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2月8日報導 據共同社東京12月6日報導,多名日本政府相關人士6日透露,圍繞航空自衛隊F-15J/DJ戰機為搭載遠程巡航飛彈(對地/對海攻擊)進行的機體改裝,日政府要求參與項目的美國政府減少相關經費。這是因為改裝的初期費用大大超過估價金額。美方似乎以初期費用增加的原因是零部件缺乏、屬預料之外為理由,沒有同意日本的要求。原以2027年度完成20架改裝工作的目標時間或將大幅延遲。
報導稱,此次為F-15J/DJ加裝的AGM-158隱身遠程巡航飛彈射程約為900公裡。這一機體改裝項目主要考慮到中國在東海和南海的影響力,被定位為增加南西諸島防衛。
報導還稱,日政府作為初期費用的經費,從2019年度起列入兩年802億日元(約合50億元人民幣,本網注)的預算。在2021年度預算案的申請中追加了213億日元。另一方面,作為機體本身改裝費用列入的部分,在2019年度預算中僅為108億日元。
據相關人士稱,日防衛省幹部9月以來與美國國防部相關人士舉行視頻電話會議,傳達了對初期費用增大的擔憂,要求降低費用。據稱日本強調,如果初期費用持續增加、經費總額無法預計的狀況得不到改善,就不得不放棄在2021年度預算案中列入相關經費。
報導指出,日本F-15J/DJ是最初由美國麥道公司(後併入波音公司)於20世紀70年代末授權日本三菱重工公司特許生產的F-15(日本版)出口型,服役時號稱「沒有一磅用於對地攻擊」的防衛型制空戰鬥機,此次改裝由三菱重工接受美國波音公司的技術合作來實施,將為F-15J/DJ加裝對地攻擊用火控軟體以及巡航飛彈專用掛架等硬體設備。
資料圖片:日本空自裝備的F-15DJ(雙座型)戰機。(共同社網站)
【延伸閱讀】美媒:日本F-15J戰機將進行大升級
參考消息網8月2日報導 美媒稱,波音公司在當地時間7月28日公開的一份新聞稿中宣布了同日本三菱重工業公司合作的一項協議,升級日本的F-15J戰鬥機。
據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7月30日報導,該協議是一個45億美元的現代化計劃的一部分,計劃的目的是讓日本的F-15戰機能應對新威脅。根據協議,波音公司將向三菱重工提供「改造圖紙、地面支持設備和技術出版物,用於將首批兩架F-15J飛機升級到『日本超級攔截機』(JSI)的配置」。大部分升級針對電子設備。升級內容將包括「最先進的電子戰裝備和武器」,而一個「在世界最先進的任務計算機上運行的全新先進座艙系統將為飛行員提供更強的態勢感知能力」。
日本約有一半的F-15(約98架)預計將根據JSI標準進行升級,該標準旨在幫助它們與日本現有的F-35戰鬥機一起行動。剩下的F-15戰鬥機最終將會退役,讓位於全新的F-35。
報導稱,有趣的是,同波音公司的聲明同時發布的一幅設想圖顯示了一架塗有日本機徽的F-15飛機,它的機腹中央武器掛點掛載了一枚大型飛彈。這種飛彈似乎是AGM-158聯合空地防區外飛彈,也被稱為JASSM。
JASSM重2000磅(約合907公斤),是一種攜帶常規彈頭的遠程防區外飛彈。它擁有抗幹擾的全球定位系統和紅外導引頭。隱形設計使其難以被發現和摧毀。
報導稱,由於較遠的射程,這種飛彈將使飛行員和戰機遠離敵方戰鬥機——這一點很重要,應該會給日本已有40年歷史的F-15戰機注入新的活力。
波音公司同時發布的設想圖
(2020-08-02 14:09:08)
【延伸閱讀】美批准升級日F-15戰機 98架戰機需花費45億美元
參考消息網11月1日報導 外媒稱,美國國務院已批准日本提出的對將近100架F-15「鷹」式戰鬥機進行升級的請求,這為日本提升其迅速老化的戰鬥機機群的性能鋪平了道路。據估計此次升級的費用在45億美元左右。
據美國《防務新聞》周刊網站10月30日報導稱,美方的批准讓日本可以將98架F-15J戰鬥機升級為「日本超級截擊機(JSI)配置」——換裝先進的電子掃描陣列雷達、新型任務計算機和電子戰設備,還會整合新式彈藥。
