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1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悼念泰國前總理時,發表言論稱:越南軍隊在1979年的幹預是入侵柬埔寨。
此言一出,激起柬埔寨和越南的強烈反應。
柬埔寨首相洪森反駁道:李顯龍的言論,侮辱了參與解救柬埔寨於種族滅絕時代而犧牲的越南志願軍。柬埔寨外交部和國防部隨後跟進,駁斥李顯龍的言論。
越南方面,也對李顯龍的說法表示遺憾,重申越南當年的行為解放了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柬埔寨民眾,提醒李顯龍正視歷史。
李顯龍與洪森、越南方面的爭論,實際上是對越柬戰爭如何定性的分歧,即1978年底爆發的越柬戰爭,到底是侵略,還是解放?
這個問題,不是單選題,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
民柬(紅色高棉建立的民主柬埔寨政權)是受國際社會廣泛承認的主權國家,越南軍隊進攻並佔領民柬,侵略肯定實錘。
換個角度看:越南軍隊的進入,推翻了紅色高棉政權,說越南解放柬埔寨民眾也不為過(駐柬越軍及其扶持的韓桑林政權,起碼比紅色高棉強)。
立場不同,答案不同。站在民柬立場,那就是侵略(國家主權),站在柬埔寨民眾角度,那就是解放(人的生存權)——國家主權,與人的生存權,選一個?
言歸正傳。
本來搜集了很多資料,打算出個系列,梳理一下越柬戰爭,但看了一下同類型題材文章及其評論,覺得時機還不成熟,今天單說柬埔寨與越南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戰爭的。
01
1975年4月17日,是柬共(俗稱紅色高棉)最終奪取全國政權的日子。
也是在這一天,柬共聲稱,越南方面入侵了有爭議的島嶼和柬埔寨東北地區。
此後,雙方在富國島、威島、土珠島以及漫長的柬越邊境上,爆發了多次武裝衝突。
這一系列衝突,前期以柬共挑釁為主,後期以越南反擊為主,越南稱之為「自衛還擊」。
什麼仇,什麼怨,令這兩個曾並肩抗美的同志,在革命成功後,拔刀相向?
問題的關鍵在於當時大背景下,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獨特的關係模式——黨際關係掩蓋甚至替代國家關係。
柬共和越共關係的破裂,導致了兩國國家關係的破裂,至於領土爭端,只是次要原因,關係好的時候,可以擱置爭議,關係一不好,就拿出來搞事。
先說次要原因。
柬埔寨和越南的領土爭端,主要體現在兩個地方,一是湄公河三角洲及其附近的島嶼,二是柬越邊境地區。
湄公河三角洲,位於湄公河下遊,河網密布,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平原和魚米之鄉,也是越南經濟最發達的地方。
歷史上,湄公河三角洲一直屬於柬埔寨(古真臘國)。17至18世紀,隨著真臘國的衰落,越南阮朝不斷蠶食並最終徵服了湄公河三角洲(也稱下柬領土)。
雖然失去了對湄公河三角洲地區的控制,但歷代柬埔寨統治者都不甘心,也不願承認這個事實。
法國佔領印支期間,柬埔寨國王多次向法國殖民當局提出,希望將下柬領土交還給柬埔寨,但遭到拒絕——越南與柬埔寨不是一個重量級,法國殖民當局更看重越南,採取的是「以越制柬」的策略,這樣更方便統治。
日本人佔領印支期間,柬埔寨也提出了同樣的要求,但當時日本已經快戰敗了,不想節外生枝,拒絕了柬埔寨的要求。
二戰後,法國重返印支,以國會決議的形式,正式將下柬地區移交越南,柬埔寨再次提出抗議,並聲明保留索還下柬領土的權利。
到了現代,具有強烈民族主義色彩的紅色高棉,繼承了收復下柬領土的夙願,想從越南手裡奪回故土。
柬越邊境領土爭議,則是革命戰爭的產物。
印支三國革命是一體的。在抗美戰爭中,北越曾大力幫助柬埔寨,柬埔寨方面,不論是當政的西哈努克政府,還是在野的柬共,都默許越共利用靠近柬越邊境的柬埔寨領土,充當庇護所和補給地,也就是戰爭基地。
由胡志明小道運來的物資,源源不斷地輸入這些位於柬埔寨的戰爭基地,有力地支撐了越共的抗美戰爭。
越戰結束後,這些戰爭基地也沒有存在下去的必要了,越南被迫從柬埔寨撤軍,但撤軍撤的不乾淨,在「鸚鵡嘴」、「魚鉤」以及柬埔寨東北地區,越南留了一些部隊,鳩佔鵲巢。
02
越南為什麼不講武德,鳩佔鵲巢呢?
