的,他們就是秦國、晉國和鄭國。然而實際過程中,真正獲利的卻只有秦國和鄭國。秦國依靠這次護送,正式位列諸侯,而鄭國依靠這次護送,和周王室綁定在了一起,也為鄭莊公後面的稱霸打下了基礎,唯有晉國,默不作聲,錯過了最佳的崛起時機。不過,晉國雖然沒有抓住這次機會,但是卻後來居上,成為了春秋時期當之無愧的巨無霸。
  • 春秋時代強國之一,卻被小國欺負近『百年』,最終迷迷糊糊被滅了
    自從三家分晉之後,中國歷史從春秋進入戰國,戰國時代幾乎總是在打仗。春秋時代雖然不是這樣,但國與國之間也經常毆打,強國欺負弱小的國家是必然的道理。稍微了解春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春秋有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分了這三個人,還有兩位待定。
  • 秦國和趙國是死對頭,為什麼趙國在出兵匈奴的時候,秦國幫忙了
    晉國如今分為三個國家,對於秦國來說是一個好消息,秦穆公在位的時候就想要東出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晉國一直把守著函谷關,非常的堅固,很多人都知道秦晉之好這個事情,不過秦國和這三個國家可是死對頭的。所以此時的趙國成為了一個實力較弱的效果,而且秦國東出他也會受到牽連,周圍的魏國、齊國等國家都對它有想法,趙肅候時期的趙國實力還是很強勁的,在環境險惡的情況下趙國急需要一個人站出來,此人便是趙武靈王。
  • 《大秦賦》中周天子曾經坐擁天下,為什麼後來會蝸居河南?
    當時周王室北為晉國,東為鄭國,是當時主要的兩個大國。晉國國都距離王都較遠,所以平王時期一直以鄭國國君為卿士(大致相當於後世的宰相),掌管國內大權。到了平王末期,已經試圖擺脫鄭國的限制,取消鄭國國君的卿士地位。但這一舉動遭到了鄭莊公的抵制,雙方便互相派遣質子,以維持關係。平王死後,因為此問題,周、鄭之間起了衝突,鄭國甚至侵擾王都,割掉了周在溫地的麥子。
  • 三家分晉為什麼是春秋戰國的分界線?其中有什麼劃時代意義?
    因為嚴格來說,春秋和戰國是兩個時代,其中作為劃分這兩個時代的標誌性事件就是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史稱「三家分晉」。那麼問題來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大事件那麼多,為什麼三家分晉具有劃時代意義呢?其實給出這個定義的人就是歷史大咖司馬光,下面我們來看看他的劃分依據是什麼。
  • 戰國時期四大霸主,魏國最強,齊國次之,秦國最弱
    擁有了最強的軍隊,野心當然也會出現,魏國就想到重現晉國的輝煌,於是就想要攻擊趙國與魏國,而晉國的可怕,其他幾個國家深有體會,更何況三家分晉就是其他國家在背後支持的,怎麼可能會讓魏國的目的達成呢?宋國的位置是齊國的南方,剛好卡在魏,楚必經之路,有宋國在,齊國只需要面對燕趙兩國,避免了遭遇圍攻的下場,而宋國又是四戰之地,肯定不敢隨意進攻其他國家,但齊國為了報復宋國昔日之仇,在公元2前286年聯合魏,楚消滅了宋國,雖然得到了三分之一的領土,卻導致齊國一下子與韓,魏,趙,燕,楚五國都有了交界,最終在蘇秦間齊的運作下,滅掉宋國未滿三年,齊國就遭遇了五國伐齊,從此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