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邊鈺
作為南宋著名理學家、哲學家、教育家,張栻與朱熹、呂祖謙並稱「東南三賢」,有著極高的學術地位。不過,因為多種緣由,這位學術界的「明珠」卻一度被川人低估。10月26日,由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四川省圖書館承辦的「名人大講堂」在四川省圖書館開講。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院長、博士生導師肖永明做客四川省圖書館,主講《張栻的事功與學術》。
張栻(公元1133年—1180年),字敬夫,號南軒,南宋漢州綿竹(今四川綿竹)人。生於西蜀,長於南楚,張栻在湖南創建了城南書院,主教嶽麓書院,從學者達數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學派規模,其遺留風韻,影響至今。
從張栻這一生來看,肖永明認為,張栻的事功主要體現在他的政治、教育和學術上。張栻居官十載中,在朝為官時間不到一年,「時還朝未持期,而召對至六七」,但在這一年中,他深得孝宗賞識。其他大多時間,雖然在地方政府任上,也還是抱著經世致用的精神,做了非常多的實事。
提起張栻的教育成就,就不得不提到嶽麓書院。眾所周知,兩宋書院的繁榮,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大事,理學士人常常將書院作為宣揚學術、培育人才的文化載體。張栻主教的嶽麓書院坐落於長沙嶽麓山腳下,創立於北宋開寶九年,由當時潭州知州朱洞創立。通過北宋時期林允、周式的建設與努力,與嵩陽書院、白鹿洞書院等齊名,並稱為歷史上的四大書院。
張栻主教嶽麓書院,共有兩段時間,前後近八年。第一段時間從乾道二年到乾道五年年底。第二段時間乾道七年(1171)退隱在家至淳熙二年(1175)赴靜江就任。
他主教嶽麓書院時,在《嶽麓書院記》中申明新的教育宗旨。他反對以應付科舉考試為目的教育,認為教育應該要融入儒家的社會關懷,倡導通過教育培養傳道濟民的人才。
需要提到的是,張栻主教書院後,除了繼續實現書院本身就有的教育功能,又增加學術研究的功能。就張栻本人而言,現存的論著,最為著名的《論語解》《孟子說》,都是在主教嶽麓書院期間完成的。「這些作品已經超越了此前的句讀之學,達到學術理論探討、學術議題生發的水準。」肖永明還提到,張栻主教時所採用的教育理念至今仍有極高的啟發性和實用性,比如張栻主張學習須循序漸進,倡導學思並進,提倡知和行二者的結合,並認為人應該具有獨立思考精神。
在理學理論上,他改變了傳統儒家將「性」嚴格限制在人的本性範圍之內的說法,提出人的本性與物的本性都是善,即每個人的本性都是善的、相同的。「這種無差別的善,實際上更像是一種完全的、純粹的善性,是超越個體的,具有本體本源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