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林黛玉詩意浪漫,且敏感多情,所以一想到林黛玉首先想到的是一個柔弱多病、多愁善感的模樣,其實除去多愁善感的標籤,林黛玉還是一個「懟人的小天才」呢,加上這個標籤,林黛玉又多了俏皮可愛的一面。
首先,林黛玉當然是一個「懟人的小天才」,伶牙俐齒,叫人愛也不是,惱也不是。
薛寶釵曾經捏著林黛玉的小臉蛋,笑著說:「真真這個顰丫頭的一張嘴,叫人恨也不是,喜歡也不是。」林黛玉牙尖嘴利,懟起人來像連環炮似的,令人眼花繚亂。
在賈寶玉和林黛玉去探望寶釵這一回中,林黛玉看見賈寶玉也在探望薛寶釵,兩個人正在比金鎖,難免有點醋意,便戲說「早知他來,我就不來了……今兒他來,明兒我再來,如此見錯開來著,豈不天天有人來了,不至於太冷落,也不至於太熱鬧。」
寶玉聽了起身,黛玉又說:「我才來他就要走了」,讓寶玉不好意思離開。
接著,薛姨媽請吃飯,賈寶玉喝冷酒被薛姨媽勸阻,薛寶釵也說出喝冷酒的弊端將賈寶玉勸住,這時剛好雪雁聽紫鵑的吩咐,給林黛玉送來手爐,林黛玉一語雙關,借雪雁說寶玉:「誰叫你送來的?難為她費心,哪裡就冷死我了?也虧你倒聽她的話,我平日和你說的話,全當耳旁風,怎麼她說了你就依,比聖旨還快些!」賈寶玉倒知道林黛玉在說的自己,也習慣了,只是不好意思地笑笑。
薛姨媽不知道林黛玉的旁敲側擊,問黛玉:「她們(丫頭們)記掛著你倒不好?」
林黛玉說出「幸虧在姨媽家,倘若在別人家,顯得人家家裡連給手爐也沒有,人家豈不惱?丫頭們太過小心,別人還只當我素日輕狂慣了。」
然後寶玉多喝了一杯酒被李嬤嬤阻止,林黛玉「出言維護」賈寶玉……一連串的應對,真真伶牙俐齒,看得人目不暇接,令人拍案叫絕。
關於「林黛玉是懟人的小天才」這一點,主要是體現她的才思敏捷、反應靈敏的特徵,給人產生的「懟人小天才」的印象,這種印象是率真可愛的,是褒義的;而不是像她懟周瑞家的那樣,有點「兇惡」惹不起、不好相處的感覺。
關於林黛玉才思敏捷,反應靈敏的一面,我覺得薛寶釵的那一段評價說得非常恰當中肯。薛寶釵評價林黛玉:
「世上的話,到了鳳丫頭嘴裡也就盡了。幸而鳳丫頭不認得字,不大通,不過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顰兒這促狹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將市俗的粗話,撮其要,刪其繁,再加潤色,比方出來,一句是一句。這『母蝗蟲』三字,把昨兒那些形景都現出來了。虧他想得倒也快。」
「用『春秋』的法子,將市俗的粗話,撮其要,刪其繁,再加潤色,比方出來,一句是一句。」
什麼是「春秋的法子」?就是寫作手段裡面的春秋筆法,指在宣傳材料的選擇上注意有取捨的褒貶。
微言大義,在記敘之中表現作者的觀點、思想傾向,利用不太明顯的字眼等隱晦的表達,暗暗地將自己的主觀看法加入其中,對人或事進行或褒或貶的評價。這種表達的形式,文字簡約,含義隱晦,委婉而成章。
林黛玉取笑劉姥姥(雖然很多人對林黛玉這一做法覺得不厚道)是「母蝗蟲」,三個字,把劉姥姥在大觀園裡不顧形象的大吃大嚼、插科打諢的扮醜取樂眾人的情景,恰到好處地形容出來了,「母蝗蟲」這三個字一說出來,劉姥姥遊大觀園的情形就出現在眾人的眼前。
林黛玉的才思敏捷在作詩填詞上,又快又好,書中有多次明顯體現,這裡就不贅述了。
關於林黛玉反應靈敏的一面,書中也有很多處體現。
賈寶玉自討沒趣,發牢騷寫了一首偈語詩,一副出家人參禪的意味,林黛玉馬上問她「至貴者寶,至堅者玉,爾何貴?爾何堅?這點都答不上來,還參禪呢。」
賈寶玉對襲人說「你死了,我就出家。」林黛玉馬上告訴他「已經出家兩次了」。
賈寶玉問林黛玉是不是薰了香?林黛玉問賈寶玉有沒有「暖香」?薛寶釵落選之後,賈府「金玉良緣」的傳言四起,林黛玉說「你有玉,人家就有金來配,人家有冷香,你難道沒有『暖香』來配?」用杜撰的「暖香」打趣賈寶玉。
行酒令的時候,史湘雲說出:「這鴨頭不是那丫頭,頭上哪討桂花油。」林黛玉就說出「他倒是想給你桂花油,又怕吃盜竊的官司。」暗指不久前彩雲給賈環偷玫瑰露的事情,她本意是開賈寶玉的玩笑,只是她一時嘴快,弄得當事人彩雲很尷尬。
像這樣思想敏捷,反應靈敏的細節很多。所以說林黛玉是「懟人的小天才「實至名歸。
林黛玉的小腦袋一轉,說不定就誕生許多想法,說出的典故一套一套的,沒有一點水平的人,還聽不出她的言語之意呢。
其實,林黛玉這種「高超」的懟人水平,來源於林黛玉對讀書的興趣愛好,她看的書多了,有廣博的文化知識的積累,所以說起嘴來也一套一套的。
林黛玉愛看書,劉姥姥參觀瀟湘館的時候,看到林黛玉滿屋子的書,還以為是一個愛讀書的哥兒的房子,可見林黛玉閱讀之多;無論是元妃省親,還是大觀園姐妹們做詩雅聚的場面,林黛玉在詩情文採都有非常突出的表現,都與林黛玉平常酷愛閱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讀書,像是「磨刀」的過程,書讀得越多,反應越靈敏,越能磨得牙尖嘴利,舌燦蓮花。這是我從林黛玉身上得到的啟發,我覺得這一點,算是「讀書之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