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自然環境:世界上最長的河流
尼羅河貫穿埃及南北。每年尼羅河定期泛濫,當洪水退去後,兩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於農業生產。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認為是「尼羅河的贈禮」。3.國家出現:約從
公元前3500年開始,在尼羅河下遊陸續出現了若干個小國家。4.初步統一:
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實現了統一5.經歷的時代:
古王國時代、中王國時代和新王國時代三個時代。6.強盛:新王國時代法老
圖特摩斯三世統治時期,埃及成為強大的軍事帝國,版圖向北延伸至敘利亞和小亞細亞交界處和幼發拉底河上遊,向南擴展到尼羅河「第四瀑布」。7.被侵略滅亡:
公元前525年,
波斯帝國吞併古埃及;後來,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先後佔領古埃及,古埃及近3000年的文明沒有延續下去。8.科學文化成就:其中天文學、數學和醫學最為突出。
太陽曆是古埃及天文學的突出成就之一。古埃及的
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2.地位: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徵,反映了古埃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結晶。(1)政治:法老作為全國最高的統治者,集軍、政、財、神等大權於一身。(2)宗教:在宗教上,法老被認為是「神之子」,具有無上的權威。大臣見國王時,要匍匐在地上,吻國王腳下的土地。國王發起怒來,還經常親自用王仗責打大臣。隨著社會矛盾的激化,王權受到多方面的挑戰。胡夫金字塔之後,古王國時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
王權的逐漸衰落。古埃及文明象徵
①獅身人面像;②太陽曆;③象形文字;④金字塔——王權的象徵「兩河」,是指西亞的
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裡斯河;兩河流域,又稱「美索不達米亞」,意即「兩河之間的地方」,大體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為中心的狹長地帶。3.初步統一:大約在
公元前2400年,兩河流域實現了初步統一。4.陷入分裂混亂:此後兩河流域屢遭外族入侵和內部戰亂。1.統一:
公元前18世紀漢謨拉比完成兩河流域中下遊的統一。建立了統一、強大的奴隸制國家。2.強盛:漢謨拉比實行
君主專制制度,加強中央集權,還制定了一部較為系統和完整的法典。他在位時是古巴比倫王國最強盛的時期。1.地位:《漢謨拉比法典》是
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2.內容:法典刻在一塊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條,內容十分廣泛,從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倫社會。(1)從法典中可知,古巴比倫分為擁有公民權的自由民、無公民權的自由民和奴隸三個嚴格的社會等級。(2)奴隸制度在古巴比倫相當發達。戰俘是奴隸的主要來源,也有買賣奴隸的現象。法典明顯保留了一些原始時代的觀念。(3)法典中有許多關於租賃、僱傭、交換、借貸等方面的規定,說明商品經濟在古巴比倫比較活躍。
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表明
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1.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
南亞次大陸。2.文明的發源地:
印度河流域(最早的古印度文明出現)。3.早期文明遺址:
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等,年代大約為
公元前23世紀—前18世紀。4.外族入侵:
公元前1500年左右,來自中亞的一支遊牧部落侵入印度。他們自稱
雅利安人,陸續在
印度河流域和恆河流域定居下來,從事農業生產,印度北部逐漸出現了許多小國家。3.強盛:
孔雀王朝統治時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除半島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實現了統一。農業和工商業都比較繁榮,出現了許多工商業中心城市,首都華氏城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1.產生: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後,逐漸建立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主要由被徵服居民構成,從事農業、畜牧業、捕魚業和手工 業,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在這四個等級之外,還有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賤民,他們在社會上遭到歧視和凌辱。2.
