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衛視《叮咚上線!老師好》,薛兆豐老師來對高考專業填報進行答疑解惑。他說:你大概率選不到最熱門、最賺錢、畢業就能對口的專業。
行業獎勵的是一種品質,而非大學時期的專業。
他的講述讓我想起了一個很好的例子:徐崢。
並不是你選哪個專業,畢業以後就能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
徐崢的父母是文藝工作者,他從小就很想學表演,成為一名演員。結果第一次考上海戲劇學院就以失敗告終,老師跟他說:「你的外形不適合演戲,就算以後考上了戲劇學院,戲路也很窄。」
徐崢回家後非常難過,媽媽也不敢問他到底是怎麼回事。其實這時候的徐崢真的很像當年不聽勸的我們,非要挑最遠的地方。自己認定的那個專業去,今天你說啥,撞倒了南牆我也要去。
徐崢後來還是考上上海戲劇學院了,也學了表演,可是畢業之後真的無戲可演,他接不到戲,只能靠演話劇生存。
其實早在上學的時候徐崢就已經發現這個問題了,他19歲的時候就開始大把大把的掉頭髮,20歲的時候幾乎要禿頂了。
那個時候的徐崢異常的自卑,開始戴各種各樣的帽子,藍的、黃的、紅的、除了綠帽子,他什麼顏色的帽子都有。
戴著帽子的他每天覺得自己無處遁形,別人都用異樣的眼光來看待他,他就開始買各種生發的洗髮水和生薑,有一次他正在宿舍洗頭,同學不小心進來把盆打翻了。
有同學開始調侃「徐崢,這桌子上不會長毛吧?」
另一個同學附和:不會的。你看徐崢那光頭,就知道他這個藥水根本沒啥用。
這些是同學的玩笑,可是在徐崢心裡,句句是扎心的。
徐崢說,45歲開始禿頂,你還是個優雅的男士可是20歲禿頂,你看起來就是個鬼鬼祟祟的小人。
其實我覺得徐崢這麼在意他的頭髮,就跟張東升一樣,他在意的本不是頭髮,而是頭髮所代表的的男性特徵、陽剛之氣、外在形象以及他的事業。
對於徐崢而言,頭髮就是形象,形象就是他的演藝事業。
行業獎勵的到底是什麼樣的品質?
薛兆豐老師說:其實你所選擇的專業賺不賺錢,你根本不知道,你選的這個專業四年後還是不是熱門的專業也不一定。比如你看娛樂圈賺錢容易,可到底是演員賺錢、導演賺錢還是投資人賺錢呢?
徐崢演話劇的時候他是不賺錢的,他終於如願以償做了演員,演《春光燦爛豬八戒》的時候他還是不賺錢的,那麼他到底什麼時候開始賺錢呢?
是他開始拍囧系列電影,開始入股影視公司,開始把《囧媽》賣給字節跳動的時候,他賺錢了!那你現在是不是覺得演員不賺錢、導演才賺錢、投資公司更賺錢呢?
那為什麼徐崢之前不賺錢,可是範冰冰光逃稅就有那麼多?為什麼同是導演的王嶽倫需要靠老婆李湘養著?為什麼王思聰的直播公司和影視公司還賠錢呢?
賺錢靠的其實就是薛兆豐老師所說的品質,徐崢一路走來,成就他的豬八戒也不是偶然,是他演話劇時候的磨練,如果徐崢當時放棄了,演戲不成,話劇也不好好演,他以後就沒有機會成就豬八戒,也不可能跟小龍女在一起。
陶虹看上徐崢也是因為他拍戲時認真,還很有想法,後來的囧系列電影,包括《寵愛》都是徐崢洞悉這個行業的規則和前景之後做出的預判。
他最厲害的決策莫過於疫情期間將《囧媽》線上播出,從一開始的遭受質疑到後來的不得不為他的決定所折服,徐崢已經成為了影視圈商業帝國的大佬。
沉下心來得打磨、不斷學習,潛心觀察,抓住機遇,了解一個行業的前景和瓶頸,順勢而為才是在任何行業立足的品質,而非一碗飯吃到老。行業永遠只獎勵少數人。
那麼我們到底該如何抉擇?
那麼說了這麼多,在紛繁複雜的專業中,我們該如何選擇呢?那就儘可能的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像薛兆豐老師所說的,如果你不知道你喜歡什麼,畢竟大多數人不像徐崢這樣有明確的目標。
那就先挑學校,再挑專業。如果有自己熱愛的專業就大膽的像湖南的留守女孩一樣選擇自己熱愛的考古學吧。
如果實在不了解這些專業到底是幹嘛的,就來《叮咚上線!老師好》,知識發起人薛兆豐老師集結了各個專業的老師來詳細拆解各個專業課的知識內容和就業方向。
相比較學生而言,我覺得家長更應該看看這個節目,畢竟,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人的一生很長,會有什麼樣的遭遇、情感變故,事業挫折,都是我們沒法預測的,所以素質教育真的很重要。重要的是品質而非技能。
45歲禿頂是正常的,現在20歲禿頂也很正常,因為年輕人的壓力真的很大,面對接踵而至的焦慮我們需要的是直面情感變故、事業不順的心態和一直持續向上的內在驅動力。這是教育最應該給予學生的,而非表面的榮光和物質。
如果徐崢一開始就因為光頭壓力太大而趴下了,他還能成為演員嗎?如果不是他一直進步,努力學習和積極思考,他能成為現在的影視大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