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東周歷史上,大致可以分為春秋戰國時期,而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韓、趙、魏三家分割了晉國的土地,並打敗了智家,也從這個節點開始歷史進入了戰國時代。
而晉國的滅亡對於戰國格局變化太大了,曾經強大的晉國對於西邊的秦國來說是一個龐然大物,就算是春秋五霸時期的秦穆公都無法和晉國匹敵,晉楚爭霸三百年,事實上很多時候都是晉國一家獨霸,而晉國的滅亡讓西邊的秦國從此再無大患。
雖然戰國初期,晉國之一的魏國壓制了秦國一段時間,但魏國終究沒有晉國的體量,從秦孝公之後開始大舉東出,最終在後來統一了天下。
那麼這麼強大的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瓦解?韓趙魏三家又是怎麼瓦解晉國的呢?
三家分晉的由頭:曲沃代翼
要說三家為什麼分晉,其根源就在於晉國內部宗室力量衰弱,而公卿力量太強,其就如同後來的曹魏一般,司馬家一家獨大,而曹氏家族根本無法與其匹敵。
其根源就在於內部不信任宗親貴族,最後才會讓外人有機可乘,而這就是晉國滅亡的源頭,這個源頭可以往前推個一百多年,那就是晉國內部小宗取代大宗的曲沃代翼。
原來在公元745年,當時晉昭侯把曲沃之地封給了其數曲沃恆叔,其目的就如同當年周王室分封一般,想要憑藉分封趁機擴大領土以此來拱衛晉國。
初時,這個目的是有效地,可是在過了幾十年之後,由於大宗和小宗之間的血脈開始淡薄,所以這已經無法有預期的目的了,而同時這個時候曲沃的小宗開始日漸強大,最終和大宗展開了激烈的戰爭,經過了七十餘年的內鬥,最終在晉獻公時期曲沃一脈的晉國血脈取代了原先的晉國公室。
因為意識到曲沃代翼的負面影響,所以晉獻公在這個之後對於宗室極為不信任,在位期間雖然做到了「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可是晉朝宗室也在這個時候遭到了重創。
而之後更是為了其子奚齊的地位,更是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不放過,太子申生被冤殺,重耳流亡在外,夷吾在流亡一段時間之後成為了晉國新任國君,可是他又不放心他的哥哥重耳,在當時也是多番派出刺客刺殺重耳。
而這個重耳就是後來的晉文公,由於曲沃代翼和父親兄弟的影響,晉文公繼位之後也是不信任宗室,他在位期間雖然帶領晉國走向了強盛,可是卻也給晉國埋下了隱患,這個隱患就是「六卿制度」。
晉國「六卿制度」,成也六卿,敗也六卿
晉文公重耳繼位之後,為了褒獎當年和他一起流亡的大臣,設立了六卿制度,其採取的是11個世族分別執掌六卿的爵位,並採取「世襲制」,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採取輪流執政的制度。
這其中後來的韓趙魏就包括在內,原來晉國十一大家族和晉國宗室分別執掌晉國,十一大家族之間互相牽制,輪流執政倒是能夠有效地避免晉國落入他手。
也憑藉這「六卿制度」,晉國的霸業在晉文公之後並未衰退反而是到達了巔峰,不過晉國的思維始終還是沒能跳出分封,當六卿建立功績之後,晉國公室就會分封地方給他們,而晉國當時的土地終究是有限的。
外加上當時晉國六卿長期執掌晉國軍政大權,內裡勢力很強大,而晉國由於宗室力量薄弱,根本無法對抗這六卿,這十一家六卿在經過了幾代之後開始為了權力互相攻伐,而晉國公室這個時候終究無力阻止。
首先出局的有五家,到了晉國中後期就剩下中行家、範家、智家以及韓趙魏,而這六家就吞併了他們的土地,再接著是韓趙魏和智家滅掉了範家和中行家,而換來的卻是這四家的勢力越來越強大,而晉國的土地是越來越小了。
最終韓趙魏三家看不慣當時最強大智家的囂張跋扈,滅掉了智家,至此三家算是分完晉了,而晉國此時的土地就如同當時的周王室,有名無實,最終被三家所滅。
而隨著「三家分晉」的結束,春秋時期講禮法的時代到這就結束了,至此中國歷史進入了戰國時期,這個時候誰要是再講禮法就是自己找抽,因為戰國時代講究的是強者為尊,而也就隨著「三家分晉」的歷史事件,周朝禮樂制度到這就崩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