特點:種姓制度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世代相襲。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2.創始人:
喬達摩·悉達多,後來被稱為「釋迦牟尼」(1)早期佛教反對第一等級婆羅門的特權,提出「眾生平等」,不拒絕低種姓的人入教;(2)宣揚
「忍耐順從」,得到國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信仰的民眾日益增多,一度成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1)公元前3世紀後,佛教開始向外傳播。公元前1世紀,佛教經中亞傳到中國新疆,再傳入內地。後又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2)佛教往南經錫蘭,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古印度文明象徵
①阿拉伯數字;②種姓制度——嚴格的等級制度;③佛教古代希臘大致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半島西岸、黑海沿岸、義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島等地區。希臘半島是古代希臘的主體,其
地理環境呈現環海、多山、多島嶼的特點,平原面積很小,耕地十分有限。一方面,多山不便於各地區間的聯繫,影響了希臘的統一;而另一方面,希臘海岸線曲折,港灣眾多,島嶼密布,適宜
航海業和海外貿易的發展。(1)希臘最早的文明產生於
愛琴海地區。
愛琴文明包括克裡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2)邁錫尼文明中斷,希臘進入相對落後的
荷馬時代。(3)希臘城邦:公元前8世紀,希臘出現了幾百個城邦。(2)城邦的概念:以一個城市或市鎮為中心,把周圍的農村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小國。(3)希臘城邦的突出特點:
「小國寡民」。小的城邦公民甚至不過幾千人。(4)最大的城邦:斯巴達,領土只有8400平方千米。成年男性公民有參與統治的權力,只有公民才能佔有土地,佔有一定數量的土地也是公民權的必要保障。參軍打仗是公民的義務。城邦的宗教活動、節慶演出、文體競賽都以公民為主體。外邦人雖然是自由人,但沒有政治權力,不能佔有土地。
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轉化為公民,極為困難。公元前5世紀中後期,
伯裡克利主政時期,雅典達到全盛,民主政治也隨之發展到高峰。(1)伯利克裡主政時期,公職人員幾乎都是從全體公民中抽籤產生,這就使每一名公民都有參政的機會。代表各地的10個主席團輪流主持城邦日常事務,召集公民大會。這些主席團由各地抽籤產生,主席團主席也經抽籤產生。(2)
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種職能。(3)為了保證貧窮公民參政議政,伯裡克利還建立了津貼制度。
佔雅典人口絕大多數的外邦人、奴隸、婦女沒有任何政治權力。1.馬其頓的興起:公元前4世紀,希臘北部邊陲的
馬其頓成為軍事強國。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領3.5萬大軍,進攻
波斯帝國。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親率10萬大軍,在敘利亞的伊蘇平原迎戰。亞歷山大出奇制勝,最終以少勝多,擊敗了波斯大軍。(2)亞歷山大繼續南下,攻佔
地中海東岸地區,隨後,兵不血刃進入埃及。(3)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從埃及轉而進入
兩河流域,與波斯大軍再度會戰。他以五六萬精銳之師取勝。一年後,波斯帝國滅亡。歷經10年徵戰,亞歷山大建立了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其版圖
西起希臘,東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亞,南達埃及,地跨歐、亞、非三洲。(1)消極: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也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2)積極:東徵和帝國的建立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大量工商業者隨軍隊流動,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繫和貿易往來。亞歷山大在帝國境內建造了幾十座新城,這些城市後來成為新的經濟文化中心。義大利半島位於
地中海中部,三面臨海,海岸線很長,亞平寧山脈貫穿半島。
公元前1000年,羅馬城邦在
義大利半島中部的臺伯河畔興起。(1)建立時間:
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了共和國。國家統治的決策權掌握在由300名貴族組成的
元老院手裡,設立兩名
