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團隊研製基於深度學習的「隱身衣」15毫秒「換裝」騙過雷達

2020-12-22 浙報融媒體

光學領域頂尖期刊《自然·光子學》24日在線報導了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陳紅勝教授課題組的一項最新研究:在國際上率先實現基於深度學習的新一代智能隱身器件。在不依賴任何人為操控的情況下,快速地動態適應變化的背景環境,從而與背景電磁環境特徵融為一體,實現自適應隱身。

論文審稿專家認為:「這是一項激動人心的、及時而傑出的工作,它連接了變換光學、電磁超材料和人工智慧等領域,為智能光子材料和器件這個新興領域樹立了很好的標杆,也將大大促進其他智能電磁器件的發展。」

自然界存在兩種「隱身」策略。一種是在變色龍和章魚生物中常見的擬態隱身,使自己融於周邊環境;另一種是透明隱身,即光透過物體時不產生任何散射,例如海樽和水母。

科學家近年來提出的變換光學隱身方法則區別於上述兩種策略,它利用坐標變換的方法來控制電磁波,使其繞過被隱身的區域,按照原來的方向傳播,從而使物體完全隱形。

與自然界的「隱身衣」相比,人類的「隱身衣」多數只能工作在單一的環境背景和既定的入射波條件。如果稍加改變外界環境或者入射波,隱身效果便會大幅度降低。

「理想的隱身衣應該和章魚和變色龍一樣,能夠快速自動地適應於變化的外界刺激和背景環境。」陳紅勝說。

如何才能實現這一點?「章魚有色素細胞,我們有可重構的新型人工電磁材料單元;章魚有中樞神經,我們有深度學習方法;章魚有光敏細胞,我們可以搭建電磁波和環境探測器。」論文第一作者、課題組成員錢超說。

當前,深度學習已經開始滲入電磁材料領域,但是主要偏重於理論上設計優化人工電磁材料。如何在實驗上實現新型的智能電磁材料、構建新一代智能隱身系統並實現快速有效的自適應隱身,是一個極具挑戰的課題,在此之前還未見成功實驗的報導。

經過三年多的不懈努力,陳紅勝研究團隊組在充分研究隱身領域關鍵技術瓶頸的基礎上,在微波段成功實現了智能自適應隱身器件。

研究團隊設計了一項小車智能隱身實驗——小車身披一層超薄的可重構的超表面隱身材料,這件「隱身衣」由智能晶片控制,集成了訓練好的深度學習模型,能夠根據輸入的電磁信息快速做出決策,改變「隱身衣」的電磁響應。

探測雷達隨機改變著入射波的頻率、極化和入射角,而小車的任務就是動態適應變化的探測信號,對雷達「隱身」。當環境發生變化,變色龍大約需要6秒時間過度到環境色;而當電磁環境發生變化時,披著智能隱身衣的小車只需要15毫秒就能自動地實時「換裝」。

陳紅勝教授表示,智能隱身成功地融合了新型電磁材料和人工智慧等領域,其採用硬體手段實現用於隱身調控的深度學習模型,在應用中只需單次前向計算即可做出合理的決策,大大地縮短了響應時間,這一方法對於實時性要求很高的其他應用也有很好的借鑑意義。

