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書樂(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
姜子牙是個糾結的人,無論是在封神裡,還是在《姜子牙》中。
封神中的姜子牙,是個臉譜化的人,他求仙問道不成,就奉命下山得了人間富貴。
於是,他成了又一個聞仲,只是相比聞太師,姜子牙戰鬥力五渣和幸運度滿分罷了。
只不過,他依然想求仙問道,不想死後成神,糾結到死,依然跳不出師尊給他安排的人生路。
在《姜子牙》裡,他追求真相,依然戰五渣,依然糾結。只不過,不糾結封神,而是真相。
最後他的糾結得到解脫,據說師尊被師尊的師傅給收了,天道循環,而他則求仁得仁去了關神仙的監獄。
原來,解決糾結的一切都是青天,姜子牙找到了自己的「包青天」,就沉冤得雪了?
頂上三花越盛開,戰鬥力越強。
對於《姜子牙》來說,頂上三花的設定變得具象化了。
唯一和封神不同的是,十二金仙在誅仙陣裡被削去頂上三花,而在《姜子牙》裡,冷漠到異口同聲和臉譜化的十二金仙們的頂上三花依然盛開,而師尊的則是誇張到怒放。
至於申公豹那個傻豹子,則是含苞待放……
頂上三花成了段位的象徵,花開的越盛大,越沒有糾結,因為一切都是自以為是。
開局有三花的姜子牙,被貶後貌似就一根髮簪,想不糾結都難。
當然,傻豹子是將開未開,自然和諧音的傻孢子一樣,在糾結和不糾結之中。
真相只有一個,只是誰也不會告訴姜子牙。
他所知道的都是師尊說的,正義壓倒邪惡,然後戰死者封神,無論正邪,都去天庭幹活。
按照封神演義的說法,是兩條線:
一條是紂王得罪了女媧,所以女媧要終結商湯的氣數,所以找來了狐狸精、琵琶精,再加上雞精,讓商湯成了一鍋粥。
另一條則是天庭少了馬仔,而仙人們都不想去,就議定打一架,掛了的上榜,去天庭上班,然後商和周就達成了一鍋粥。
但在《姜子牙》裡,簡單化了,師尊的謀劃,搞亂世界,然後一統乾坤。
於是,狐狸精就被安排去了紂王身邊,姜子牙則去了武王那裡,兩邊開打,生靈塗炭,死者封神,勝者為王。
簡單的《姜子牙》,卻讓很多人大呼看不懂。
緣起在哪?糾結。
人一旦糾結,就會看不懂原本臉譜化的封神,怎麼就藏著這麼多陰謀。儘管原著裡本就是一個三國演義的權力遊戲。
誰看封神會輕鬆,申公豹,簡單粗暴地劃分兩級,然後渾渾噩噩的讚嘆姜子牙斬妖時的豪邁;又義不容辭的跟著姜子牙一起貶去北海……
不過,在小說裡,作為反派存在的申公豹的死地,不就是被師尊派的黃巾力士抓住的肉身填堵北海之眼,也算是致敬了下原著吧。
只不過,隨著《姜子牙》不斷的接近真相,這一次作為正面角色、本來是「師尊沒要我來、我還是想幫師尊帶個話給姜子牙」的傻豹子,也陷入了姜子牙的糾結。
越來越搞不清自己的站位,最後時刻的申公豹,則放下糾結、放飛自己、跟著自己的心一起行動,去擋住九尾妖狐。
還好,續集需要他,所以他也有主角光環附帶庇護。
結果,最後他懂了《姜子牙》,因為他從不糾結變得糾結,也就懂了。
本來申公豹,所以看封神不糾結,但其實沒看懂。
後來姜太公,就被《姜子牙》糾結了,但真能懂。
只是,一切的改變,都回歸俗套,解決一切的都不是戰鬥,而是師尊上面有師父。
突然有了古代劍俠小說的既視感,徒弟敗了、師父下山,打敗對手,對方師父下山,然後無限循環。
其實,這也是《封神演義》的套路。
闡教、截教本來都各自怕榜上有名、所以集體閉關。
結果,徒弟被揍或殺,師父護短,如此循環,最後雙方沙埕一鍋粥,還扯來了所謂不成氣候的西方教,順道撈走了三千紅塵客做基礎。
突然有一股護徒狂魔太乙真人的既視感,只不過,哪吒更幸運而已。
期盼有大能站在自己一邊,降妖除魔、懲惡揚善,自古以來就是一種群體思維,而姜子牙在《姜子牙》中的「成功」,依然逃不過這一戲碼。最後,姜子牙的一切堅守,就如同秦香蓮一般無二了。
這成為了又一個糾結,卻不可解,除非下一部能給出某種另類解讀,只是可能另類到誰都不想接受。
於是乎,整個《姜子牙》只是為所有《封神演義》的讀者,演義了另一個糾結的接觸:被九尾妖狐吃掉的蘇妲己,能得到救贖。
作為千百年來被釘在恥辱柱上的妖后,《封神演義》曾經給過她一個清白:一個善良的美麗女子,被狐狸精吃了和附體,才會變得禍國殃民。
結果,連紂王都成了天喜星(姻緣神),狐狸精被斬殺,可蘇妲己的本體卻無人問津。
儘管反面角色大多封神榜上有名,可蘇妲己卻沒有。
於是,《姜子牙》想給個解答,將小說中眾人都斬不了、最後靠姜子牙用陸壓的葫蘆法寶才解決的蘇妲己,再次「復活」成小九,再次演義一番,解決眾人之疑。
不過,看起來怎麼那麼像漩渦鳴人呢?一笑!
依然是老套路,只不過,這一次姜子牙自己被「妖精迷惑」,成了解鈴還須繫鈴人的糾結者。
不過,何必那麼糾結。
原本的故事,就難以自圓其說。
比如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關鍵一戰:牧野之戰,不就留下了兩個成語,一個是打得激烈到「血流漂杵」,一個是弔民伐罪、得道多助以至於商湯的奴隸軍們「倒戈相向」嘛。
至於怎麼解釋,隨意點好,反正都是後來人說的。
不過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