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是趙薇,一部《劇場》就把李誠儒的活都幹了,還幹得漂亮。
李誠儒還沒離開《演員請就位2》時,是以犀利、真誠、不說假話的點評而出圈,他的射程範圍不僅在於臺上的演員,臺下導演也被瞄準。
他懟郭敬明的場面看似火藥味濃,但他真正英勇時刻是敢在陳凱歌面前說自己受評論影響沒看過《無極》原片。
這一點火力其實很克制了,不想批判《無極》就說沒看過,有點惹不起我就躲開的意思。
但陳凱歌還是被點燃了,上演一段不動聲色的炮轟,說李誠儒是封閉世界出來的梨園弟子,把他描繪成只會「鬥蛐蛐」的保守閒人,還強調自己這是讚揚之詞。
陳凱歌以為觀眾這次也看不懂,然而大家這次倒是都看明白了,他就是罵人不帶髒字而已。
這一番較量後,李誠儒後面的點評明顯「認慫」,不再發表犀利的點評,直接閉眼誇,如鯁在喉變成「都不錯」。
等賽制進入導演影視化考核,他乾脆退出了《演員請就位2》,這是陳凱歌的勝利嗎?
從#李誠儒不去演員請就位了#上熱搜,多數觀眾表示遺憾來看,李誠儒沒有輸,而且在場的趙薇給他接棒了。
趙薇作為點評者的時候,有些人說她和稀泥,總說場面話,似乎和李誠儒的犀利敢說不沾邊。
但趙薇的《劇場》一出,你就知道她的戰鬥力有多強,借著收放自如的臺詞、角色、立意,多維度諷刺行業亂象,把李誠儒克制不說的那部分她都生動呈現出來了。
趙薇這齣黑色幽默或許沒有針對誰,是對整個行業風氣的吐槽和表達,立意也是很有大局觀的去說藝術面前人人平等。可是,陳凱歌還是急了,他看完後吹毛求疵唱反調,像極了當事人回應。
這一次,趙薇沒有提《無極》,劇目靈感也是來自於美國經典電影《子彈橫飛百老匯》,為什麼陳凱歌還是莫名被刺痛了?
1、 細品《劇場》臺詞,誰被打臉誰就疼
《劇場》裡孫陽扮演自以為懷才不遇有藝術追求的導演,賀開朗扮演大佬身邊的小保鏢卻潛藏著極大的藝術天賦。
要不是大佬要用資本強捧一個不會演戲的網紅(王智飾),導演和保鏢根本不會有機會坐下來聊藝術。
正因為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人在臺詞上有碰撞,犀利諷刺的火花才會四濺,難免濺到一點就燃的陳凱歌。
最能濺到陳凱歌的大概是下面這段對白:
保鏢:沒有人會那麼說話,你的臺詞不像說人話。導演:我覺得我沒必要為了觀眾降低我的水平。保鏢:少甩鍋給觀眾,你根本不知道真實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只有演員對話生動可信,觀眾才會相信你的故事。
此時彈幕裡就有人馬上感覺這是影射《無極》。畢竟《無極》就是以「看不懂」著稱,陳凱歌也曾自認:10年之內沒人能看懂《無極》。
陳凱歌對於這種「看不懂」是充滿自豪的,他精心打磨的莎士比亞式的對白確實不是人人都能欣賞,他可能覺得曲高才和寡,沒必要為了觀眾去降低水平。
而《劇場》就直接借著保鏢之口,為那些看不懂的觀眾發聲:少甩鍋給觀眾,觀眾什麼都知道,只是有可能說不出來。
當然,這一切只是想像,《劇場》沒有針對誰探討的是共性問題,趙薇也解釋了這個劇目的內核和主題:這就是一個風格化的故事,通過比較瘋狂誇張的手法,寓意在藝術面前人人平等。
這個劇目播完從底下演員到其他導演再到製片人評審團都是讚美之詞:
唯獨陳凱歌皺著眉唱反調,說這個作品誇張、轉換生硬,你很難說他沒有自我代入,不然就不會有這麼大的黑臉反應。
2、 被挑刺的《劇場》,恰恰說明諷刺到位
陳凱歌對《劇場》反應,總結起來就是挑出了兩根刺。
一根刺對準被淘汰的王智,陳凱歌點名對她說:我覺得你表演非常的浮誇。這點有說服力嗎?
王智在這個劇目裡要演一個不會演戲、惹人討厭的女演員,她本身就是要承擔荒誕浮誇的部分,顯示出一個背後擁有資本可以為所欲為的女人該有的飄飄然狀態。
而王智本身優雅溫婉的氣質和這個聒噪的角色並不搭,被趙薇指導後有突破性進展,讓人眼前一亮,但陳凱歌不鼓勵就算了,還要藉機貶一貶。
第二根刺,他對於賀開朗扮演的角色從保鏢到天才人物的轉變產生質疑,提出問題:你是怎麼完成這個轉變的,你怎麼讓觀眾相信這件事?