報導稱,安裝的新式雷達將是雷神公司的AN/APG-82(V)1多模電子掃描陣列雷達,目前美軍的F-15E「攻擊鷹」戰鬥機安裝的就是這種雷達。
升級還包括採購116臺霍尼韋爾公司的「先進顯示核心處理器Ⅱ」(ADCPⅡ)任務計算機和101臺英國航空航天系統公司的AN/ALQ-239數字電子戰系統,此外還有其他升級套件。
報導稱,日本有大約200架單座的F-15J和雙座的F-15DJ戰鬥機。它們的配置都是為了滿足防空需求,基本不具備空對地性能。
資料圖:日本航空自衛隊的F-15J戰鬥機。新華社記者陳銳攝
(2019-11-01 14:40:28)
【延伸閱讀】軍情銳評:美國向日本出口F-22技術?實為第3次「技術閹割」
參考消息網8月28日報導 據日本《日本經濟新聞》8月23日報導稱,圍繞日本2030年左右引進的新一代戰鬥機,美國軍工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下文簡稱洛-馬)向日本防衛省提交了開發計劃。新戰鬥機將以該公司的F-22隱身戰機為主體進行改造,允許日本企業承擔50%以上的開發和生產任務。這也是美國首次允許向外國出口F-22相關技術。而反觀美日聯合研發戰機的歷史,類似事例是有跡可循的。那麼美國向日本出口F-22技術,對日本的軍工自研能力會有怎樣的影響呢?本文就此為您簡析。
資料圖片:美空軍F-22隱身戰機。(圖片來源於網絡)
第一次「閹割」:美國強推F-2戰機 日本部分受益
據日本《日本經濟新聞》發表的題為《F-22改良版或一半以上在日本生產》的報導稱,美國此次向日本提供F-22隱身戰機的機體等相關技術,是因為沒有技術外流的擔憂,而且有助於亞洲的安全保障。如果日本廠商負責發動機等核心零部件研發,還能提升日本防衛產業的生產和技術基礎,可以說是象徵日美同盟加強的舉措。洛-馬允許日本承擔50%以上的新一代戰機開發與生產,是為了回應日方有關「美國企業壟斷開發和生產,日本企業幾乎無法參與」的擔憂。洛-馬稱,歸根到底這是一個日本主導的框架。報導還稱,新一代戰鬥機是2030年左右退役的F-2「支援戰鬥機」的後繼機型。
巧合的是,30多年前的20世紀80年代,日本在啟動「實驗性支援戰鬥機」(簡稱FS-X,後來F-2戰機的前身)計劃時也發生過類似情況。1982年,日本政府尋求能夠替代老舊三菱F-1支援戰鬥機的新一代戰機,當時日本有3種海外候選機型,包括美國的F-16「戰隼」、F/A-18「大黃蜂」(當時為A/B型)及歐洲「狂風」IDS攻擊機,還有一個自研戰鬥機方案。當時日本對3種海外機型的性能指標都不滿意。
資料圖片:日本三菱重工當時提出的FS-X自研戰機方案模型。(圖片來源於網絡)
1985年3月,三菱重工提出獨立研發代號JF-210的新型戰機,外形類似瑞典「鷹獅」戰機的鴨式布局,但不同的是採用雙發動機、雙垂尾設計,進氣道設計則類似F-16戰機,位於座艙下方。按設計指標,JF-21最大平飛速度1.9馬赫,掛載4枚反艦飛彈時的作戰半徑為930千米,可見日本的目標還是十分遠大的,可惜該計劃最終胎死腹中。
因為二戰後,美國一直對日本壯大軍工產業十分警惕,防止後者重新獲得發動戰爭的能力,經常會在必要時刻出手壓制。當時的美國似乎是意識到了日本自主研發戰機背後存在的威脅,便馬上從各方面對日本施壓。1987年10月,日本宣布以美國的F-16C/D戰機為基礎研發FS-X(即後來的F-2戰機),該決定在美國國內也引發爭議,有人指責美方向日本轉讓太多先進技術。
資料圖片:日本空自官方網站放出的F-2支援戰鬥機宣傳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1988年11月,美日正式啟動首次聯合研發戰機項目,由於F-2隻裝備日本航空自衛隊(下文簡稱空自),所以研發費用完全由日方承擔。按雙方協議,F-2主承包商是三菱重工,與當時的通用動力公司(後來通用動力公司航空部於1993年被洛克希德公司收購,F-16也歸入洛-馬旗下)合作研發,日本承擔60%的工作份額。
