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
小桐是我閨蜜的兒子,今年12歲,讀六年級了。
小傢伙從小就聰明伶俐,剛上小學的時候成績很好,語數兩門課都是90多分。從三年級開始成績下降了,而且下降的越來越厲害。現在六年級,明顯跟不上了,數學經常考六七十分,語文也很難上80……
閨蜜很苦惱: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結果更加扎心的事情發生了,有年長的朋友說:
「很多孩子都是這樣的,越大成績越退步。我家孩子當初也是的,695分考上的市一中,結果高考只考了500多分,沒達本科線。」
確實有這樣的現象,隨著年級升高,部分學生成績越來越差。
我家大寶他們班也是這樣的,一二年級時幾乎全班都是90分以上,雙百的也有不少。現在五年級了,成績出現了較大分化。雙科90分以上的大概有10來個學生,雙科六七十分的也有10個左右,其他20多個孩子基本上保持在80分到90分之間。
這不是個別現象,這是普遍現象。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呢?
1、孩子年級越高成績越差,為什麼?
小學低年級學習內容單薄,難度又小,對孩子來說幾乎沒有什麼挑戰,根本不需要多麼努力就能學好。所以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能學得很出色,取得優異的成績。
到了三年級以後,課程難度慢慢增加,內容也漸漸增多。特別是升入中學後課程一下子由3門增加到6門甚至9門。
如此重壓之下,不付出努力就不可能再取得好成績了。孩子的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都會影響到學習效果,從而使成績形成差異。
如果說的簡單直白一點,其實就是學習越來越難,有些學生的能力不夠,跟不上了。
2、到底有多少孩子能保持好成績直到高考?
不少人覺得現在所有的孩子都能考上高中,大多數孩子都能考上大學。
這是錯覺,更是誤解!
現在只要願意確實幾乎所有孩子都能上高中和大學,但是能上和能考上是兩碼事。
高中包括普高和職高;通俗的大學包括本科、大專、高職院校。
其中普高和本科需要考,職高、大專、高職院校只要想上都能上。
那到底有多少學生能考上普高,考上本科呢?請看一組數據:
普高平均錄取率50%左右;
平均本科上線率50%左右。
注意這個50%是平均數,有些地方還達不到這個比率。
通過這組數據我們大致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只有25%的孩子能保持好成績直到高考。
3、能保持好成績的孩子,都有3個好習慣,跟家長有很大關係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沒有無緣無故的失敗,也沒有輕而易舉的成功。這裡所說的耕耘可不僅僅是指孩子們自己,還包括家長的付出。
家長不付出時間和精力,就想收穫一個出類拔萃的孩子,那是不可能的。能保持好成績的孩子,都有3個好習慣,跟家長有很大關係:
①懂得學習的重要性,不盲信讀書無用論;
②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學習習慣,能自覺學習。
③有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年級越高成績越差,基本上都是因為沒有以上3個好習慣導致的。
以上3個好習慣從何而來?天生的嗎?當然不是,是家長和老師合作培養的。什麼時候培養的呢?小學一二年級!
記得我家大寶上一二年級時班主任老師曾經特別強調過:
小學低年級不要講究分數,主要是培養習慣。在學校老師管著,回到家家長也要管,要讓孩子坐得住板凳,有學習意識,養成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
作為家長,我和老公不太懂教育規律,但我們相信老師,他們懂得。這些年跟著老師後面還真的學到了很多經驗。
結束語
如果孩子成績不好,或者成績在不斷下降,家長不要一味責怪老師。因為絕大部分都不是因為老師教得不好,而是因為孩子學習習慣不好或者學習方法不正確。
這種時候,家長們最需要做的不是責怪和抱怨,而是要反思: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承擔起應盡的責任了嗎?
自己不想管,孩子成績差就怪老師?這樣的家長,教育不好孩子。孩子是自己的,想送進學校後就不用管了,12年後直接收穫一個大學生那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