答案是不甘心。
這就得談主要原因了——兩黨關係的惡化。
1930年2月,胡志明以「總部」代表的身份,在香港開會,將越南境內3個早期組織合併,成立了統一的越共,之後應「總部」要求改名為印支共,負責推動印支三國革命。
之後,印支共在越南、柬埔寨、寮國三國逐漸開花結果,並在1951年正式分家,分別形成了越南勞動黨,柬埔寨人民革命黨,寮國人民黨。
有個問題,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為什麼越南是勞動黨,而柬埔寨和寮國是人民黨?
在社會主義陣營內,不是你想叫什麼就能叫什麼的,人民黨、勞動黨、共產黨,由低到高,對應著不同的革命階段和發展水平,低水平的需要接受高水平的指導和幫助。
這也意味著柬埔寨和寮國革命,需要接受越南的指導和幫助。說白了,就是控制。
當時,柬埔寨人民黨只有1000多人,骨幹多是越南人培養起來的,黨章也是直接翻譯的越南勞動黨黨章。越南勞動黨南方局是柬埔寨人民革命黨的上級,其麾下還有數千志願軍長駐柬埔寨作戰,幫助鎮場子。
在越南的支持下,柬埔寨人民革命黨大搞統一戰線(伊沙拉聯合陣線),進行武裝鬥爭,成了抗擊法國殖民者的中流砥柱。到1953年,以柬埔寨人民革命黨為主導的伊沙拉聯合陣線,解放了全國全國1/3的人口和1/4的國土。
轉眼到了1954年,抗法戰爭進入尾聲,相關國家在日內瓦開會,討論印支問題。
日內瓦會議的地位,相當於武俠小說中的武林大會,它的很多決議,直接影響了武林未來幾十年的走向,改變了江湖的格局。
這次會議否決了越南建立印支聯邦的提議,承認了印支三國獨立,規定各方結束在柬埔寨的敵對行動,外國軍隊和人員從柬埔寨撤離。
在柬埔寨問題上,西哈努克是日內瓦會議的最大的勝利者。
對外,他不費吹灰之力,就把法國、越南軍隊趕出了柬埔寨,實現了國家獨立。
對內,伊沙拉聯合陣線旗下的抗法軍隊,按規定30天內就地解散,柬埔寨人民革命黨中的越南人也得撤離,失去了軍隊和越南的支持,柬埔寨人民革命黨不是西哈努克政府的對手。
柬埔寨人民革命黨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要麼解散,要麼戰鬥,戰鬥的話,就違反了日內瓦協議,必遭國際社會譴責和西哈努克鎮壓。
無奈之下,柬埔寨人民革命黨一分為三:2500多名領導和革命骨幹撤到了北越,以待時機,捲土重來;一部分轉入了公開合法鬥爭——選舉;一部分轉入了地下鬥爭。
時間流逝,撤到北越那部分主力人馬,長期脫離柬埔寨本土,逐漸失去了影響力;合法鬥爭的那部分,遭到鎮壓,也廢了;留下來搞地下鬥爭的這部分,居然成了氣候。
其實,轉入地下鬥爭的這部分,人數最少,力量最弱,但革命意志最堅強——不怕死的才敢留下來。
03
走的走,滅的滅,留下的權力真空,為以波爾布特(當時叫沙洛特紹)為首的「巴黎幫」坐大,創造了機會。
波爾布特,原名沙洛紹特,1925年5月出生於一個富裕的農民家庭,幼年時曾做兩年過和尚,因不守寺規,被趕出寺廟,後去金邊投奔表姐,初中畢業後,在一個法國人開的技術學校學習無線電技術。
