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糕》,詹妮弗·安妮斯頓演技大爆發,自我放逐成就自我救贖!

2020-12-22 豆芽罐子

憑《蛋糕》而終於入圍金球獎最佳女主角(也被認為是奧斯卡女主角入圍獎項的遺珠)的詹妮弗·安妮斯頓,演藝生涯有了一部電影代表作。

▲詹妮弗·安妮斯頓

究竟是詹妮弗·安妮斯頓真的突破了演技瓶頸?還是身為知名女演員在更年期的尷尬境況之下,被迫面對公主桂冠被摘下而不得不為的戲伶精神大爆發?這的確讓人好奇想要一探這部電影究竟。

《蛋糕》裡那個偶爾讓大家熟悉的瑞秋演技表情、偶爾又讓人感到陌生的中年女強人的墮落任性,的確讓影迷嘗到了有別於甜心以外的一股苦澀成長滋味。

▲《涉足荒野》

《蛋糕》幾度使我聯想起瑞茜·威瑟斯彭的《涉足荒野》,兩部電影劇中女主角都因為失去生命中的摯愛而頓時全面被黑暗攻佔,兩人都曾以為在苟延殘喘的度日方式裡面至少自己還擁有所謂的生活掌控權(但其實在外人眼中看來根本是墮落到了極點),她們的苦境,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幫之解脫,就算最親密的伴侶也無法協助任何一丁點、另一半甚至會被她們強大的負面漩渦所驅走。

然而《蛋糕》與《涉足荒野》兩部電影的女主角卻又都是在自我放逐的生命過程中,終獲自我救贖。

所以《蛋糕》和《涉足荒野》可謂都是描述一個女人如何通過外在不可知的環境以及時間的漸進流逝,逐漸自助獲得身心靈的康復過程。這兩部片對我而言實在是太相似了,但為何《涉足荒野》至少還能搶到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入圍名額、《蛋糕》卻不能?

在我看來這純粹是片商之間對於奧斯卡的報名參賽與花錢行銷上的策略與預算的不同,非女演員演技之罪。

有人說瑞茜·威瑟斯彭在片中有露點比較有誠意、或者說是《涉足荒野》的電影格局與花費都比一副獨立製片窮酸樣(雖然片中女主角住的是豪宅但內心很匱乏)的《蛋糕》有其氣勢。

《涉足荒野》也花了比較多的篇幅在講述墮落人士如何在走中冒險犯難進而求取真我,相對之下至少也比一片《蛋糕》從頭到尾看一個女人委靡不振的見鬼掙扎還要來得勵志。

無論異同,像這類由知名女星所擔綱演出的絕境重生女性電影故事題材通常都值得一探,相較於讓女星扮醜、扮老或露點演出的電影噱頭宣傳,劇情才是重點。

《蛋糕》裡面詹妮弗·安妮斯頓飾演一個因車禍而失去兒子、面貌全毀的女律師克萊爾,就連工作也因為身心病痛的困擾而無法繼續,在社工安排之下她加入了一個慢性疾病的互助團體,並認識了裡面的成員妮娜(安娜·肯德裡克飾演)。

電影一開始便從妮娜自殺開始講起,互助會一邊聊著妮娜的自殺,有律師身份背景的克萊爾心裏面想的卻是想質問妮娜「為何你可以輕易拋下一切、毅然決然的自殺?」

電影繼續看下去觀眾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克萊爾其實是「羨慕妮娜敢於自殺」,因為她也非常想死,卻一直不敢付諸行動,整部片描述著克萊爾行屍走肉般的生活,她不但可悲到被互助團體拒於門外、還持續濫用藥物、連復健都敷衍行事、甚至還將關心自己的丈夫家人趕出家門。

克萊爾每日無所事事地沉浸在自己的生命悲劇當中,老實說把本片《蛋糕》改名叫做《那時候,我只剩下不勇敢》電影也可以成立,因為克萊爾活著等於死了,只剩下不夠勇敢跑去自殺的空虛體竅。

由於過度使用止痛藥物、酗酒,自處時間又太長,克萊爾竟能看到自殺的妮娜鬼魂,她會在她身邊說話。

受不了病痛折磨而自殺的妮娜,她將老公和兒子留在世間,那卻是克萊爾所痛失的部分。克萊爾跟妮娜根本不熟,卻又無法遏抑內心的好奇,想要進一步了解妮娜的兒子和老公。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有不能釋懷的失落的一角,而妮娜的兒子和老公適時地在克萊爾內心中扮演那樣的角色。於是當妮娜的兒子明明初識克萊爾、就跟陌生阿姨克萊爾討生日禮物討得那麼理所當然,就像小孩對母親任性撒嬌般地自然,那變成了一把即便是克萊爾丈夫也無法打開克萊爾心鎖的正確鑰匙。

正巧妮娜兒子所指定索取的禮物又是「風箏」這種具有象徵性的東西,這對習慣/喜歡過度解讀電影語彙的影迷觀眾來說,或者是對於一切仿佛都不重要就像「覺得陌生人雖然偷走了她的錢但至少留下了一塊好吃的蛋糕」的克萊爾而言,都是夠用的了。

