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竹山農婦黃彩霞送兒子上學途中,突遭一大群胡蜂襲擊,她趴在兒子身上護住兒子,最後又起身奔跑10多米努力將胡蜂群引開,致自己全身上下被蜇了230多口,兩個兒子也被胡蜂蜇了30多口。所幸母子三人送救及時,事發一周後的9日上午,在十堰市太和醫院痊癒出院。
胡蜂來襲母親護兒黃彩霞今年31歲,家住竹山縣溢水鎮朱家灣村。9月1日上午,她帶6歲的大兒子小明(化名)和4歲的小兒子小華(化名)去上學,上午11時許走到寶豐鎮白沙河一條村道上。
離公路還有幾分鐘路程時,黃彩霞突然聽到身後大兒痛苦叫喊,回頭一看,兩三隻大胡蜂正圍著小明飛竄,怎麼揮打都趕不走。她快跑幾步上前趕蜂,沒想到遠處一大群黑壓壓的胡蜂嗡嗡地飛來。情急下她拽著兩個兒子,一把按倒在路邊草叢中,自己趴在兩個兒子身上。
胡蜂越積越多,瞬間黃彩霞的頭、背上爬滿胡蜂,瘋狂蜇人。黃出於本能揮手遮擋時,胡蜂就尋隙蜇兩個孩子,兒子嚇得不停哭叫。「我知道胡蜂是跟風跑。我若跑開,胡蜂就會跟著我,就不會傷害兒子。」黃彩霞說她當時起身回跑,果然胡蜂群也如影隨形,緊盯著她不放。跑了10多米遠,回頭看兒子身邊已沒了胡蜂。黃彩霞心稍寬慰,但穿著無袖連衣裙的她,頭、脖頸、胳膊上爬滿胡蜂,瘋狂地蜇,她疼得就地打滾,忍痛從背包裡摸出手機撥打電話求救。
十多分鐘後,弟弟、弟媳趕來,折下帶葉的樹枝拍打把胡蜂趕走。此時,黃彩霞的臉已腫得面目全非。鎮衛生院急派救護車將母子3人送往竹山縣人民醫院進行搶救。
身上被蜇230多口經診斷,黃彩霞被毒蜂蜇230多口,其中頭部70口;大兒子被蜇36口,小兒子被蜇32口。
十堰市太和醫院急診科ICU住院總醫師曾桓超等幾位專家聞訊,連忙聯繫竹山縣人民醫院,遠程指導進行前期搶救。當天下午,考慮到黃女士傷勢重,早期出現溶血反應,肝腎肺功能都有損傷,病情可能加重而死亡;兩個孩子年紀太小,抽血化驗顯示也已出現嚴重凝血功能異常。竹山縣醫院決定連夜派兩臺救護車,將這母子3人轉送到十堰市太和醫院。
當晚8時許,3名傷者送達十堰市太和醫院急診科ICU後,急診科對他們進行了多器官功能支持治療,護肝、護胃、抗過敏抗休克、抗溶血反應,保護腎功能預防腎功衰,糾正DIC等綜合治療,經過48小時搶救,患者多髒衰開始逆轉,傷者轉危為安,病情得到及時控制。
9日上午,母子三人一同痊癒出院。據介紹,黃彩霞是近年來十堰市太和醫院收治的被胡蜂蜇傷處數最多的患者。醫護人員稱,她是一位偉大的媽媽,也是一位幸運媽媽,「也許是母愛的力量,讓她終於活了過來。」
醫囑蜂蜇儘早送醫太和醫院專家遠程指導竹山當地醫生早期處理母子三人遭胡蜂蜇傷重症,為後期三甲醫院的成功救治爭取了時間,也為患者節省了大筆醫療費用。
太和醫院急診科ICU住院總醫師曾桓超介紹,胡蜂尾部長有螯針,人被蜇傷後,傷口往往腫起小水泡並呈同心圓壞死,特別嚴重的在3小時內就會因蜂毒導致休克和喉頭水腫窒息。一般人被胡蜂蜇30口以上死亡率就非常高,如構成重症,就需進行多器官功能支持治療,防止彌散性血管內凝血,預防保護肝腎損傷,防止呼吸系統衰竭。
曾桓超分析,這個季節是胡蜂繁殖季,毒性相對較弱,若是10月底和11月份,則毒性大增。他建議,市民不要主動捅馬蜂窩,招惹胡蜂,儘量不穿顏色鮮豔的衣服去山林地帶,外出旅遊儘量不帶香、甜等刺激性氣味的食物和化妝品,避免胡蜂追蹤氣味而蜇人。
(原標題:《母親護兒飛奔引開胡蜂被蟄230多口》)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湖北
相關推薦
評論(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