波爾布特的表姐在柬埔寨皇宮裡當差,還給國王生過一個孩子,有點能量。1949年,她為波爾布特爭取到了公費赴法留學的名額。
在法國期間,波爾布特受到了革命思想的洗禮,並與志同道合的英薩利、喬潘森、宋成等留學生成了莫逆之交,這批人有30人左右,都加入了法共。
1953年,這些左派青年陸續回到了柬埔寨,加入了柬埔寨人民革命黨。
這一情景,類似於當年中國的「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
日內瓦會議後,波爾布特等人留了下來,堅持地下鬥爭。
黨外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
從1956年開始,波爾布特和英薩利把留法的左派青年聚集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派系。由於這些人都有留法經歷,所以被叫做「巴黎幫」。與此相對應的是本土勢力——老戰士派。
老戰士派親越,主張聯合西哈努克,共同對付美國,完成反帝革命;「巴黎幫」和北越沒有淵源,主張和越南一刀兩斷,獨立搞革命,推翻西哈努克,完成反封建的革命(巴黎幫不是鐵板一塊,有部分人支持老戰士派)。
以1959年紹興叛變為分水嶺,巴黎幫開始逆襲老戰士派。
紹興是越南指定的地下鬥爭的負責人,代表老戰士派。然而這個濃眉大眼的傢伙,竟然背叛革命,導致柬埔寨人民革命差點翻車,僅剩100多人。
這100多人中,巴黎幫只有20多人,但老戰士派首領的叛變及其惡劣影響,令老戰士派威信掃地,失去了話語權。
1960年,在巴黎幫的強烈要求下,柬埔寨人民革命黨召開了二大,改名為柬埔寨勞動黨,並起草了新的黨章,制定了新的路線方針,以示獨立,與越南勞動黨平起平坐。
顯然,在老戰士派及北越看來,這是忤逆行為,但巴黎幫根本不鳥他們。
雖然老大還是老戰士派的杜木斯,但波爾布特一躍成了三把手,英薩利則排名第五,巴黎幫崛起勢不可擋。1962年7月,老大杜木斯在回家途中,神秘失蹤,巴黎幫趁機填補了權力真空。
1963年2月,波爾布特正式成了一把手,巴黎幫成員紛紛上位,柬埔寨勞動黨決定獨立領導革命。
此時,北越意識到,柬埔寨已經失控了。
04
就在波爾布特上位的這一年,西哈努克決定左轉,柬埔寨與南越斷交,驅逐美國軍事顧問,1965年,柬埔寨與美國斷交,倒向了北越、中國這邊。
柬埔寨勞動黨的死對頭,成了北越的盟友,北越要求柬埔寨勞動黨顧全大局,和西哈努克合作,配合越南抗美救國戰爭。並威脅:如果不答應,就把留在北越的2000多老同志派回去——小明王提前回來了,朱元璋怎麼辦?很微妙。
在這種情況下,波爾布特覺得有必要去越南走一趟,摸一摸情況。
1965年9月,波爾布特沿胡志明小道來到了河內,一談才發現,根本什麼可談的。
越南的觀點很明確:柬埔寨革命水平太低,必須有越南的幫助,革命才能成功,柬埔寨要配合越南的抗美戰爭,不要老談獨立自主,世界上根本就沒有完全的獨立自主,柬埔寨也不例外。
越南在柬埔寨長線投資,苦心經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現在想要他放手,它怎麼甘心?
