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自5月26日起,「四川省情網」及「方志四川」新媒體矩陣(微信公眾號、人民號、澎湃號、頭條號、搜狐號、企鵝號)推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四川某大型國企高管王懷林先生的《打開康巴之門——橫斷山腹地人文地理》,敬請關注,並歡迎在文尾「寫留言」處留下您的讀後感言!
蒼 茫 橫 斷 山
崑崙兒女走四方(上)
以華夏文明為主源的中華文明來自何方?中國傳統史觀多半由於史料限制和中原中心主義作祟,多認為產生於黃河流域。但隨著近年來的考古發現,並通過撥開神話傳說的種種迷霧,一幅更為開闊和生動的史前人類活動畫卷,已逐漸展開在人們眼前。
著名歷史學家任乃強先生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大膽提出:華夏古人類起源於青藏高原,初起時只有一個民族,即氐羌(氐為低地從事農耕之羌)族,為今日所有中國版圖上各民族的共同祖先。
任乃強與藏族夫人羅哲情措(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崑崙山是華夏民族的一道精神高地和遠古夢幻。《淮南子·地形訓》講崑崙山為眾神聚集之地,上古史籍多譽之為「萬山之家,龍脈之祖」。毛澤東在其詩歌中曾詠之「橫空出世,莽崑崙,閱盡人間春色。捲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在當今地名中,橫亙青藏高原的三大山系從南到北就有岡底斯山、喀喇崑崙山和崑崙山,古史所一再提到的崑崙山地望確指何處已不可考,任乃強先生認為其地望在岡底斯山一帶,與高原最初的象雄和苯教文明聯繫緊密,總之在青藏高原是確定無疑的了。
崑崙山(圖片來自網絡)
青藏科考的最新成果告訴我們:在不到7000年前,青藏高原還屬於高溫高溼氣候,高原湖泊還曾大水泱泱;在更近的3500年前,迄今已荒寒的崑崙山區還有森林分布,並還有人類活動遺蹟可供發現。而在距今2000多年前曾輝煌一時的西北絲綢之路、敦煌和樓蘭等城市的荒廢,也證明這個過程的不斷延續。
青藏高原(圖片來自網絡)
考古學家們發現,今日青藏高原少有人煙的羌塘高原和阿里地區,古人類將作為舊石器時代標誌的打制石器扔得滿地都是;而海拔稍低的青藏高原東部廣大地區則層出不窮地出現新石器遺蹟,並且,這些相距遙遠的新石器文化遺存之間存在密切的親緣關係,如西藏昌都的卡若、四川甘孜的中路和青海的馬家窯文化、半山、馬廠等文化極為接近,其細石器帶有明顯的草原民族風格,其器型製作,與中亞、南亞的同時代器物都有許多相似之處——從中我們可以依稀看見同一個民族集團從當時適合遊牧的青藏高原生長繁衍,並隨著高原的不斷隆起而向周邊特別是東部逐步遷徙的軌跡。
馬家窯遺址(圖片來自網絡)
由此,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線索:在史前漫長的歲月中,當今令人望而生畏的青藏高原曾是一片遼闊的牧場,那裡湖泊眾多,水草豐茂,氣候溼潤,養育了包括氐羌民族在內的眾多遊牧族群,鹽湖使他們精力充沛,豐富的禽獸成為他們的食物之源,馬背民族的快速移動能力使他們能在較大的空間進行文化交流(即使在近日康區的零星牧區,他們使用的語言仍是統一的安多草地話,當地叫「牛場話」)。但隨著青藏高原的隆升和生存條件的逐漸惡化,高原初民被迫向東部、南部地勢開闊、生存和氣候條件較好的地區遷徙。由此產生的草地兒女走向四方,成為亞洲各民族特別是華夏民族的「族種之源」。
青藏高原(圖片來自網絡)
這讓人想起法國著名亞洲史學家勒內·格魯塞在《草原帝國》中描述的三千年來草原舞臺上演出的一幕幕宏偉史劇:匈奴帝國、突厥帝國、蒙古帝國以及羌人、吐谷渾、西夏王朝的輝煌歷史和遽起遽散;成吉思汗、帖木爾等上帝之鞭的徵服狂飆;以及遊牧世界與農耕世界無休無止的碰撞、撕扯和交融……
《成吉思汗與蒙古鐵騎》 孫立新 油畫 270cm×530cm(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那麼,草地居民是怎樣走出高原並傳播他們文化的呢?