這時候陳凱歌在別人的作品裡倒是想起來要讓觀眾相信故事,而他的細節控卻在此時選擇性失效。
賀開朗這角色其實是有細節鋪墊的,比如他說學生時代語文成績優異,用淡淡的語氣誇張的說自己燒了學校才出來混社會。在二十多分鐘的短片中這樣的點明已經足夠讓人相信他在天才和「瘋子」之間可以無縫轉換。
偏科的文學修養和偏執的性格促成他一念成魔,這個轉換不僅讓人相信,而且意猶未盡,但陳凱歌偏偏不信。
當然,作為大導演陳凱歌肯定有自己更高的審美追求,也能看到普通觀眾看不到的地方,但《劇場》黑色幽默的風格化很明顯,已達到雅俗共賞的水平,大部分觀眾的喜歡比任何說辭都更有說服力。
3、 拿作品說話,才知相形見絀
如果陳凱歌點評完別人作品的短板,自己能拿出一個驚豔四座的作品,那我們肯定心服口服。
後來,他拿出了自己的原創劇本《F小調幻想曲》,故事背景是富婆逐夢演藝圈,聽他說立意,也是有黑色幽默的味道,多少是和《劇場》有撞檔的地方,那就更有可比性了。
對比之後,結果如何呢?
《F小調幻想曲》裡胡杏兒演的富婆和王鏘飾演的小鮮肉,用陳凱歌批評《劇場》誇張和轉化生硬這兩個語境去說,完全是一一對應。
一個經商二十多年的事業型女性,在公司都快要破產之時,想著是用最後的錢去投資拍電影當女主角,只為找到戀愛的感覺,而這個感覺就是靠加戲強吻小鮮肉而滿足,這不誇張嗎?
小鮮肉一開始是多麼的傲嬌有原則,嫌棄帶資進組的富婆,結果富婆一破產,再賣個慘,他就完全轉變,自願穿上西裝接受擁抱,也圓了陳凱歌一貫以來「大和解」的幻想。
而陳凱歌自以為會有的淡淡幽默和會心微笑根本不存在,相對而言,《劇場》的結局雖然殘酷,暗示女演員被淹死,但整個短片前半部分是輕鬆詼諧的。
特別是孫陽扮演的「導演」卑微到極致,委屈心酸又好笑,平庸者笨拙的努力和無奈也很有現實意義。
有《劇場》高級諷刺與揭露現實在前,陳凱歌唱得這齣理想主義幻想曲就索然無味了,然而在場已經沒有人敢批評,比拼完還是陳凱歌組得了第一,這樣的結果越顯《劇場》諷刺之精準。
結語:接受批評不丟臉,承認別人優秀沒那麼難
很多人對陳凱歌是有濾鏡的,教科書裡的第五代導演,《霸王別姬》的享譽國際,在《無極》之前只要是他導演的電影,都堪稱經典,比如說《孩子王》、《荊軻刺秦王》等。
而近期的作品雖然毀譽參半但大導演的風採依然在,喜歡的人依然很喜歡,如《妖貓傳》或《我和我的祖國》中《白晝流星》片段。
現在他參加《演員請就位2》後,卻一步步在敗壞路人緣,作品濾鏡也在他一次次迷之操作下一點點消失殆盡。
其實,他在《演員請就位》第一季時,還能憑藉細膩到位的點評而圈粉,但第二季以來他不接受批評的態度,以及面對趙薇的《劇場》表現出來的氣度都很讓人無語。
陳凱歌作為導演風光無限時,趙薇的高光時刻還是小燕子,論資排輩趙薇確實比不上他。
但細數近幾年趙薇作為導演的作品,就會發現她不僅有女性導演該有的細膩,還有一種大氣和豁達。
上一季的《面具》、《哥》等系列短片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而這一季改編《寄生蟲》《昨天》《小時代》等也都能導出自己的特色,等到《劇場》一出,觀眾越來越能感覺到她作為導演是很有內容的。
陳凱歌《梅蘭芳》的電影裡面有個經典橋段:曾名重一時的「伶界大王」十三燕與迅速崛起的梅蘭芳唱對臺戲時落於下風,眼見敗勢已成,他並沒有選擇逃避,而是一絲不苟地堅持唱完最後一場,並且在臨死前留下那句擲地有聲的話語:「輸不丟臉,怕才丟臉。」
陳凱歌若真能像他作品裡表達的那樣通透,又何懼這四面八方的質疑,啥也別說,把話語權交給作品吧。
——END——
有緣相見的人兒,關注我,一起在娛樂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