離開河內後,波爾布特來到中國待了3個月,取了不少經。
回去後,波爾布特就把柬埔寨勞動黨改名為柬埔寨共產黨,繼續反對西哈努克,並在1968年打響了武裝起義的第一槍——波爾布特與西哈努克的戰爭正式打響。
這明顯就是在打北越的臉。
北越很生氣,阻撓柬共與中國和蘇聯直接聯繫,扣留中國援助柬共的武器和物資,想方設法拆柬共的臺。
雙方積怨越來越深。
至於留在北越的老革命,由於西哈努克的強烈反對,北越始終沒有把他們放回來。
1970年3月,柬埔寨局勢大變:趁西哈努克出國訪問之際,首相朗諾發動政變,西哈努克流亡中國。
親美的朗諾政權,成功吸引了各方的火力。
在中國撮合下,波爾布特決定與西哈努克握手言和,雙方成立了柬埔寨王國民族團結政府,共同對抗朗諾和美國。此後,西哈努克常駐北京,負責外交鬥爭,紅色高棉在國內,負責軍事政治鬥爭。
在中國協調下,柬共與北越達成了共識:北越向柬共提供人員訓練、戰術指導以及物資等方面的援助,柬共允許越軍利用柬埔寨東部領土作庇護所和補給基地。
此後,柬共還邀請北越出兵入柬作戰。
在北越軍隊的直接幫助下,柬共迅速解放了全國60%的國土,打的朗諾政權失去了進攻能力。可以這麼說,柬共的半壁江山,都是北越軍隊幫忙打下來的。
波爾布特:你以為我會感激你?
北越:白眼狼。
北越的幫助,夾帶了私貨,目的是控制柬共,最終統一印支三國。
所以,在支持柬共的同時,北越把當年留下老戰士陸續派了回來,甩石頭、摻沙子、挖牆腳 。
波爾布特也很乾脆,隔離、清洗,回來一批,幹掉一批。
想翻臉?翻臉就翻臉,誰怕誰?從1972年開始,雙方部隊不時發生零星交火事件。只是大敵當前,雙方沒有徹底撕破臉皮。
05
1973年,美國從越南撤軍,局勢再次為之一變。
美國這個強龍離開後,印支地區成了地頭蛇的天下,其中北越是最強大的地頭蛇。
柬共認為最大的威脅是北越,但為了徹底打倒朗諾,它又離不開北越的物資援助,於是,柬共對北越採取了「外親內防」的策略,當面大談兄弟般的革命情誼,背後極力防備北越,甚至號召「消滅第七號朋友」(柬共對社會主義國家有個排名,中國第一,阿爾巴尼亞第二,柬埔寨第三,越南第七)。
在此期間,柬共以美國已經撤軍為由,把幫助他們抗擊美國的駐柬越軍打發回去了。
北越也不傻,繼續用武器拿捏柬共,防止它發展過快。
在北越統一南越之前,北越不希望柬共打倒朗諾,否則,柬共真的要失控了。
出人意料的是,朗諾太不經打了,就在北越統一南越之前13天,柬共推翻了朗諾政權,率先取得了革命勝利。
革命一成功,柬共就與越南爆發邊境衝突。
柬共失控了,越南的長期投入,血本無歸。
1976年,越南勞動黨召開四大,重新叫回越共,黎筍上位。
在這次大會上,越南提出印支三國具有特殊關係,要永遠緊密聯結在一起。
潛臺詞就是,寮國和柬埔寨都是越南的菜。
寮國一直被越南整的服服帖帖的,狂吹彩虹屁,各種肉麻吹捧,說什麼表示要世世代代尊敬和保衛特殊的越老關係。
波爾布特:不不,我不想和你有任何特殊關係,也不想發生關係。
越南:不想發生關係?我有集美蘇武器之大成的百萬大軍,軍力堪稱世界老三,投鞭斷流。
波爾布特:別惹我,我狠起來自己人都敢滅。
——開個玩笑。
