巔峰贅婿
原標題:蘋果的「封閉」是一種原罪嗎?
繼沙特阿美SaudiAramco,蘋果成了全球第二家市值突破2億美金的上市公司。
只不過蘋果無暇享受以及慶祝這一榮光的時刻,因為它所創造的革命性產品——AppStore,正在成為「被討伐的反動派」,這引發的爭議戰火,越燒越旺。
最開始,只是有反壟斷團體代表部分用戶向法院提起訴訟,之後逐漸有多家開發者與蘋果發生摩擦,甚至微軟和Facebook這樣的科技巨頭也開始抒發著自己對AppStore的不滿。
面對這些抱怨,蘋果一點不慌,吐槽而已,行不成什麼實際行動。畢竟現在誰也離不開蘋果。
但最近遊戲界大亨EpicGames直接向蘋果宣戰了,在旗下遊戲《堡壘之夜》裡加入了「直充」功能,試圖繞過蘋果的支付渠道,避開AppStore30%的抽成。
這樣的操作,相當於在AppStore的核心領地投下一顆原子彈。蘋果肯定不會坐以待斃,直接下架了《堡壘之夜》,並威脅要封禁Epic開發的虛幻遊戲引擎,兩家公司迅速將爭端訴諸法庭,這把蘋果的「封閉」帶來的「霸權」是否合理,提到了必須讓法律評理的地步。
13年前,當賈伯斯宣布AppStore抽成30%的時候,臺下的開發者看到的是一種解放,因為那時候手機運營商們的預裝抽成,50%、70%的比例都很常見。那時候開發者現場由衷的歡呼猶在耳邊,怎麼蘋果就成了「掠奪者、獨裁、暴君」的形象了?
其實回溯iPhone和AppStore的歷史,封閉的基因早已根植。如果說「封閉」是一種錯,那這是不是iPhone自誕生之日就背負的原罪?
用戶不關心封閉,只在乎體驗
很多人已經不記得了,其實2007年,第一代iPhone問世的時候,它不支持任何第三方App。
賈伯斯在發布會上用Safari演示了一系列網頁,強調這是一個「桌面級」的瀏覽器,Web應用會是iPhone體驗的核心之一。即便是13年前,這種做法也相當落後和保守,同時代諾基亞採用的塞班智能系統,早已發布開發套件(SDK),建立了第三方應用生態。
但僅僅半年之後,蘋果就改變了想法,宣布將為iPhone打造一套SDK,允許開發者編寫原生iPhoneApp。只不過在iPhoneSDK發布的初期,沒多少人看好「為iPhone開發軟體」這件事。
畢竟「智慧型手機系統」和第三方軟體已經發展了幾年時間,Java、諾基亞的塞班、WindowsMobile,都已在這件事上探索了幾年時間,成效並不顯著。而當時的蘋果,在造手機的經驗上遠不如諾基亞,在打造計算機系統的能力上比不過微軟。
但蘋果奇蹟般地做到了!