片中有場臥軌的戲處理得很有味道,「死前最後一件事想說什麼?很重要,會是死後唯一留下的東西!」

相關焦點

  • 自我放逐,是一種高貴的選擇
    於是,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唐伯虎等閒寫得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於是無數落魄士人獨孤求敗,潔身自好,自我放逐。自我放逐的精神,在魏晉時代的竹林七賢身上表現得尤為強烈,幾乎到了放浪形骸的境界。對比屈原那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顯然是一種妥協。然而,這種妥協並不是他們怕死。
  • 自我放逐 |《芳華》9
    文工團放逐了劉峰,在所有人都站起來批鬥他時,他也實現了自我放逐。他扔掉了曾經屬於他的獎品,也就是過去的榮譽,等於也就扔掉了枷鎖。他身上沒有限制,可以真實的做自己。    第二年,何小嫚也離開了文工團。何小嫚也是被放逐的,被處理下基層,這也是她的一種自我放逐。
  • 戀愛中的自我放逐
    我很好奇這個因素是什麼,後來呢我發現這個因素好像就是自我放逐,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邊界,這個邊界就是指我們和他人的隔閡,比如說兩個陌生人間的邊界感是最強烈的,而和同學,這種邊界感會減弱一點,和朋友會更弱。兩個人之間的邊界感越弱,相處越舒服,而自己的自我約束也越少。
  • 漫威英雄哨兵:從自我放逐到被放逐
    以至於哨兵在漫威宇宙從自我放逐到被放逐,一直游離於核心之外。哨兵的自我放逐哨兵在發現虛無就是自己的黑暗面之後,選擇與神奇先生和奇異博士兩手讓所有都忘記了哨兵的存在,包括他自己。但是他的潛意思投射到了一個漫畫家的腦海中,那個漫畫家以哨兵為主角創作了一系列漫畫。
  • 成長的本質,就是自我救贖!
    成長,是一個孤立無援的過程,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要咽下不少苦,扛下不少累,吞下不少委屈,承受不少傷痛,這個過程,是一個自我提升,自我修繕,自我救贖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成長的本質,就是自我救贖,只是這個救贖的過程,並非那麼容易,那麼簡單,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完成對自我的救贖。
  • 凱兒得樂的自我放逐
    從這家社交電商公司的成立時間看,凱兒得樂品牌應該是抓住了微商這個世紀紅利的尾巴,而且產品品類的選擇也極為精準,顯示出創始人在直銷以及零售領域的高深造詣,但是與創立初期的狂飆突進相比,目前的凱兒得樂更像是在經歷一波無可救藥的自我放逐。而這其中最為致命的,也許就是「涉傳」。
  • 《憤怒的公牛》:生命困境與自我救贖
    傑克·拉莫塔:困獸之鬥與自我救贖作為一部運動題材的傳記片,影片對主角傑克·拉莫塔的性格塑造可謂是影片最大的亮點,整部影片絲毫不拖泥帶水的敘事節奏、事業到家庭的全景式展現模式,最終的目的皆以塑造性格為主。
  • 《時間的禮物》:時間,救贖與自我救贖的旅程
    通過這個有趣而荒誕的女性死神,「一生換一生」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是他們自己出生並自我轉化,這意味著「善良」的另一種力量:這是男人為了滿足他人而犧牲自己的善良行為,死亡會把他們帶到地獄裡重生,只有完善別人,才能成就自己。《時間的禮物》的最終結果是男人和女人去酒吧,喝一種叫「起死回生者三號」的雞尾酒,然後在的早晨死去。
  • 《千與千尋》:人物意象的迷失,與自我的救贖
    其實,整部影片看下來,大家仿佛是在跟著千尋一起,救回爸媽,同時也找到了差點丟掉的自我。今天,我們就用劇中的角色為例,看看迷失了自我的孩子,到底該怎樣完成自我救贖。01無臉男:放縱的「本我」將「自我」掩蓋本我和自我的概念,是弗洛伊德提出來的。
  • 《人間失格》經典語錄//自我放逐,自我救贖的喪文化!
    在人類共同的精神世界,《人間失格》解剖了每一個人的自我,孤單和迷茫,日本近代文學史的代表作品,被稱為<昭和文學不滅的文字塔>。全書中的經典語錄全面詮釋了一個"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道理。
  • 自我救贖感動土豆網友 《WHO ARE YOU》好評如潮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人應如何完成「自我救贖」?這個問題或許正在困擾著當下大多數青年人,也許在微電影《WHO ARE YOU》中找到令人玩味的答案。作為「土豆映像計劃」又一扶植力作,由長安福特嘉年華鼎力支持、年輕導演金赫執導的《WHO ARE YOU》已經在土豆網上映多日,不僅創下不錯的播放佳績,更是引起了業界和輿論的廣泛關注,「在大都市中該怎麼活?」又成為新一輪的熱點話題。