F-2首架原型機於1995年10月成功試飛,其主要基於第40批次的F-16C戰機放大、改進而來,機身加長0.5米,主翼面積增加25%。值得一提的是,F-2是全球第一種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的戰鬥機,搭載了由三菱電機研發的J/APG-1火控雷達,可以探測185千米外的大型空中或海面目標,也可探測65千米外的小型非隱身目標。別看紙面數據不錯,但其實該雷達綜合性能有限,基礎元件落後於美國,屬於「勉強搶了頭彩」。
由於美國政府拒絕提供F-16的計算機原始碼,日本被迫自行研發飛控系統軟體,最終搞出了自己的四餘度數字式電傳飛控系統,為提高F-2的穩定操控性能提供技術保障。儘管F-2與F-16C相比在綜合作戰性能(特別是對海攻擊能力)方面已有了「質的飛躍」,但日本軍工行業都清楚地意識到F-2受本身尺寸限制(雖是F-16放大版但仍屬單發輕型戰機,難與F-15等雙發重型戰機相比),缺乏進一步改進潛力,屬於「一錘子買賣」。不難看出,F-2項目實為美國對日本軍機自研產業的「第一次閹割」,但從結果看日本還屬於受益較多的一方。
資料圖片:日本F-2A戰機與第40批次F-16C戰機的外形尺寸對比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第二次「閹割」:美推銷F-35A 日本「心神」不定
從10多年前,日本就一直尋求從美國獲得F-22隱身戰機,但由於美國國會禁止對外出口F-22相關技術,日方一直未能如願以償。於是日本又一次開始嘗試自主研發隱身戰機。日本防衛省於2000年宣布啟動價值數十億日元的「先進技術驗證機」(隱身戰機)自研項目,代號ATD-X(即後來的X-2「心神」驗證機),由三菱重工負責研發。在經歷了多年的艱難技術攻關後,首架且是唯一一架X-2原型機於2016年4月成功首飛。但令人意外的是,這架原型機竟然只進行了32次試飛後,就於2017年10月31日宣布提前退役。
資料圖片:日本X-2「心神」技術驗證機首飛資料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究其原因,則是日本政府於2013年12月20日宣布購買42架洛-馬F-35A「閃電」隱身戰鬥機作為下一代空防主戰裝備,用於替代已服役近40年的F-4EJ戰機。毋庸置疑,這又是美國對日本軍機自研產業的一次「閹割」。而此番美國人給出的「價碼」是:日本可以參與F-35生產項目工作的40%,這對於不是「F-35開發夥伴國」的日本來說,似乎已算是很大讓步,日本還由此成為除美國以外的2個具備總裝F-35隱身戰機的國家之一(另外一國是義大利),總裝廠位於日本名古屋。
自2015年12月起,首架日本生產的F-35A戰機(日本生產代號AX-5)開始組裝,並於2017年下線。除組裝飛機外,FACO還於2018年開始向北太平洋(601099,股吧)地區的F-35提供維護、修理、大修和升級服務。名古屋的F-35總裝廠只是日本製造F-35A產業的一部分,還有三菱重工負責機身零件製造、IHI公司負責發動機組件生產,以及三菱電機生產航電部件。對於日本來說,F-35作為武器本身並不是最重要的,其背後的技術與生產線才是更關鍵的因素,但與之相對的代價也很巨大——由於日本只訂購了42架F-35A(其中38架在日本總裝)且需要新建總裝生產線,所以日本自造的F-35A單機價格比同期下線的洛-馬原廠產品貴出約60%,這筆「學費」實在高昂。而且更要命的是,日本為此又一次放棄了自研軍機的機會。
由上不難看出,在經歷了2次「技術閹割」後,日本的軍機產業基本上已被美國全面壟斷,此次洛-馬出口F-22相關技術,名義上是雙方共同開發,實則進一步壓縮了日本未來的戰機自研能力。美國出口的F-22相關技術肯定也會有所保留,甚至不排除提供「降級版」F-22的可能性,將其看作對日本軍機產業的第3次「技術閹割」可謂名副其實,而日本國產尖端戰機的夢想也由此變得更加渺茫。(文/黃晉一)
資料圖片:日本空自F-2戰機為日本首架F-35A隱身戰機護航。(圖片來源於網絡)
(2018-08-28 00:07:02)
(責任編輯: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