保民官,有權否決執政官與元老院提出的對平民不利的決議。(2)名稱來歷:這部法刻在十二塊青銅板上,所以被稱為「《十二銅表法》」。(3)內容:成文法內容涉及訴訟程序、所有權和債務權、宗教法、刑法、民法等。(4)
意義:《十二銅表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2)羅馬戰勝了北非強國
迦太基(布匿戰爭),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區。(3)
公元前2世紀,羅馬又徵服東地中海地區,成為整個地中海的霸主。(1)原因:在擴張過程中,大量被徵服地區的戰俘和人口被掠為奴隸,奴隸成為羅馬共和國的主要生產者。(3)概況及結果:起義隊伍迅速發展,聲勢浩大,多次打敗羅馬軍團,最終被血腥鎮壓。(4)
影響:斯巴達克起義沉重打擊了奴隸制,加速了羅馬共和國的衰落。公元前49年,曾經擔任過羅馬執政官和地方總督的
凱撒,率領軍隊進攻羅馬城,打敗對手,
控制了元老院。後來,元老院任命他為終身獨裁官。不久,凱撒被謀殺,內戰又起。2.屋大維掌權:
公元前31年,
屋大維成為最後的勝利者。他
首創了「元首制」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最高統治實權。(1)時間:
公元前27年,羅馬共和國演變為羅馬帝國。採取許多措施解決矛盾,鞏固自己的獨尊地位,促進了羅馬帝國的發展。
2世紀,羅馬帝國進入黃金時期。帝國的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羅馬帝國的「內湖」。(1)
3世紀,羅馬陷入長期的政治、經濟大危機。統治者爭鬥混戰不斷,人民起義此起彼伏,農業萎縮,工商業衰落,財政危機,民生凋敝。(2)
375年,被稱為「蠻族」的日耳曼人開始大舉侵入羅馬帝國。2.羅馬帝國的分裂:
4世紀末,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個帝國。3.西羅馬帝國的滅亡:
476年,西羅馬帝國在日耳曼人的打擊下滅亡。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體現在神話、文學、藝術、哲學、科學、史學、法學、體育等各個方面,有些至今還在繼承、發展。
希臘神話影響廣泛,其特點是「神人同形同性」。《荷馬史詩》是寶貴的文學遺產,也是了解早期希臘社會的主要文獻。(2)作品:奧林匹亞神廟中的
宙斯像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蹟之一。(1)藝術主要體現在神廟。
神廟四周以廊柱環繞,柱身有粗有細。
(1)吸收了希臘建築的特點,並有所創新,如石拱門,穹頂等,既堅固結實,又華麗宏偉。(2)代表:羅馬大競技場、引水道工程、凱旋門、方尖碑和萬神廟。(1)
德謨克裡特提出了「原子論」,認為宇宙萬物是由微小的「原子」組成。(2)
蘇格拉底的思考轉向人類社會,這位哲學家終生探討人的靈魂、美德和幸福等問題。他指出,求得知識的最好辦法是有系統的問和答;他還
主張「人應該認識你自己」,這對認識人的內心世界具有重要意義。(3)
亞里斯多德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對許多學科都有貢獻。他還創立了
邏輯學等新的學科。(1)
《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法制建設的第一步,是後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2)羅馬帝國的法學家們對法律進行了廣泛論證,包括適用於羅馬公民和非公民之間關係的
萬民法、關於商品生產和交換的
經濟法,以及眾多的法律概念。它們共同構成了完整的
羅馬法學系統。(1)來源:今天使用的公曆,是古代羅馬人創設的。羅馬的曆法來源於
古埃及人的太陽曆。(2)編制:
凱撒命人以太陽曆為藍本編制新的曆法,稱
「儒略曆」。為糾正每年將近6小 時的誤差,採取每4年增加1天的辦法進行調整,即每逢被4整除的那一年希臘文明象徵
①雅典的奴隸主民主政治(伯裡克利時期達到頂峰);②《荷馬史詩》是寶貴的文學遺產,是了解早期希臘社會的主要文獻;③《擲鐵者》是希臘雕塑藝術中的傑作之一;④雅典帕特農神廟,典型的希臘建築;⑤哲學成就:德謨克利特提出「原子論」,蘇格拉底探討人的靈魂、美德和幸福等,對認識人的內心世界具有重要意義,亞里斯多德——百科全書式的學者羅馬文明象
①法學:公元前450年左右,頒布《十二銅表法》,是後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萬民法、經濟法等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羅馬法學系統;②羅馬建築——凱旋門、方尖碑、萬神廟(羅馬建築繼承了希臘建築的特點,但有所創新,比如石拱門、穹頂);③曆法:儒略曆,以此作為基督教立法,成為今天使用公曆的基礎。④宗教:1世紀,在羅馬帝國統治的巴勒斯坦地區,興起了基督教
往期精彩分享:
部編版:九上歷史《名校月考卷(9月份)》
人教版:九上歷史《世界古代史易錯易混知識點》
人教版:九上歷史《名校第一次摸底試題》
常考點:九上歷史《古代世界的重大改革》
人教版:九上歷史《名校第一次月考試題》
部編版:九上歷史《中世紀西歐與中國城市、農村的異同》
部編版:九上歷史《一、二單元填空題過關》
人教版:九上歷史《第1—2單元檢測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