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經濟日報【鄉村振興】版以《新產業給農民帶來新生活》為題,講述了在山東青島西海岸的藏馬鎮,新產業給當地農民帶來新生活的轉型故事。全文報導如下:
一條歐美老街上,20多位東方長相的中青年男女,正在攝像機前聽一位手拿話筒的人講解著什麼,講解者一邊講一邊做著各種動作,有時還讓聽眾出來「走兩步」……這是山東青島西海岸新區藏馬鎮影視基地的一次群眾演員培訓活動,這些群眾演員過去都是當地的農民。
從農民轉型群眾演員,這種轉變給當地群眾的工作生活帶來了怎樣的變化?日前,經濟日報記者走進藏馬鎮深入探究。
最窮區域多業態興起
藏馬鎮位於青島西海岸新區西部,有一座綿延300平方公裡的藏馬山,還有一片方圓25公裡的藏馬湖,溪流泉湧、林木蔥鬱,風景美不勝收。但因為大山阻隔,交通不便,藏馬鎮山區內的15個村莊曾是青島西海岸新區最貧窮的區域之一。
2018年,青島基於打造「東方影都」戰略需要,依託靈山灣40個全球領先的工業電影攝影棚,在風景秀麗的藏馬山建設外景基地,布局「東有靈山灣、西有藏馬山」大影視、大文旅產業。
「現在青島西海岸發展集團每年投入50億元以上建設藏馬山影視基地。」藏馬鎮鎮長周瑞彬告訴記者。以此為契機,藏馬鎮全面發起「雙招雙引」攻勢,陸續引進了融創、佳諾華、雙星國際等一批實力強、知名度高的市場主體,總投資200億元的12個龍頭項目陸續開工建設。「藏馬山區域已經形成了影視、旅遊、醫養健康、農業綜合體等多個產業集聚的格局。」
走進藏馬山,能真切感受到建設的熱度和山區巨變。在影視外景基地,1∶1仿造的美國底特律街區,讓人仿佛置身於大洋彼岸;另一側,秦漢風格的建築街區,讓人恍惚是穿越了時空。「影視外景地總投資約18億元,規劃建設古裝拍攝區、民國老上海(老青島)街區、歐美街區、民國老北平街區和石庫門建築區五大功能板塊。」周瑞彬介紹說,「歐美板塊和秦漢板塊外景地已建成多條街區,已經有影視劇在此拍攝。」
啟動較早的旅遊板塊,更是有多個項目在運營。走進藏馬山中部山麓的「旅遊度假核心帶」,會看到已經投入營業的眾多旅遊項目:森林公園、千禧谷、丹溪溫泉、萌寵樂園等。周瑞彬告訴記者,32萬平方米的阿朵小小鎮,將成為集眾多業態於一體的綜合旅遊小鎮,還有4.5萬平方米的配套商街,以及壹號酒店、運動中心等項目,都將於近兩年陸續投入運營。
「隨著多個產業崛起,我們將把『園區、景區、社區』統籌規劃、融合發展。」藏馬鎮黨委書記于洋告訴記者:「藏馬山將基本形成傳統農業區轉變成影視文旅綜合產業區、傳統村莊轉變成集聚型農村社區,進而實現產業興、生態美、農民富的發展格局。」
傳統農民身份嬗變
在藏馬山下平緩地帶,幾十座高質量大棚整齊排列,這是青島西海岸發展集團投資建設的青島藏馬智慧農業產業園。69歲的河西屯村民馮勝堂在這裡上班,雖然仍是幹農活,但他不再是傳統農民,而成了拿工資的企業員工。
「我家過去共有4.5畝地,作為建設用地被徵用後,除了得到30多萬元的補償外,每月在農業產業園打工還能收入3000元左右。」馮勝堂對記者說。「此外還有流轉的11畝地租金收入,每畝每年1400元,每年也有1.5萬餘元收入。」同在農業產業園工作的長阡溝村村民張運德告訴記者:「過去自己種些小麥、玉米、花生等作物,能吃飽但手裡沒錢。現在手裡有錢了,幸福感滿滿。」
隨著藏馬山各類產業興起,農民的身份發生了變化,除了農業企業員工,還有群眾演員、經營業主、廚師、景區工作人員、餐廳服務員等過去從未有過的職業身份。
建設規模1萬多平方米的藏馬老街是一條魯東古民居建築風格的特色文化街。2017年建成招商時,河西屯村民黃進淑就聯合幾個人租了3間房子,開辦了蔡氏手擀麵店鋪,從農民變身為老街經營業主。「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生意不太好,去年收入還不錯,算下來一年淨收入有3萬多元。」黃進淑說。
融創商管公司招商負責人王子奇告訴記者,藏馬老街有104個店鋪,共有70多家商戶,經營者多數是當地農民。去年客流量約30萬人次,今年受疫情影響人流較少,但老街藉此機會進行招商提升,引入了文化非遺研學、休閒娛樂、生活配套等業態,既帶動商街人流聚集,又豐富商街業態。「國慶長假期間,老街再度出現了人流如織的繁榮景象。」
群眾演員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個新鮮職業。55歲的西南地村村民張蘭花過去就是下地幹活、回家做飯,土地流轉後她喜歡上了群眾演員這個職業,每次培訓都不缺席。張蘭花興奮地告訴記者,她在《封神》中演一位帶著女兒逃難的母親,「每天雖然只有100元左右的收入,但當群演很有趣」。
「藏馬鎮已形成了500多人的群演隊伍,建立了個人信息一應俱全的群演檔案,並創建了智能檢索系統,實現了精細化、動態化管理,劇組需要什麼類型的群演,一搜即能精準匹配。」藏馬鎮黨委宣統委員崔桂菊告訴記者:「我們還要繼續開展群演培訓,爭取年內建成一支千人的群演隊伍。」
生活方式悄然轉變
走近藏馬山麓,一大片設計新穎的小高層和多層樓房格外引人注目。這個被稱作「藏馬山居」的新小區,是胡家莊、臧家村、丁家松園、河西屯4個村搬遷農民集中居住的新社區。
「再有10天我就搬進新居了。」馮勝堂興奮地告訴記者:「我在『藏馬山居』分了兩套房,雙氣入戶,高層樓房有電梯,環境優美,還配套建了幼兒園。」「住上好房子還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生活習慣不同了。住樓房家裡乾淨,進屋先得換鞋和衣服。」已經搬來4年的張運德坦言,開始覺得麻煩,但慢慢就養成了習慣。
村民的投資意識也越來越強。馮勝堂從土地補償款中拿出18萬元在城區邊緣買下半畝地,辦起「溜達雞」養殖場。「很多市民會來光顧,去年就收入了3萬多元,今後還要繼續增加養雞量。」馮勝堂說。
「這些新變化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于洋告訴記者,未來每個新社區將統一建設產業孵化器、文化風情街、文創工作室,並積極組織實用技能培訓,深入挖掘提煉藏馬文化,建設藏馬大講堂、鄉村夢想劇場等文化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