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連續劇《迷霧追蹤者》正版視頻平臺於12月11日晚上線,開啟首播模式。當天早上,該劇才正式確定了開播檔期,就算是快馬加鞭也不負眾望。《迷霧追蹤者》作為一部犯罪懸疑劇,可謂情節跌宕起伏,反轉連連,成為近期非常不錯的刑偵類電視劇作品。主角蔣勤勤,算是拍出了高品質的作品。
該劇最有價值之處在於,將個案置於真實的環境中,將反轉置於真實的環境中,以真實為基礎,在敘事上追求高品質,在多次反轉中取得編劇技巧上的成功。我國過去以犯罪推理為題材的影視劇,往往以民國為背景,讓許多背景人物關係過弱,最後變成胡編亂造。而且這部劇,直接放在現在,拿網約車案開篇的整個故事,可謂精彩紛呈。現在性,是與觀眾建立有效聯繫的最有效的方式。與「迷霧追蹤」這種顛倒再顛倒的故事模式相比,更體現了編劇的匠心。或許我們可以重新審視一下這個故事的多層反轉,看看編劇是怎樣在合理的敘事線索中,一步步地將這個故事推進。
「迷霧追蹤者」的開頭,就是蔣勤勤扮演的角色,與自己的企業家丈夫達成離婚協議,男人要帶孩子去上海讀書,蔣勤勤扮演的刑警不同意。一開始看起來很差勁,但實際上與後面所有的情節都形成了相互聯繫。在這裡,編劇也很機靈。許多刑偵劇,我們的刑偵員都面臨著沒有時間照顧家人的問題。這種橋段,常用於反映刑偵人員的辛勞。但是老一輩這麼用,就會很俗氣。「迷霧追蹤」也是如此,但它不只是反映困難,而是互文後面的個案,這就是巧妙之處。
電視連續劇的真正開播,是一起打車月夜殺人事件。一輛計程車上的女乘客,開始面臨危險,打電話給朋友求助,朋友報警,蔣勤勤扮演的刑偵隊長帶領刑偵人員介入。偵破方面,尋找網約車平臺,拿到網約車司機的聯繫方式,車牌號碼等資料。計程車司機的消息得到證實。女主人打電話給計程車司機,警告他別胡鬧。
但是最後,殺人犯殺死了女受害者。警方順藤摸瓜,發現了更多網約車司機的線索,發現了網約車,準備上樓逮捕嫌疑人。誰知道,計程車司機先發制人,「自殺」了。這齣戲進入了反轉階段。偵查員發現蛛絲馬跡,打車司機並非自殺,而是自己殺死的,真正的兇手,也就是其他人。重新搜尋殺人犯,成為下一次刑偵行動。深查之下,網約車司機當晚被犯罪嫌疑人控制,而真正駕駛網約車的犯罪嫌疑人,則開啟了接單模式。在抽絲剝繭的過程中,犯罪嫌疑人跑向了女受害人。受害婦女信息確認,是醫院護士。警方調取了醫院的監控,再次鎖定了嫌疑人。嫌犯跟蹤了女性受害人。但是劇情又回到了反轉的階段。
嫌犯是受女受害人丈夫的指使,跟蹤女受害人,不承認犯罪內容。受害的女性丈夫,又成了犯罪嫌疑人。偵查員開始追捕受害女性的丈夫。這名男子開始逃跑,已自帶嫌犯的風度。但最後被抓獲的犯罪嫌疑人依然面目全非,他並不認罪。是嗎,嫌犯,另有其人?那實際上是抽絲剝繭式的層層倒轉。一切反轉,都屬於刑偵工作的現實範疇,而每次的情節反轉,也都出乎觀眾意料。一個計程車謀殺案打開了整個故事的序幕,讓整個故事迴環往復,一直在這種反轉中向前推進。很明顯,《迷霧追蹤者》的編劇,對創作手法,熟稔於心,而對寫實的堅持,更是特別好。
這部電視劇是一部編劇技術嫻熟,故事主題也具有現實意義的電視劇。特別是現代都市背景下的犯罪故事,更容易讓觀眾產生情感代入感。層次感顛倒的敘事模式,也讓該劇的可看性大大增強。以高水準的劇本為前提,蔣勤勤、週遊等人的表演,屬於正常的表現。優秀的劇本,能讓觀眾忽視角色的表演,而只關注角色所帶來的故事。「迷霧追蹤者」就屬於這種類型。這部電視劇依靠劇本取勝,並將在近期成為爆款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