  • 心理學:你的愛人不愛你,最好的方式是「自我救贖」
    專欄內容會不斷更新,而購買專欄的朋友可享受現在以及後期不斷更新的全部課程進行深度層次的自我提升學習。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庫利研究發現,人們總是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之中形成自我的觀念,一旦發現自己的行為無法獲得他人的承認,就會自覺地以此為鏡,改變自己的行為和性格。
  • 《肖申克的救贖》錘子的自我救贖
    大家好,我是老徐,我感覺到了一部經典勵志電影羅永浩的救贖,哦,不,是《肖申克的救贖》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劇情。故事發生在20世紀代,講述的是一個人如何在內用錘子完成自我救贖。在奧斯卡的第67次開庭中,他與《阿甘正傳》大戰進行了300輪的較量,甚至最終與法院抗爭,但是,象徵著美國精神的《阿甘正傳》打敗了美國官僚黑暗的《肖申克的救贖》。在口碑上,肖申克贏了。在IMDB擊敗另一部電影神作《教父》,他從未被超越過。這部電影之所以被認為是神作,是因為他牢牢抓住了人類嚮往的自由本能。
  • 《聲之形》:「以聲之形,塑以花之姓」,一部自我救贖的動漫電影
    《聲之形》是一部2016年在日本上映的動漫電影,它講述了一個極度自卑的女孩子和,七零這個女孩子的一個欺凌者的自我救贖了一個故事。後來他,因為幫助一個同學,也認識了一個胖胖的朋友,並且他也與西宮哨子也走得越來越近,雖然西宮哨子的家裡人對將也十分排斥,他仍然與西宮哨子的妹妹成為了好朋友,還去到西宮哨子的家裡和幫她媽媽做蛋糕,他總是和西宮哨子到一起去橋上用麵包餵魚。西宮哨子也向石田將也表白過,但是將也沒聽懂。將也和西宮哨子一家看煙火大會的一個晚上。
  • 豆瓣8.9《失物招領》:救贖與自我救贖的故事
    這是一個關於救贖和自我救贖的故事。雖然這部短片以動畫片的形式放映只有6分鐘,但其中蘊含的深層意義值得深思。這部短片以其精湛的技巧、豐富的內涵,以及影片所呈現的溫情、療傷的敘事氛圍,以及背後深刻的命題,成為一部微電影的高分影片,不得不說是名副其實。01年。
  • 為那些年犯下的錯,進行自我救贖
    救贖與希望我們總是在通往人生終點的路上,或多或少的犯下各種錯誤,有些可能只需要一瞬間就可償還,而有些就得需要幾年甚至一生,才能讓心靈得到解脫,讓靈魂得到救贖。自我成長,自我救贖,愛與包容的旅程每天披星戴月地奔波在歲月的長河裡,灰塵落滿衣袖,臉上掛滿疲憊,路過在美的風景,也不敢駐足嗅一嗅花香,停下看一看花開,因為時光短暫,害怕一瞬間的停留
  • 《肖申克的救贖》:實現自我救贖的兩個階段
    英國作家克萊夫·巴克曾說:「每個美國家庭都擁有兩本書,一本是《聖經》,另一本可能就是史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贖》。」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源自小說,豆瓣評分9.7分,一部監獄題材的電影,已經成為時代的經典,被很多人列為男人必看的電影之一。
  • 亦或是自我的救贖?
    《重生》五集連播,張譯首次出演網劇,上演懸疑首秀,強迫式面癱臉讓昔日的演技只能在方寸之間爆發,卻也更加考驗自身實力。於是秦馳在一面追查遇到的刑事案件的同時,拼命追尋714案件的真相,一步一步的接近還原所有現場,彈道回放、電話威脅、心理輔導、自我反省,不斷地在提醒大家,編劇想給我們如同小紅襖一樣的線索追尋,」秦馳就是真兇!」而真相如何?等待他的是什麼?這段尋蹤的過程是不是秦馳的自我救贖?
  • 覆水難收的感情,不如放手,自我救贖
    他最後給出離婚的理由是:「感情不合,價值觀不一致,性格不合…還有其他一些細小的問題說不清楚,最後兩個人在一起總感覺彆扭,離婚是最好的選擇,也是兩個人的自我救贖。」 完成情感裡的自我救贖,也成全了彼此。當感情走到了盡頭,放手是最好的選擇,沒有了牽掛和負擔。感情可不是電腦,死機了可以重啟,情感無法回到原點從頭再來。當今社會沒有感情基礎的婚姻方式不可取,閃婚看上去很瀟灑實際上都是隱患,沒有經過「排雷」的婚姻早晚會將兩個人炸的遍體鱗傷!
  • 《憤怒的公牛》:馬丁·斯科塞斯靈與肉的自我救贖
    他因為不能籌集到罰金而入獄,他孤身面對黑暗冷漠的牢房,在危難之時已沒有人可以求助,他用拳頭奮力擊打牆壁,用額頭猛烈撞擊,哭喊著他不是動物,斯科塞斯通過這種刻畫,詮釋著落魄者無法調節的內心矛盾衝突和困境,這種孤獨是毀滅性的,是煎熬難耐的,身處其中的人只能通過自殘自虐的方式進行絕望的發洩,在自我毀滅和自我肉體否定中完成肉體層面的救贖,這是向死而生的痛苦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