相關焦點

  • 浙大團隊成功研製國內首臺海洋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
    技術難度高、研製成本貴、實驗條件受限,是擺在團隊面前的「三座大山」,層層推進對於團隊來說是當時最好的選擇。「我們最開始沒有直接將技術難度最大的高光譜解析度雷射雷達技術應用於海洋,而是遵循技術發展規律先研製了一套海洋彈性雷射雷達」。經過多次海試實驗,其可靠性得到了驗證。然而,團隊發現這種雷射雷達限制很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的探測精度較低。
  • 美國又失一員「大將」,中國天才研製出隱身衣回國,隱身不再是夢
    引言隱身這是只有在我國古代神話故事中,才會出現的技能,相信大家對隱身也有著不一般的情結,隱身是每個人都幻想過的夢想,我們國家有一個天才,就讓大家隱身的夢想成真,中國有一個天才在去美國深造後,研製出隱身衣,但是就在他回國時卻受到百般阻撓,但是在我們國家的幫助下
  • 雷達隱身如此發達,光學隱身技術進展如何?中美差距並不大
    隱身技術在現代戰爭當中是一種重要性極高的先進技術,目前在軍用領域使用的較為廣泛的是雷達隱身技術,即通過改良優化戰機的機體氣動外形來做到儘量減小雷達波反射面積的目的,同時給戰機機體表面塗上雷達吸波材料塗層,來吸收敵方對空搜索雷達發射出的雷達波進而實現隱身。
  • 哈利·波特隱形鬥篷現實版:美軍戰機或將披上超薄「隱身衣」
    然而在現實世界中,美國軍方很快也將擁有屬於他們的「光學隱身衣」了。根據《陸軍時報》的報導,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教授布巴卡爾·坎特(Boubacar Kante)和他的同事們近期研製出一種最新的隱身超材料。坎特團隊正在對材料的「隱身」功效進行最後的評測,並儘快向五角大樓提交評估報告。
  • 中國反隱身雷達總工程師:誓要讓美國隱身飛機變成廢鐵
    我國經歷過落後的時期,也遭受過其他國家的侵略。這些教訓需要我們時刻銘記,需要我們用實際行動來證明我們國家的強大。《江南好 其二》:欲為生民銷戰伐,首憑科技佔優先。想要國家變得強大,少不了科學技術的支撐。在中國就有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用先進技術成果,打敗美國。這位大國工匠!也就是中國的反隱身雷達總工程師:他誓要讓美國隱身飛機變成廢鐵。
  • 城市淺層瞬變電磁雷達研製與應用
    北京市政路橋集團市政工程研究院、地下工程建設預報預警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葉英博士帶領其團隊開展了「城市淺層瞬變電磁雷達研製與應用」研究。在城市地下管線探測中得到普遍應用是地質雷達法,但其對較深深度的管線探測效果不明顯。與地質雷達法相比,瞬變電磁法使用的脈衝電磁波頻率更低,能實現更大深度的探測。
  • 騙過監控的隱身衣!讓物體消失的「魔法」,是AI的無痕隱身
    身穿一件隱身衣,穿梭於監控密布的城市之中,不留痕跡。這應該不只是身為機器人的索菲亞才具有的想法吧? 而隱身就是一項看起來如此魔法的技術。哈利波特的「隱形鬥篷」、太平廣記裡修煉隱身的李忠甫,自古以來,東西方人對於隱身都有嚮往和追求。而到了數字信息發達的現代,隱身這項技術的門檻也開始下降,人們對於隱身也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運用。
  • 國產「量子雷達」撕開戰場「隱身衣」,美國:改變戰爭規則的武器
    想要縮小與西方國家的差距,必然需要一個明確的努力方向,中國一方面在追趕西方先進四代機的技術,另一方面又在致力於四代隱身戰機的「剋星」。如今我國的「量子雷達」進入實戰化部署,顯而易見這會成為最引人注目的反隱身武器。
  • 中國小夥研製出隱身衣,世界各國為之眼紅,美國更是嫉妒的發狂
    中國小夥研製出隱身衣,世界各國為之眼紅,美國更是嫉妒的發狂 能夠擁有一件可以隱身的衣服,是很多人都夢寐以求的,因為在別人看不見我們的情況下,可以做到很多事情,但這些隱身衣顯然不可能出現在現實生活中,可中國卻有一位小夥研製出了一件隱身衣,世界各國為之眼紅,美國更是嫉妒的發狂
  • 什麼是米波雷達,中國如何發現隱身戰機?工作原理原來是這樣的
    在對空中飛行器進行探測時,地面雷達會通過接收飛機的反射波,來判斷目標飛行器的速度距離等。經過一系列的計算,進而得出具體的數據。隨著隱身戰機時代的到來,傳統雷達迎來巨大的挑戰。這是因為隱形戰機採用低可探測塗裝,機身設備都經過特殊處理,整體雷達反射面積很小。