總之,越共想要收回投資,拿下柬埔寨,至少要讓柬共聽話,而柬共對越共充滿防備和敵意,加上兩國歷史上的領土爭端和庇護所、補給地所形成的邊境衝突,雙方恨意越積越深。
此時,另外兩件事的發生,讓本已劍拔弩張的兩國,徹底走向了戰爭。
多年的叢林鬥爭歲月,令柬共患上嚴重的被迫害妄想症,從1976年開始,他們搞了一系列「淨化」運動,清除親越分子,和越南有任何關係的人,包括大量越南僑民和會講越南話的人,都是被「淨化」的對象。
柬共在邊境不斷挑釁、殺害邊民、迫害僑民等一系列激進行為,令越南十分惱火,也為越南反擊提供了口實。1977年10月,越南調動主力部隊,開始「自衛還擊」,雙方邊境衝突不斷升級。
1977年底,越南調集5個師5.8萬人,在飛機、坦克的配合下, 向柬埔寨發動了全面反擊,柬埔寨大敗,宣布與越南斷交。越南軍隊殺到距金邊35公裡後,主動撤軍。
是不是似曾相似?
柬共挨打後,不僅不認慫,還號召對越南發動無所不在的戰爭,波爾布特提出了「1:30」的口號——以1個柬埔寨人換30個越南人,犧牲200萬人,幹掉6000萬越南人(實際上只有5200多萬人)。這樣柬埔寨還有600萬人,越南團滅。
這個口號通過國家電臺,向世界廣播。
猛不猛?簡直神經病,比元首還瘋狂。
06
迫害僑民只是其一,其二是越南倒向蘇聯,柬埔寨倒向中國。
1973年之後,越南與中國就面和心不和了,就像柬埔寨對越南「外松內防」一樣。
1975年,越南逐漸倒向蘇聯,而當時蘇聯是中國主要敵人。
為了挽回越南,中國還在繼續援助越南,為了牽制越南,中國加大了對柬埔寨的援助力度。
中國擔心越南和蘇聯一南一北搞事情,越南也擔心柬埔寨和中國一西一北搞事情。
此外,以泰國為代表的東協國家,也對越南充滿了防備和敵視。
四面都是敵人,越南的不安全感繼續發酵,決定用戰爭打破不利局面。
1978年6月,以越南加入經互會為標誌,中越關係徹底破裂。同年11月,越南與蘇聯籤訂了友好合作條約,兩國結成了帶有軍事性質的同盟。
有蘇聯的援助、撐腰和兜底,越南決定頂住中國的壓力,向柬埔寨攤牌。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東風就是出兵理由。
越南成立了一個以韓桑林為首的「柬埔寨救國民族陣線」,組成人員都是被紅色高棉迫害而逃到越南的柬埔寨人,對紅色高棉充滿了仇恨。可以把「柬埔寨救國民族陣線」理解成越南扶持的傀儡政權。
然後,「柬埔寨救國民族陣線」邀請越南出兵,推翻波爾布特-英薩利反動集團。
越南受到出兵邀請後,在1978年聖誕節這天,出動20萬志願軍(當時打志願軍的旗號),向柬埔寨發動了「西南邊界反攻戰役」,越柬戰爭爆發。
對這段歷史感興趣的朋友,推薦電影《他們先殺了我父親:一個柬埔寨女兒的回憶錄》
【參考資料】
《冷戰時期美國對柬埔寨的外交政策研究》
《理想與悲劇——柬埔寨共產黨興衰史鑑》
《從印支共到印支聯邦——試析越南在印支地區的擴張政策》
《「下柬領土」攪動柬越關係》
《越柬戰爭秘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