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大連市區最近的地質景點黑石礁的附近,離大海最近之一的博物館——大連自然博物館棲息在由星海灣大橋隔離的海灣裡。它依偎著神秘的海洋,安靜地從歲月的淺灘上拾起那些被衝刷上岸的寶藏。與巖溶澆灌而成的黑色礁石們一起,眺望著時光的海浪飛奔而去的遠方。
大連自然博物館新館
日佔時期發行的彩色明信片,上書「大連兒玉町的滿蒙資源館」
大連自然博物館的舊址位於勝利橋北煙臺街1號,現「俄羅斯一條街」的最北端,曾是1990年沙俄統治時期建成的達裡尼市政廳大樓。在1904年5月被焚毀,修復後先後被用作大連軍政署,遼東守備軍司令部,遼東兵站監部等。1907年成為滿鐵會社本社總部。1923年起被當做滿蒙物質陳列館與參考館。1998年,博物館搬遷至位於黑石礁的新館,舊址廢棄。
1868-1972年,德國地理、地質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在中國先後進行了7次旅行,歷經11省,調查了地質、礦藏、黃土、海岸性質與構造線等。在1868年初,他完成了對中國東北的地質調查。而他的此次調查也成為了中國東北近代地質調查的基礎。
1905年日俄戰爭期間,日本人為其想爭奪的東北地區的地質資源建立了「滿洲產業調查會」。1907年3月,作為日本在滿洲進行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侵略活動的指揮中心,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的本社從東京遷到了大連,成立了「地質調查所」,也就是大連自然博物館的前身。
地質調查所大量收集了東北、蒙古等地的自然標本和資料。起初僅供少數日本上層人物觀賞和研究,後來隨著館藏的不斷增多,便將陳列室改名為「滿蒙物質參考館」,並不斷擴建展館,豐富館藏。隨後的幾十年裡它被多次易名為「滿蒙資源館」、「東北資源館等」,1959年,大連市人民政府已接管博物館,並正式定名為「大連自然博物館」。
出於這樣的歷史背景,大連自然博物館有著種類極為豐富的館藏。與其悠久的館史一樣,博物館中陳列了許多經歷了歲月洗禮的動植物標本、地質標本和化石等展品。其中的「熱河生物群」化石標本,海洋動物標本等展品,更是在國內乃至世界範圍內都難得一見的珍貴收藏。
短圓形恐龍蛋化石
大連自然博物館有地上三層,地下一層,共九間展廳,分別是:地球展廳、恐龍展廳、海洋哺乳動物展廳、軟骨魚展廳、硬骨魚展廳、海洋無脊椎動物與海藻展廳、溼地展廳、東北森林動物展廳和肯尼斯·貝林展廳。
北太平洋露脊鯨標本
如果你曾參觀過大連自然博物館,那麼你對位於海洋哺乳動物展廳中巨大的鯨魚骨骼標本或許不會陌生。國內獨一無二的黑露脊鯨標本可謂大連自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北太平洋露脊鯨(Eubalaena japonica)屬於大洋冷溫性稀有鬚鯨。它們體型巨大,性格溫順,行動遲緩,因此是一種易被捕捉的鯨類,是世界上有滅絕危險的6種鯨之一,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連自然博物館中收藏的黑露脊鯨標本重達66.7噸,長約15.9米,十分龐大。2013年,該標本曾被借出至廣州展覽。據說標本從大連出發時,按不同部位分別裝入幾十個箱子,其中光脊骨就裝了25個箱子,而肋骨裝了7個。
除露脊鯨外,大連自然博物館內同時還收藏了灰鯨、抹香鯨和小鬚鯨等鯨類標本。它們曾經或擱淺於大連沿海,或被人類捕撈上岸,但現在都以標本的形態安靜地被安放在這幢海邊的建築裡。即便生命的活力在它們身上已不復存在,但我們仍舊能夠從他們遺留下來的身體部分中依稀地感受到它們曾經的神氣,和人類軀體的渺小。
表情喜感的姥鯨
