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原標題:海外歷史劇如何再現「大女主」崛起之路
《凱薩琳大帝》劇照 |
在歐美國家,歷史題材一直是影視劇市場的寵兒。傳奇人物的生平事跡被改編後搬到大小銀幕上,往往會成為頒獎禮上的贏家。在這樣的背景下,聚焦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凱薩琳大帝》和講述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生平的《王冠》系列取得了更為廣泛的關注。人們總是樂於將兩部「大女主」歷史劇做對比。兩部作品展現主角魅力的方式完全不同,將女王故事中的權謀宮鬥呈現出兩種風格。
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故事從不缺乏關注,早在1934年就被好萊塢搬上銀幕,而去年HBO也播出了《葉卡捷琳娜大帝》。相比眾多影視改編,《凱薩琳大帝》則顯得與眾不同——它更加輕鬆詼諧,甚至夾雜黃腔。劇中角色更注重喜劇表現效果,最為典型的要屬脾氣乖戾的沙皇彼得三世(尼古拉斯·霍爾特飾)。只有艾麗·范寧飾演的女主角凱薩琳(葉卡捷琳娜二世)保持了女王風範,因為歷史上的凱薩琳大帝是名副其實的「大女主」。她的開明君主專制,為該劇提供了更多緊張刺激的素材;她對現代文明的擁護讓這個角色也更加契合當代觀眾的口味。雖然同樣是女主角打怪升級的套路,但葉卡捷琳娜二世展現出了濃厚的理想主義氣息——她在學習異國宮廷生存之道的過程中,展現出了教化異域的獨特魅力。
雖然輕快的敘事節奏讓這部劇脫離了傳統歷史劇的情節拖沓,但過於詼諧熱鬧的氛圍又讓其失去了宮廷題材的劇情張力。劇中過於簡單的衝突設置也喪失了宮鬥戲本該擁有的精彩。例如,為凸顯凱薩琳大帝對現代文明推廣所作的貢獻,將俄國舊貴族簡單粗暴地設定為蒙昧、落後、野蠻的刻板形象,缺乏對其根源的討論。這樣的鬧劇底色,與嚴肅的歷史事實難以兼容。就連創作人員自己都承認虛構的成分遠多於史實再現。
劇情設計存在太多歷史失真,對於俄國和瑞典的戰爭描述與史實有明顯出入。早在彼得一世統治時期,瑞典人就已經輸掉這場戰爭並且失勢了。對不熟悉這段歷史的觀眾而言,詼諧的喜劇風格降低了劇情的理解難度。但對於熟悉歷史的觀眾而言,這樣的改編未免過於失真,完全沒有彰顯出凱薩琳大帝崛起的「大女主」氣魄。相比較而言,此前俄羅斯製作的《葉卡捷琳娜大帝》似乎更符合大女主歷史劇的標準。
《王冠》劇照 |
另一部展現女王生平的《王冠》則有著截然相反的口碑與評價,演員表演和情節設置都保持了應有的水平。而王室秘聞這一本身就自帶神秘屬性的題材,讓該劇自播出以來就備受關注。據說這部劇經過了英國王室的嚴格「審閱」和刪減,但這並沒影響劇集的精彩。即使在第三季更換了幾乎所有主演的情況下,依然能夠保持整體水準。
《王冠》中的英國女王,也是與葉卡捷琳娜二世一樣具有份量的大女主,劇情套路同樣是打怪升級——女王一步步穩住自己的權力,在矛盾衝突中輸出自己的價值觀。但這部劇顯然更加尊重歷史,雖然沒有完全契合史實,但也較為妥帖地反映出英國女王在時代變局中的自我調整。這跟在歷史信息上完全失真的《凱薩琳大帝》形成了鮮明對比。
《王冠》採取單元劇的方式將不同的主題和歷史事件進行了巧妙串聯,讓女王的家人、走馬燈似的首相、各個緋聞當事人都能有出場發揮的空間。這使得劇情整體的層次感更強,角色塑造也更為豐滿。而出彩的配角不僅沒有削弱女王的風採,反而襯託出了角色的強大——女王對家庭關係、公共危機的處理得以完整呈現,一位女性領導人的頭腦與手腕躍然於螢屏之上。
海外歷史劇中的大女主角色,往往需要自帶光環的人物原型。但是借帝王形象突出大女主魅力往往會有一個先天缺陷——用王權帝制和精英視角來為女性主義背書,免不了讓角色背上「靠男人上位」的指責。而《凱薩琳大帝》和《王冠》都沒有迴避歷史限制,這一點值得國內歷史題材創作者好好學習。但兩者各自的處理方式呈現出的不同效果,也值得國內同行反思:喜劇化的《凱薩琳大帝》讓女主的價值觀輸出更像是天真的政治宣言;《王冠》的正劇風格和單元劇設置,則更能凸顯角色本身的自我調整和成長,當然也更考驗觀眾的耐心。相比之下,尊重歷史的《王冠》似乎才是一部歷史劇該有的樣子,在重現女王崛起之路、展現「大女主」魄力上,劇情設置應該少一些戲謔,多一份嚴謹。(作者:莊沐楊,系香港科技大學文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