  • 光子雷達或成標配!楊偉:戰機研製進入自由王國
    前不久,中科院14所才表示我國第一臺微波光子雷達研製成功。光子雷達可以說是「反隱殺手」,專門克制隱身戰機的,讓所有隱身武器在其面前無所遁形,在微波光子雷達面前只能裸奔。這是一款顛覆性新裝備,也將是六代戰機核心技術。
  • 如何看待巴基斯坦對梟龍3型隱身戰機的設想?
    現階段巴鐵才成功量產梟龍block3型戰機,改款型號的block3換裝了更先進的風冷相控陣雷達等新一代航電系統,使得梟龍戰機不僅對外界的觀測能力更強,而且能夠掛載包括我國最新研製的新一代制導武器。800萬美元,量產版本的梟龍戰機換裝義大利雷達等航電設備後,量產成本上漲到1300萬美元左右的,但是其2000萬美元的售價和性能對比之下——全球市場幾乎再也找不到比梟龍更具性價比的全新戰機了,所以從梟龍戰機的出身來看,作為出錢定製方的——巴鐵要求只有一點、低成本、高性能。
  • 除了成飛殲20,沈飛也為空軍研製隱身戰機,外形為何酷似美軍B2?
    除了成飛裝備的殲20,「共和國長子」沈飛也為空軍研製了一款隱身戰機,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攻擊11無人機。那麼,攻擊11無人機的外形為何酷似美軍的B2轟炸機呢?這就從美軍B2轟炸機的研製開始說起。上世紀70年代,冷戰達到了高潮。
  • 女華人為美軍研製新型雷達,F35因此戰力大增!成功得到豐厚回報
    文/行人 美國作為當今世界上科技實力最發達的國家,一直以來其擁有的科學家的數量在全球範圍內都是數一數二的,而在美國眾多的科研體系和專家團隊當中,華裔科學家卻又佔據了相當大的一部分,在這些華裔科學家當中,目前又有很多都在國防,醫療和航空航天領域佔據著關鍵的位置。
  • 早已過氣的一隱身戰機重現江湖,網友:美國騙了全世界
    前不久,美國人是拍到了兩架F-117A「夜鷹」在KC-135空中加油機的陪伴下出現到洛杉磯上空 ,而該型號已經在2003年宣布是全部退役;它是由洛克希德公司於1978年開始研製,1981年6月首次試飛,1983年具備初始作戰能力,而美軍對該型機的研製工作是一直秘而不宣。
  • 「木製飛機」近乎隱身?目前「五代機」也做不到百分百規避雷達波
    因此,飛機追求隱身性能反制雷達的關鍵還是在於隱形蒙皮與隱形塗料的性能。隱身飛機首次大規模參加實戰就是在上世紀90年代的海灣戰爭,其代表就是美國的F-117隱身飛機。當然,所謂的「隱身飛機」並非真正意義在空中完全消失,而是通過大幅度降低雷達回波,從而減少被發現的機率。因為從雷達的工作原理來說,其發射出的雷達波和日常中的光波一樣,在物理學中依然屬於電磁波範疇。
  • 要研製隱身轟炸機卻難搞定隱身戰鬥機 俄羅斯隱身技術水平如何?
    其實俄羅斯的蘇-57進氣道是經過一定的隱身化處理的,注意進氣道前段明顯經過優化的不規則形狀及進氣道裡的遮擋物,「魔鬼在於細節」,俄羅斯蘇57進氣道這個設計即能在惡劣的野戰機場隔絕異物,又能在有需要時降低雷達反射面積。 可以說俄式戰機不是太重視雷達反射指標的優化,但是說俄羅斯戰機完全不「隱身」或者說沒有隱身戰機就有點過了。
  • 浙大學者研製出500毫秒超快「開關」智能粘合劑
    浙江大學的宋吉舟團隊報導了一種由章魚啟發的智能膠粘劑的新穎設計,該膠粘劑通過同時模仿章魚吸盤的形態和肌肉致動來提供快速可調,可切換和高度可逆的粘合強度。該智能膠粘劑具有兩個空腔,每個空腔由一個彈性膜隔開,上面的空腔充滿了磁性顆粒,而下面的空腔則是空的。
  • 印媒:中國新材料或讓所有軍事雷達難探測,比殲20隱身效果更強?
    報導還表示,中國已經開始在自己的非隱身戰鬥機上測試這項技術,而中國取得突破的這項工程材料是一種「超穎表面」的薄膜,據悉,可以吸收迄今為止最寬光譜的雷達波,在一項測試中,這項技術可以在0.3至40GHz的頻率範圍內反射雷達信號強度降低了10至30dB,就以目前的雷達技術來說,很可能會讓所有的軍事雷達系統都很難探測得出來。
  • 越軍布局維拉無源反隱身雷達,可同時跟蹤200個目標
    知情人士爆料,越南民眾在河內周邊拍到神秘貨櫃,貨櫃頂部驚現可升縮桅杆,配有一部圓柱天線,根據發出的照片判定這是越南從捷克進口的維拉-NG無源反隱身雷達。維拉無源雷達系統是捷克一公司研製的可探測到隱身飛機的監視系統,與常規雷達不同,主要依靠接收目標洩漏電磁波信號的方式實現定位,被稱為無源雷達也叫被動雷達。維拉-NG探測距離可達400千米,可同時跟蹤200個目標,只需1到5秒,就能精準定位250千米外的B-2隱形轟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