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原標題:天星數科副總裁趙衛星:數位化科技服務實體經濟需做好三件事
11月10日,天星數科(原小米金融)副總裁趙衛星出席「第十五屆21世紀亞洲金融年會」,在參與金融科技分論壇做主題演講時表示,隨著物聯時代來臨,未來10年企業生產經營有望實現完全數位化,產業金融則實現服務數位化。
「今年開始,我看到To B端的金融科技業務正出現新的變化,很多企業生產數據變成透明化、數位化的經營企業,從而構成企業信用變化的新依據。」他表示。在這個趨勢下,每個行業都值得重新數位化一遍,因為很多原先基於數位化和信息化比較弱的,效率非常低下的業務場景都有望得到革新。
以小米產業鏈為例,目前小米擁有100+公司,同時上遊生產工廠裡面有1000多家產業集群,智能產品覆蓋3000+家供應商,通過對供應商的分類,我們發現包括映射組件、半導體晶片、相機、相機部件、機器人等細分產業,正成為國產替代化板塊,尤其是5G時代來臨,這些國產替代效應還將繼續擴大。因此小米在亦莊設立了一家智能工廠,替代約60%的人工,然後驚訝發現,智能工廠令整個成本降低20%。究其原因,一是自動化,二是生產經營數位化,比如小米10最高版本的智慧型手機就是由這家智能工廠生產提供的,它可以完全在熄燈狀態下生產,又稱為「黑燈工廠」。明年小米還將做得更加智能化,實現完全智能化決策,包括實現無人化,進而推動相關行業的數位化發展。
趙衛星認為,智能工廠所產生的大量生產經營數位化信息,很可能是解決當前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新路徑。
「很多人說,銀行與廣大中小企業之間存在著很大的信息不對稱,但是,若用銀行的方式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又非常困難。」他表示,究其原因,是當前不少銀行還會大量運用企業現金流、財務報表,甚至抵質押物等,這背後,是信息不對稱依然得不到解決,因為中小企業的採購鏈和銷售鏈存在太多不確定性,有時拿不到想要的原材料,有時生產工藝達不到要求,有時銷售出現困難。
其結果是不少高新技術性中小企業在拿到大型企業訂單時,反而面臨生與死的抉擇。因為他們缺乏運營資金,在產業鏈處於弱勢地位,有訂單卻很可能沒辦法採購到原材料無法交付訂單。
在趙衛星看來,為了存活,很多中小企業只能稀釋股權(做股權融資),但這又會讓創業者失去最初的夢想。事實上,金融機構也遇到類似困擾,銀行會擔心中小企業拿到訂單,但沒有原材料無法交貨,即使給予融資讓企業生產出來產品,萬一又賣不出去怎麼辦。
「歸根到底,是這個產業沒有實現數位化,導致彼此存在猜疑。若整個產業實現數位化,從而推動中小企業的信用價值再造,就能提升銀行放貸興趣,解決中小企業融資貴融資難問題。」他指出。因此小米做了一些生產經營數據化嘗試,從產品交付期限,成本、物流清單等各個業務環節,都形成一整套基於數位化、可視化的操作進程。於是銀行、企業都能看到企業原材料向誰採購、採購了多少、成品率多少,最終形成現金預測,以及設計相應的貸款還款方案。未來,這還會擴展為金融貸款品種的一種組合,從訂單融資、定向採購、定向加工、到存貨質押等,都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趙衛星透露,得益於生產經營數位化所產生的風控與貸款方案設計能力,目前天星數科已直接服務2700家企業,輻射17000家上下遊供應商,累計放款達到900億元。
「其實,我們還能給中小企業提供更多元的金融支持。」他指出,比如天星數科提供了一整套數據管理平臺,包括退貨率、砍單率都包括其中,或許這些數據未必受金融機構擔心,但它對產供銷環節的真實數字有著巨大影響,尤其是它能判斷企業該在什麼時候還款,現金流在不同狀況下如何變化等。
「目前,我們已看到能源行業、紡織業、化工、日用品、電子製造等企業都開始開展生產經營數據化轉型,通過遙感器注入,可以讓金融機構看到工廠開工狀況,良品率多少,訂單最新的完成進度等,於是金融機構對企業就有了新的信用評估體系。」他指出。就這個程度而言,產業數位化可以助力金融+交易,進而實現降本增效與提升效益。
「未來,天星數科將會圍繞產業數位化同時,推動金融機構也涉足服務數位化,從而與實體產業形成相互循環的過程。」趙衛星表示,數位化科技服務實體經濟,還必須做好三件事:一是技術立業,技術是產業數位化的根本,必須生根於整個產業與實體經濟,二是構建開放的連接方式以連接更多金融機構與企業,從而給各方帶來多元化的選擇,讓業務實現快速良性發展;三是監管部門要求,無論是產業數位化還是零售數字的過程,都需要行穩致遠才能走得更好。
(作者:陳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