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呼嘯山莊》誕生於十九世紀,被稱為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奇特的小說」,其作者艾米莉·勃朗特也因此書的出版,在歷史長河裡留下一抹神秘的身影。後人不理解她的人奇多,偏偏她留下的可供人解讀的信息也極少,大多數人對她的評價都是寡言少語、性格孤僻、不愛與外界接觸,有些人認為她的創作是「閉門造車」——生活在荒原上的她是靠幻想和「天才症」寫出能夠在文學史上大放異彩的經典小說的。其姊夏洛蒂·勃朗特的傳記作者甚至曾推斷,艾米莉可能患有亞斯伯格症。這是一種孤獨症,特別之處在於,這種病症保有語言及認知發展。
艾米莉·勃朗特真的患有孤獨症嗎?是孤獨症助力了她的文學創作之路嗎?
不見得。
必須肯定的一點是,艾米莉有著極高的文學天賦。同時,她絕不是一個與社會、與時代脫離的人。讀者完全可以從她的作品了解她的思想,進而窺探到她對當時社會狀況的思考,感受到當時社會的氛圍,哪怕是抽象的。
艾米莉·勃朗特其人
艾米莉在家中排行第五,她與姐姐夏洛蒂、妹妹安妮同為十九世紀前半期極為出色的作家。艾米莉非常喜歡讀書,除了完整的讀書時間外,做家務的時候也要在旁邊擺一本書,邊做家務邊看上幾眼。讀完書之後,還常常與姐妹們圍坐在一起討論看過的書,有時也討論自己寫下的文章。
但艾米莉最愛的,還是家附近的那片荒原。大概是天性使然,她經常獨自一人跑去荒原上感受荒原的風景,那種變化無常的自然風光。一旦有幾天見不到荒原,艾米莉就會萬分想念,會覺得十分難受,甚至到生病的程度。可見她對荒原的熱愛程度。
荒蕪的原野上承載著熱烈、瘋狂、濃厚的情感,這不是與陰沉、蕭瑟、詭異的小說氛圍裡充滿了凱薩琳的狂野、任性、自由以及對希斯克利夫的愛意,無比的相似、契合嗎?
艾米莉是僅靠天馬行空的想像創作出《呼嘯山莊》的嗎?不是的。固然《呼嘯山莊》這個故事是虛構的,是幻想出來的,但故事中很多內容與現實是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的。比如凱薩琳和希斯克利夫共同生活過的呼嘯山莊就立於荒野之中,而艾米莉的家就在荒原上。再比如,書中的凱薩琳熱愛荒原到了重病中、臨死前滿腦子只想回去到荒原上的程度,而現實中的艾米莉,熱愛那片荒原到了離家幾天就渾身不舒服、一定得回去的程度。凱薩琳幾乎就是艾米莉本人的真實寫照。在小說當中,凱薩琳是愛著希斯克利夫的,而希斯克利夫的名字,Heathcliff,就是由heath荒地和cliff懸崖組成的。可以說,艾米莉是借著凱薩琳訴說著自己對荒原的愛戀。在小說裡,「荒原就是我的天堂」、「能回到荒原,我就開心了」,這樣的話,多次從凱薩琳口中說出,這也代表了艾米莉的想法。凱薩琳熱愛的,就是艾米莉熱愛的,荒原、自由、自然而然。
呼嘯山莊原型的舊照片
艾米莉生活的時代背景
艾米莉出生於1818年,正是英國產業革命迅速發展的時候。機器代替手工導致大批工人下崗,工廠廠主極盡全力剝削工人,生活惡化的痛苦使工人們遷怒於機器,引起了工人自發的、盲目的反對機器的運動。艾米莉所生活的三十年間正是英國社會動蕩的時代。這期間不僅有工人運動,還有農民運動,同時還有經濟危機。資本主義暴露出來的內在的缺陷越來越多;勞資之間矛盾尖銳化;失業工人的貧困;大量的童工被殘酷地折磨致死;英國政府對民主改革鬥爭和工人運動一味採取高壓手段。工人運動從盲目到逐漸成熟,但憲章運動中的請願仍然以失敗告終。
艾米莉的父親派屈克是一位牧師,喜愛讀書,也喜歡與孩子們分享他聽聞的奇聞異事。受父親的影響,家中的文學氛圍非常濃厚,姐妹三人都走上文學寫作道路,與她們的父親脫不開關係。派屈克是位激進的保守黨人,他會經常在家裡同孩子們談論當時的政治。勃朗特家位於英國約克郡哈沃斯,附近有個工業園區,主要涉及毛紡和棉紡業。工人運動爆發時,工業園區內的工人也時有參加。派屈克很同情工人們的遭遇,他是支持工人們去反抗壓迫的。三姐妹同她們的父親一樣,也是站在工人們這一邊鼓勵他們的。
一邊是荒原上的自然、自由,另一邊是工業園區裡愈演愈烈的反抗壓迫的工人運動;一邊是自由任性的理想追求,一邊是階級壓迫的現實苦難。艾米莉的內心也在不停撕扯著。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小說中的凱薩琳,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卻控制不住內心的天生的那股野性。她與希斯克利夫趣味相投,都追求自然、追求自由、追求內心原始的衝動,都很「野」很叛逆。
《呼嘯山莊》也是反映階級鬥爭、階級仇恨的作品,只不過艾米莉用的方式更隱晦更獨特,不像她姐姐夏洛蒂那般直接以描述工人運動的發展為故事內容罷了。無論是凱薩琳還是希斯克利夫,他們的行為都是與當時的社會倫理要求相悖的。凱薩琳愛著希斯克利夫卻嫁給了林頓,嫁給林頓之後又時刻想念著希斯克利夫。林頓,溫和善良,文雅高尚,對凱薩琳忠貞不二,可謂是道德標杆,是君子;而重返凱薩琳生活中的希思克利夫,已沒有了道德觀念, 為報仇不擇手段,完全不受道德倫理約束,是小人。可在小說中,在艾米莉的筆下,希斯克利夫的地位是要比林頓的地位更高些的,一反傳統的人物設定。這便是艾米莉的叛逆,對當時社會的叛逆。
結束語:儘管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哈沃斯荒原上,儘管她熱愛這個荒原熱愛自然,儘管總說她沉默寡言性格孤僻,但她過得並不是與世隔絕的生活。她也會讀別人寫的書、會關注別人的言論,也關心當時社會上發生的大事、也會關注政治。艾米莉·勃朗特有極高的文學天賦,但筆者不同意將她塑造成一個與世隔絕不諳世事只靠天賦和超群的想像力創作的作家。天賦只是艾米莉達到那麼高的文學成就的一部分推力,她所生活的社會,也是促成她的成就的一部分推力。凡能度過幾百年還不被歷史車輪碾得粉碎的作品,都是可以代表作品創作的那個時代的某個節點的。從現在的角度看,這些作品的作者就站在歷史長河中的某個點上,用筆記錄那個時代的苦難與理想。哪怕艾米莉·勃朗特寫出了與同時期其他作品完全不同風格的小說,她仍然是無法與那個時代那段歷史剝離開的。
艾米莉·勃朗特是一位完全可以在那段鬥爭歷史上留下姓名的偉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