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學生:學習很努力,但是成績一直上不去。在高中的時候班裡有這樣一位同學,成績可以說是倒數的,大家知道一般成績不好的學生多是上課不聽,下課不寫作業。
但是這位同學上課聽得也非常認真,聽不懂的還會馬上去問,問老師、問同學,比班裡任何一個人都認真。平時的作業也很認真的完成,每天早起晚睡的寫作業。
但是「皇天有負有心人」,不管她再怎麼努力,成績、名次就是上不去。難道沒有天賦的人努力也沒有用嗎?
其實她成績一直上不去的原因多出在方法上。就算天天問,記不住下次仍舊不會;就算做了筆記,不時常翻看思索仍舊記不住。學習要有好的方法,適合的方法才能讓自己有所收穫,才能讓學習更高效。
學習方法比盲目努力重要的多
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方法,不可能盲目去做。盲目的努力很可能事倍功半,更有甚者會徒勞無功。找對方法則能事半功倍,獲得高效率、高回報。
學習亦是同樣的道理,努力固然重要、不可缺少,但是正確的、合適的學習方法同樣不可或缺。從小老師就對我們強調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只有用對方法,學習才能有所進步,才能有所收穫。
學習要有好的學習方法
1、做筆記不失為一種好的學習方法
不管是讀書還是學習,做筆記都是很有必要的。不要過於相信你的大腦,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你當時聽懂了,記住了,難道就會形成永久記憶嗎?這也是很多學生上課能聽懂,一到考試就不會的原因。
筆記是對知識的總結,能幫助我們溫習,能在我們忘記的時候提醒我們。筆記能記錄下我們在讀書時的感悟和理解,筆記於讀書學習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美國心理學家巴納特曾做過一個實驗,來判斷不同情景下的記憶效果:一組聽讀並記錄重點;二組聽讀並看重點;三組只聽讀。結果表明一組成績最好,二組次之,三組最差。
可見記筆記能充分調動孩子的大腦,能加深孩子的印象,加深孩子的理解。盲目的學習,「按部就班」的學習是見效甚微的,所以我們要學會學習,找到相對應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2、敢於提問
作為學生,我們要敢於提問,敢於從老師身上「淘金」。不懂就問,老師有再多的知識那都是老師自己的財富,你只有提問,才能收穫更多的知識。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的職責就是教書育人、解答疑惑。我們要學會提問、敢於提問,不斷地從老師身上「淘金」,充實自己,增長自己的見識,促進自己的成長。
再者要敢於挑戰權威,書本上的知識,前人的總結未必就是真理。要敢於質疑、敢於思考、敢於向老師提問。
3、勤思考
對於學習,不能囫圇吞棗,弄得一知半解,這跟沒學沒什麼兩樣,甚至還佔用了大腦的空間。所以讀書學習一定要勤思。
有的學生總會想「反正明天老師會講這道題,何必在這裡浪費時間費腦筋呢」、「好像沒聽太懂,算了,等下次講了再聽聽吧」。
而有的學生則是秉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原則,不斷思考,直到弄懂弄會為止。這兩種不同的態度同時也是優生和差生之間的區別。
不只讀書學習需要思考,在人生漫長的道路上更需要我們時常思考。思考不僅能解決問題,得到問題的答案,還能不斷地幫助我們完善自己。勤於思考的人成功的機率會更大。
4、勞逸結合
休息也是一種學習方法,當你拖著疲憊的身體學習的時候效果會好嗎?累了就要去休息,只有休息好了,才會有更多的精力去學習、去思考、去汲取更多的知識。
機器運轉久了也要停下來加加油,降降溫,齒輪上的皮帶轉動多了還會失去彈性、甚至會斷裂,更別說是人了。勞逸結合也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1、科學的真理來源於實踐
16世紀的時候,亞里斯多德的話幾乎就是真理,而伽利略並不完全認同,他堅持從自然中發現真理,而不是盲目的照搬書本。
一天在課堂上,伽利略問學生:「一個一磅重的鐵球和一個十磅重的鐵球同時從頂樓扔下去,哪個先著地。」學生們認為是重的先著地,因為亞里斯多德說過重的物體下落的速度快。
伽利略則認為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並在比薩斜塔上做了實驗,結果鐵球的確同時落在了地上,這讓質疑他的人啞口無言,同時也讓大家知道了科學的真理來源於實踐。
2、實踐出真知,紙上談兵要不得
有這樣一個成語故事叫做「紙上談兵」,戰國有位名將叫趙奢,其有一子名為趙括。可能是受父親影響,從小就非常喜歡研讀兵書,每每談論起排兵布陣都是有條有理。
後來白起帶兵攻打趙國,趙王派廉頗迎戰。白起久攻不下,便用起計謀,散布謠言自己誰都不怕,只怕趙括。趙王不知是計,便令趙括代替了廉頗,結果趙軍節節敗退,將士被俘,趙括被射殺。
儘管趙括熟讀兵書,但終究是紙上談兵。戰場上瞬息萬變,沒有過實踐,不懂得隨機應變,只知道照搬兵書,等待自己的只有失敗。
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實踐才能出真知,紙上談兵要不得!
我們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很多學生只知道盲目的努力,按照課本上的知識生搬硬套,不會靈活運用;還有的學生是將別人的學習方法強安在自己身上。要知道實踐才能出真知,好的方法都是通過一步步實踐得來的。
我們可以參考、借鑑別人的方法,但是絕對不能生搬硬套。每個人的學習能力,思考問題的方法、角度等有所不同,所以我們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尋找方法的過程本就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失敗是無法避免的,不要氣餒,要懂得在失敗中學習和總結。不斷的尋找,不斷的實踐,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