「神話是歷史的影子」。《山海經》《禹貢》《五帝本紀》等上古典籍中不斷出現華夏主體夏部落祖居崑崙山時的傳說,這些傳說由於體系完整、對後世影響巨大而被史家稱為「崑崙神話」,其創世故事如盤古開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等,以及傳至今日的國曆,祭祀神祖的儺儀,太陽神、神鳥、神龍、神虎圖騰崇拜以及夏王朝時期的青銅文明等,成為今後華夏文明的重要來源。
從創世傳說到三黃五帝再到炎黃夏商,其脈絡逐漸清晰:羌人首領炎帝神農氏,從淘河流域經渭河流域進入中原,與先期進入中原的「低地之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擊敗了從南方侵入中原的黎苗種族,創建了中華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後為屬東夷集團的掌握了最早文字和鐵器的商徵服,取代商的又是自稱夏之後,且與皇帝同姓「姬」的周部落。以後的秦人又是來自西方的羌人(「秦」也可能由「羌」轉變而來)。秦人因戰勝陝甘地區的羌人而成為了西方大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帝國——秦朝。後「炎黃子孫」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代名詞。
《秦始皇統一中國》 王珂 王巍 中國畫 500cm×678cm(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其間的幾個關鍵人物炎帝,史載為黃帝「同母兄」。而記載較為翔實、被稱為「中華共祖」的黃帝,《史記》等記載他「居崑崙後室」「娶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生二子,一為青揚,降居江水;其二為昌意,降居若水……」。江水為今日岷江,若水為今日雅礱江。
炎帝(圖片來自網絡)
另一位跟中國古代史聯繫緊密的人物,也是一位重量級人物,他就是著名的「大禹」。史籍記載的大禹出生在四川,娶妻在四川,治水也在四川。大禹治水主要是在岷山上開了一條向東的「沱」河(今日之沱江?),從此川西北地區再無水患,而且農業發展,道路開闢。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除了與川西平原在都江堰未修時水患不已有關,也與當時的全球氣候有關。據竺可楨考證,在距今5000年至3000年的一段時間內,中國大部分時間的年平均氣溫較現在高約2℃左右。由氣候的變暖導致雨量的增加,使得某些地區易發生洪水。這段溫暖期適當夏朝及其前後。聯繫到《聖經》裡所說的大洪水及其諾亞方舟的傳說,其時代及其特徵都可相互印證。
大禹治水
可見華夏文明曾在這一帶孕育並擴散到周邊地區。
歷史上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感嘆,即使在今天,除了利用川陝路和成昆鐵路,要越過秦嶺溝通陝蜀也是困難的。那時南北棧道未立,秦嶺巴山不通,岷江流域的務農族群與黃河上遊的遊牧族群為何還交流頻繁呢?據任乃強先生考證:「從涇渭上遊,逾黃土丘陵而入洮水、白龍江與黃河九曲諸草地甚易。再由此諸草地循岷江河谷而入四川盆地之農業區亦易」。因此這岷江河谷,成了當時農牧社會交易土產的通道,亦即成為巴蜀與中原最古交通的通途。上古所謂江水,是專指這段河谷的。黃帝大兒子玄囂降居江水,便是派在此河谷某部落作酋長。鯀是玄囂之子,可能生長於這河谷。玄囂又有孫名叫帝嚳,到中原做了天子。看來鯀與帝嚳,便是此地生長的人,豈止大禹一個!
秦嶺光禿山雲海 (空色 攝,圖片來自網絡)
(未完待續)
往期回顧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懷林 ‖ 打開康巴之門(1):另眼看康巴——穿行在自然博物館和人類學寶庫(代前言)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懷林 ‖ 打開康巴之門(2):文化的盛筵――沿成都平原向西 l 天府西望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懷林 ‖ 打開康巴之門(3):文化的盛筵――沿成都平原向西 l 絲路遺珠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懷林 ‖ 打開康巴之門(4):文化的盛筵――沿成都平原向西 l 川藏茶馬古道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懷林 ‖ 打開康巴之門(5):蒼茫橫斷山 l 一座山脈 兩條走廊
作者簡介
王懷林,藏名王·扎西尼瑪,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四川某大型國企高管,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自考祖籍西部,母系源鮮卑後裔,故不安份,喜流徙,兩次進藏工作而樂此不疲。曾主編或參與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四川教育卷》《可愛的四川》《香格裡拉叢書》《天府英姿》《巴蜀民間節日》等書;有專著《尋找康巴——來自香格裡拉故鄉的報告》《西部衝擊——一個援藏幹部的手記》《尋找東女國――從丹巴到瀘沽湖的女國文化帶》《魅力甘孜》公開出版發行;發表論文、文章50餘篇並有獲獎。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王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