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遺址,對於中華文明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可以說是劃時代的意義。其中,除了在遺址中出土的數量較多的珍貴文物之外,對中華文明的起源也開拓了新方向。
三星堆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南興鎮附近的鴨子河畔,屬於青銅時代的文化遺址。因為在其古遺址區域內,有三座起伏相連的黃土堆而得名。遺址距今約4600年到3000年。因為其範圍較大,文化內涵豐富,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三星堆遺址,最早被發現於1929年。當時,當地的村民在自己宅旁挖溝,一下子挖出了300多件玉石器。
在1934年,華西大學博物館考古隊又對發現玉石器的地方進行了10天的發掘,出土了600餘件文件。但是,在文物眾多的華夏大地上,這很司空平常,也就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新中國成立後,三星堆遺址開始受到重視,並且持續進行了系統性發掘。新中國考古工作者的辛苦也並沒有白費,驚喜終於來臨了。
1986年,三星堆的兩個祭祀坑中,出土了震驚世界的文物,轟動了海內外。這些文物中就包括:青銅神樹、青銅大立人、青銅人頭像、貼金面罩、黃金權杖等等珍貴文物。
因為這些文物的發現,讓人們意識到了兩個問題:
其一、古蜀地方的文明和中原地區的文明可能是並駕齊驅的,甚至可能古蜀地區進入青銅文化時代還要早於中原地區。
其二、就是發現的青銅人頭像、青銅面罩的形象,都是大眼、高鼻、大嘴巴,跟華夏人不太像,反而和西亞地區的人有點類似。
所以,有觀點就以此推測,中華文明可能是從西亞地區傳播而來的。更有說法,為了掩蓋這一真相,所以,三星堆遺址停止了發掘。
事實是這樣子麼?恐怕並非如此。只一點,就可以證明這些推測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三星堆遺址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發掘。
根據公布的考古工作記錄,在青銅人像、人頭像、面罩發現之後,考古工作者進一步認識到了三星堆遺址的重要性,開始了對三星堆古城範圍的確定。這麼做的原因,就是為了更好地展開對三星堆遺址的全面保護。
三星堆古城牆,以及大型建築的確定工作,一直持續到2015年才基本完成,外部城牆合圍。期間,三星堆博物館也奠基建成,並在1997年正式對外開放。
我們無法否定,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人面的特徵,的確很誇張,跟傳統的華夏人面部特徵很不相同。但是,三星堆青銅人面部的特徵,都是粗線條,粗壯有力的感覺,這很可能就是當時的一種抽象化的藝術創作而已。
而三星堆進入青銅器時代,經過現代化的年代測定之後,大概是商朝晚期。有人將三星堆文化出現的時間,直接當作三星堆文化進入青銅文化時代的時間,這完全是一種錯誤的理解。而且,經過考古工作者的研究,三星堆的青銅器特徵,跟黃河流域的青銅器特徵較為相似,而跟西亞、中亞、埃及地區的青銅器特徵,有比較大的差異。
三星堆遺址的考古發掘,的確帶來了巨大改變,開啟了中華文明研究的一個新篇章,就是讓大家認識到了中華文明的多源性。中華文明,其實是從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甚至東北的遼河流域,同時發展,相互交流、融合,而逐漸形成的。
中華文明的多源性,通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已經是學界認可的結論,並沒有什麼需要隱瞞的。而人類文明的古國時代,中華大地上不同區域之間,甚至整個世界不同區域之間的交流都是存在的。
不過,由於三星堆遺址的規模較大,目前發掘的面積還較小,所以,還存在很多仍未解決的問題。隨著三星堆遺址的持續發掘,很多問題的答案應該也會逐漸清晰。因此,根本不存在三星堆遺址停止考古發掘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