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件事,那就是基本上每座城市裡都會有那麼點共同的基礎設施建築,比如說解放路、建設路,再比如說百貨大廈,但真正最多的,還是每座城市都遍地開花的實驗小學,少則一兩所,多則五六所甚至更多。
那麼問題來了,明明課程都差不多,也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為何實驗學校就叫這個名字了?到底是做什麼實驗?名字從何而來?要說明白實驗中學的前世今生,還得從民國時期開始說。
在很久以前知識都是被上層社會所壟斷的,普通人根本就沒有讀書的機會,這也是為何當初春秋戰國時期的稷下學宮開課後會造成那麼大的影響。科舉制的誕生是我國古代一次非常具有進步意義的措施,自那之後各地的學堂開始多了起來,更多人能夠擁有讀書的機會。
當時的學堂不叫學校,大部分叫做私塾,一個"私"字就能看出規模肯定不大。其實大型的學堂還是有的,比如說國子監這種,包括曾誕生了近現代許多革命家的嶽麓書院,在古代也是很著名的地方學堂,但這種學堂就比較少了。
不論是私塾還是書院,主要教授內容都是四書五經,是根據科舉內容以及君子六藝來進行教授的,但是隨著近現代的到來,原本教授的那些內容很明顯跟不上社會的發展,民國時期湧現了大批先進人士,他們意識到了教育方面的弊端,因此下定決心要改革。
新文化運動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歷史書上專門有講述這段歷史的內容,民主跟科學成為了當時文人最為注重的方面,""杜威熱因此興起。杜威是誰?十九世紀~二十世紀最為著名的實用學家、教育學家,曾來過中國講學,跟民國時期很多教育學家有過交流,比如說我們耳熟能詳的陶行知、蔡元培、胡適等還跟他有過合影。
在杜威思想的影響下,出現了一批以實驗為宗旨的學校,秉承了杜威的指導理念"從做中學",比如說當時商務印書館的尚公小學,北京孔德學校,就是講究實踐,學跟做相結合。
除開這批的確以實驗為主的學校外,還有一批實驗學校我們大概更熟,那就是師範學校的附屬學校。這些學校是怎麼"實驗"的呢?很簡單,就是教育實驗。
比如說1929的時候,上海第一實驗小學就在全市的19所公立小學跟私立小學中選拔天才兒童;還有一些學校會展開獨特的教育實驗課程,簡單點來說相當於如今一些學校推崇的素質教育,教學生們對課本上的內容進行一些實踐,比如說親自做實驗,或者親自去田間勞作,以此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從這裡可以看出,當時能夠稱為實驗學校的都是很注重對學生的培養,培養自然要花錢,因此一般的實驗學校在師資力量上面是絕對強於普通的學校的。
那麼如今的實驗學校呢?雖然不如曾經的實驗學校對"實驗"二字體現那麼明顯,但整體上來說還是會高於一些普通的學校。如今的實驗學校很多來自於小初高學校合併重組,或者學校改制等等,可以理解為一種優質的教育資源整合。
雖然相比起實驗學校的初衷,如今以分數為主的教學模式可能有些偏離,但從大方面來看,縱觀幾千年我國的學校變遷,不難發現一直都是呈上升趨勢在發展的,相信我國將來的教育之路會越走越好,走出一條獨屬於我國的特色化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