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標準解讀
1、課程標準:
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
2、涵蓋知識點:
宋初加強專制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影響;宋朝邊疆壓力形成的原因與應對辦法;北宋財政危機的原因及影響;北宋的改革;南宋的偏安
3、重點難點:
重點 宋初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影響
難點 王安石變法
二、核心素養目標
唯物史觀
通過分析宋代加強中央集權的背景、措施和評價,理解這一措施帶來的邊疆危機和「三冗」問題,從而讓學生形成對兩宋政治的全面認識,提高他們運用唯物史觀理解或解釋歷史問題的能力。
時空觀念
運用兩宋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對峙圖,幫助學生了解這一時期的歷史變遷,加強時空觀念,深化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史料實證
對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其影響,邊防壓力及「三冗」問題的成因、影響、自救改革,南宋的偏安,均可採用大量的圖文材料加以論述,以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能力。
歷史解釋
教材的四個子目間有著嚴密的邏輯遞進關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須對兩宋政治和軍事中涉及到的一些歷史概念,例如,三司分權、通判、杯酒釋兵權、守內虛外,等等,通過設置情景材料,運用思維導圖方式,加以解釋,加深學生對史實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家國情懷
在北宋的自救改革和嶽飛抗金這兩個環節,設置問題探究,落實歷史與現實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三、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視頻「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後講述:歷史上,唐朝強盛而宋朝富庶。中國引以為傲的四大發明中,有三個是在宋朝時出現的,這就是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但是宋朝雖然富裕,卻遠不夠強盛,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奇葩的現象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
四、教學主線
北宋初年吸取唐後期以來藩鎮割據、政局動蕩的歷史教訓,採取一系列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的措施,但造成了三冗局面。為了挽救統治危機,北宋統治者進行了自救改革,但改革又導致了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加速了北宋的滅亡。南宋統治者繼續北宋的國策,用金錢買和平,偏安一隅。
五、教材整合
宋初專制集權的加強
1、整合思路
⑴以思維導圖方式,說明北宋建立的背景。
⑵創建情境材料,以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的方式,歸納宋初加強專制集權的措施,並對其作出評價。
2、構建體系
⑴背景
①北宋建立後,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②宋初統治者鑑於唐後期以來軍閥割據、政局動蕩的歷史教訓。
⑵措施
①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②分散各級機構的權力,使其互相牽制。
中央(分權):設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設樞密使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權;樞密院又與禁軍管理機構「三衙」,分權樞密院專管調兵,三衙專門負責統兵
地方(收權):包括轉運司在內,先後設立了平行的四個路級機構,合稱四監司;
州一級增設通判,與知州共同籤署文書。
③制定崇文抑武方針
抑制武將勢力膨脹(杯酒釋兵權、更戌法、內外相制);
用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
擴大科舉規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⑶評價
①積極影響:基本解決了唐中葉以來的藩鎮問題,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穩定,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加強了中央集權。
②消極影響:強幹弱枝、內外相制,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造成了邊境的壓力;分化事權,機構臃腫,降低了行政效率。逐漸形成「三冗」局面,為北宋的積貧積弱埋下了禍根。
3、指點迷津
⑴宋初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措施的弊端,是造成北宋「積貧積弱」局面的根源。
⑵「冗官」「冗兵」「冗費」局面的形成,是北宋「積貧積弱」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
⑶北宋只是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並沒有統一全國。當時,與北宋對峙的還有遼、西夏、大理等少數民族政權。
邊防壓力和財政危機
1、整合思路
⑴創設情境材料,以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方式,指出北宋中期面臨的邊防壓力、解決的嘗試,以及無法解決的原因。
⑵創設情境材料,以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方式,說明「三冗」問題的成因和造成的影響。
2、構建體系
⑴邊防壓力
①面臨哪些邊防壓力?
遼和西夏的威脅;兩次收復幽雲十六州的慘敗,使北宋北部邊境時刻暴露在北方遊牧民族的鐵騎之下。
②怎樣解決邊防壓力?
③為何無法消除邊防壓力?
⑵「三冗」問題的成因與影響
3、指點迷津
⑴宋遼以兄弟相稱,宋夏以君臣相待,但不能表明宋對夏保持軍事優勢。
⑵北宋政府給遼、夏「歲幣」或「歲賜」,給北宋人民帶來沉重的負擔,但是不能否定北宋的做法是錯誤的。
⑶宋代的財政危機根源於宋初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措施的弊端,而不是冗兵、冗官的出現。
慶曆新政和王安石變法
1、整合思路
⑴創設情境材料,用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方式,說明北宋改革的歷史背景。
⑵用思維導圖的方式,歸納慶曆新政的知識點;結合範仲淹的名句對學生進行教育,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
⑶利用表格歸納法,歸納王安石變法的措施及其作用;創設情境材料,用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方式,評價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
2、構建體系
⑴慶曆新政
⑵王安石變法(1069年-1076年)
①人物
②內容與作用
③變法的評價
積極影響:
改變了積貧局面:增加了政府收入,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改善了積弱局面:扭轉了西北邊防長期以來率戰率敗的被動局面。
消極影響:
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危機,最終失敗。
3、指點迷津
⑴王安石變法沒有針對加強中央集權所導致的官僚機構的臃腫問題,而主要集中在社會經濟改革的層面上,因此,改革進一步加劇了政治結構與經濟發展不相協調的矛盾。
⑵王安石變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但是它沒有從根本上觸動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也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的危機。
南宋的偏安
1、整合思路
⑴確定教學主線索:為什麼要偏安?(南宋在東南方建立)--為什麼能偏安?(嶽飛抗金)--偏安局面如何形成?(三大和議訂立)
⑵結合靖康之變、嶽飛抗金等典故講述。
2、構建體系
⑴南宋建立
①背景:靖康之變
1127年,北宋被東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滅,兩位皇帝徽宗、欽宗被俘虜北上,北宋宣告滅亡,史稱「靖康之變」。
②概況:
⑵嶽飛抗金
①南宋初年,宋軍在與金軍對抗中素質明顯提高,尤以嶽飛指揮的「嶽家軍」戰績卓著。
②宋高宗和宰相秦檜視嶽飛等為心腹之患,主動向金朝求和,以「莫須有」罪名殺害嶽飛。
⑶三大和議
3、指點迷津
紹興和議之後,宋金雙方政治、軍事力量基本上處於均衡狀態,南宋與金對峙局面確定下來。
課堂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