在軟骨魚展廳中,令人聞風喪膽的「海中霸王」——鯊魚們,也「淪為」標本,供參觀者們仔細觀察。同鰩和銀鮫一樣,鯊魚的骨骼也由軟骨組成,常鈣化,沒有真骨組織,沒有魚鰾,適宜海洋生活。展廳內存放了大量鯊魚胎兒的標本和鯊魚模型,四周的展板上提供了大量關於軟骨魚類的科普資料,其中甚至還包括了針對鯊魚的避險指南,致力於讓大白鯊成為只存在於史匹柏的電影裡的夢魘。
談及動物標本,就不得不提到大連自然博物館內的另外兩個頗具特色的標本展廳:東北森林動物展廳及展示非洲野生動物標本的肯尼斯·貝林展廳。兩個展廳的內部布局與自然保護區內的布局有著些許的相似,展廳內利用燈光和布景模擬了動物的生存環境,參觀者則可以在展廳中間的棧道上行走,觀察兩側柵欄中栩栩如生的動物標本。它們有的按照群居或獨居的生活習性安放,有的則模擬了捕食、嬉戲和奔跑等生活場景。較之普通的陳列展廳而言,這兩處展廳的展覽更加生動,也提供了更豐富的視覺信息。通過棧道兩側的提示板,參觀者同時可以便捷清楚地了解對應的動物名稱及有關它們的生物知識。
雪鴞標本
東北森林動物展廳中的東北虎標本
上世紀20-30年代,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Amadeus William Grabau)首先提出了「熱河系」與「熱河生物群」的概念,命名了這一中國北方的中生代動植物化石群。熱河生物群主要分布在河北北部,遼寧西部和蒙古東南部,而大連自然博物館內收藏了孟氏麗晝蜓、鸚鵡嘴龍和孟氏大連蟾等古生物標本。其中的鸚鵡嘴龍化石標本是一件迄今為止發現的個體數量最多的一窩恐龍化石標本,由34條鸚鵡嘴龍幼體和1個成年鸚鵡嘴龍組成。這一化石標本的最珍貴之處在於:它證實了「恐龍具有育有行為」的觀點。
鸚鵡嘴龍化石
既然博物館的前身是地質研究所,那館藏中自然少不了礦產資源標本。博物館內的地球展廳中陳列了大量不同礦物和巖石的標本。從火山巖到鐘乳石,從不同類型的巖石層面到水晶、金屬和隕石,展廳內的地質標本種類繁多,並且按照類別依次排列好,並配以大量詳盡的科普介紹,以供地理愛好者和希望了解地理常識的人們來參觀和閱讀。
1990年12月30日降落的光明山石隕石
參觀自然博物館的體驗比預想之中的要便利得多。和大連的許多其他博物館一樣,所有公民憑藉居民身份證等有效證件即可免費參觀。在一樓大廳內的遊客中心,來訪者可租借便攜講解器。同時,大部分展品的講解牌邊都有連接講解語音的微信二維碼。如果手機的流量和電力充足,你也可以選擇通過微信免費收聽講解內容。為完善大家的參觀體驗,豐富展館內容,自然博物館也在不斷地舉辦新的展覽,開設新的參觀項目和活動。例如下圖即是即將舉辦大連天文科普系列展的展覽場地。不過部分曾經展出過的展品也經歷了調動,例如十幾年前曾在大連自然博物館展出的木乃伊已移至旅順博物館展出。
正在布置中的天文展區
同時,大連自然博物館也常年招募志願講解員。招募條件為:30-65歲,男女不限;具有歷史、自然、文物、藝術、教育、外語等知識背景,且保證全年服務時間不小於48小時。同時大連自然博物館也常年招募「家庭組合」和大學生志願者團隊。如果你對志願者項目有興趣,並且滿足以上條件,那麼你可以前往博物館諮詢臺填寫報名信息。
北方的冬天或許是寒冷且閒暇的。但或許舒緩的海浪和那些經過歲月洗禮的寶藏會給你帶來不期而遇的溫暖力量。
大連自然博物館
開放時間:周一閉館(法定假日除外),每周二至周日9:00-16:30(15:30停止入場)
地址:大連市沙河口區黑石礁西村街40號
電話:0411-84691290
回聲真人小秘書
echo小蜜
長按二維碼添加好友
答疑/幫助/任調戲
回聲放映廳
大連高新區高能街26號
(萬達廣場附近)
開放時間:2:00PM - 10:00PM
回聲書店
大連中山區港灣廣場15庫2樓
(原客運碼頭旁)
開放時間:10:00AM - 次日00:30AM
問詢電話:0411-82622862
回聲圖書館
大連理工大學北門正對面
(東方聖克拉售樓處旁邊)
開放時間:11:00AM - 09:00PM
問詢電話:0411-84716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