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孕育了大量的海洋生物,不同種類的生物之間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比如海洋中體型最大的鯨類生物與體型非常小的藤壺之間的關係就非常難分難解。藤壺會想盡辦法尋找寄生對象,而鯨魚如此大的體型自然會成為藤壺理想的寄生體。若是被藤壺纏上,鯨魚會高高得躍出水面,想藉此擺脫藤壺的困擾。
藤壺體型雖小,但即使是海洋霸主鯨魚也無法擺脫藤壺的困擾,因為藤壺所分泌的膠質物粘性十足,一旦成為藤壺寄生的目標,這種雌雄同體的生物會大量並迅速繁殖。同時,因為鯨魚會試圖甩落藤壺,藤壺會在鯨魚的眼睛、繁殖器官等有皺紋的地方進行寄生,避免鯨魚想盡辦法擺脫自己,這給鯨魚帶來了難以忍受的疼痛感。因此,人們在幫助鯨魚清除身上的藤壺時往往要剝下鯨魚的皮。
鯨魚憑藉自己的大體型,還勉強能夠忍受藤壺帶來的疼痛感,若是體型較小的海龜等海洋生物被藤壺纏上恐怕就沒那麼幸運了。甚至人類的船隻也是藤壺寄生的目標,因此船員們不得不定期清理藤壺,否則船隻的損耗將難以控制,這給從事漁業生產的人們帶來極大的財產損失和人力成本的提高。
藤壺的分布範圍極廣,多見於船舶港口、水產養殖基地設備、自然礁石等適宜附著寄生的地方,一旦附著,數量眾多。藤壺在幼蟲階段會經歷多種變化,其中腺介幼蟲階段最為特別,這個時期的藤壺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尋找合適的附著寄生位置,且不需要進食。因此它會不停尋找,且有足夠的時間對所選擇的附著位置層層甄選,直到找到最為心儀的位置後,腺介幼蟲會分泌大量的膠質物,以便牢牢附著在這裡。這個過程尤為重要,決定著藤壺的寄生能否順利完成。
鑑於藤壺對於人類船舶以及海底設備的破壞,人們迫不得已將藤壺列入了海洋汙染生物,清理藤壺的工作極為繁瑣,耗費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非常之多。儘管如此,人類至今仍無法根除藤壺對船舶及各種海底設備的破壞。
在對藤壺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之後,人類發現藤壺體內蘊含大量人體所需的胺基酸和蛋白質,且藤壺的肉肥味美,製作過程尤為簡單,因此,藤壺也成為了人類餐桌上常見的一道美食。隨之人類對於藤壺美食的需求越來越強烈,藤壺的價格近年來也逐漸提高,這種被稱為世界海洋害蟲的生物終於有了一種對人類有益的用途。不過,藤壺雖然美味,但藤壺在近海海域並不常見,對於藤壺愛好者來說可謂是一大遺憾。
人類歷史上被吃到滅絕的生物其實並不少見,若能將藤壺吃光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畢竟藤壺除了肉質鮮美之外並沒有任何作用了,反而對人類和海洋生物的危害極大。只可惜,吃光藤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於藤壺,目前只能是防治而無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