iOS開發社群是目前規模最大的移動開發社群|Unsplash
第一批500個App很快上線。其中既有Facebook、紐約時報等由公司主導開發的App,Tweetie、Twitterrific這種由獨立開發者開發的小作品,還有Evernote印象筆記這種創業公司的項目。
第一批投身iPhone軟體開發的程式設計師們,大多都帶有類似的獨立氣質。iPhone優質而簡潔的SDK,為他們的開發工作提供了基礎。iPhone上的第三方app展現出質量上的絕對領先,這與iPhone本身作為硬體的優秀,甚至是其SDK的氣質密不可分,這看起來「很蘋果」。
在選擇開放iPhoneSDK的同時,蘋果還做了一個更激進的決定。
它要求所有第三方iPhone軟體都通過蘋果的官方渠道進行分發,用戶只能通過AppStore下載安裝軟體。在AppStore裡,開發者可以自主對App進行定價,蘋果會從金額中抽取30%,覆蓋分發伺服器、信用卡手續費等成本。同時,對於那些免費App,蘋果不收取任何費用。
這讓蘋果「壟斷」了iPhone上的第三方軟體分發權。
但賈伯斯表示,這樣的模式讓開發者可以平等地觸及每一個iPhone用戶,無論你是大公司,還是小的獨立開發者。
這是一種沒有成功先例的模式。
iPhone的發展伴隨爭議,但它仍以體驗贏得了用戶|Unsplash
一切主流的計算機作業系統,都允許用戶自行安裝軟體。iPhone之前,諾基亞也建立過一個名為NokiaDownload!的應用商店,試圖控制軟體的分發,但反響平平。iPhone+AppStore的模式,相比當時的智慧型手機,其實更接近遊戲主機的運營方式。只是主機遊戲廠商每年發行的遊戲數量頂多數百款,蘋果要處理髮行的軟體數量更多,工作也複雜得多。
AppStore的確抓住了開發者最關鍵的需求。它讓軟體的分發和宣傳變得極為簡單,開發者不需要租伺服器、建網頁,不需要自己買廣告、做宣傳,不需要想辦法防盜版。
它消除了iPhoneApp開發的冷啟動門檻,開發完成之後,開發者不需要預先繳納任何費用就可以上架AppStore,上架之後立刻就可以被用戶看到,如果質量夠好還能得到蘋果的推薦,獲得免費的宣傳。
開發者的熱情一下被點燃了,他們不歡呼才怪。2008年7月,AppStore隨iPhoneOS2.0正式上線。上線後僅5個月,就有超過1萬個App上架,總下載量超過3億次。
而另一端,用戶一開始並不都那麼買帳。
iPhone問世的前幾年,「越獄」曾是iPhone玩機圈的主流選擇。但隨著iOS系統的完善,越獄也逐漸變得越來越小眾。大部分用戶接受了「為軟體付費」的模式,享受AppStore的安全穩定的同時,也逐漸接受它的限制。舒服省心的體驗,戰勝了「自由」,也戰勝了「錢包」。
2018年底,越獄時代最主流的應用商店Cydia宣布關閉,越獄的時代已經被徹底遺忘。而蘋果在iPod和iTunesStore積攢的用戶群,早已在帳戶上綁定了信用卡信息,養成了「為虛擬內容付費」的習慣。
「封閉一定會輸給開放!」,在後來安卓系統追趕蘋果時經常說的這句話,似乎落空了。
封閉的蘋果和專治的AppStore,贏得了開發者和用戶的親睞,成了史上最成功的商業變革之一。
靠譜的公司做「封閉」,至少在一段時間內會因為自身的卓越,給用戶更好的體驗,穩穩戰勝更加開放,但是「亂糟糟」的對手。而有了穩定的用戶和通路,開發者有抱怨也不會停止自己手中創造價值的鍵盤。
革命者怎麼避免被革命?
基於這套封閉的系統,蘋果實現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成就。
十幾年裡,iPhone經歷了數次屏幕尺寸、比例、解析度的變化。對其他系統來說,讓一個軟體適配不同解析度的屏幕可能會是一件很複雜的事。但蘋果每次在屏幕尺寸變化的同時,也會對開發工具進行更新,簡化開發者的適配工作。
蘋果掌控著iOS的核心體驗,給開發者劃定了一系列標準和規矩,並利用自己對App的審核權推動執行,這造就了iOS第三方軟體,以及iPhone這個產品的優質體驗。
十幾年後,對於蘋果「封閉」的批評聲雖然從未平息,但市場的風向似乎已經變了。以「開放」著稱的Android,也開始走蘋果的路。GooglePlay成為了絕對的主流,即便是國內,第三方的安卓應用商店也逐漸消失,手機廠商自己的應用商店開始佔據上風。
儘管人們都在抱怨新iPhone越來越「沒意思了」,但留在iOS生態的龐大用戶卻成了蘋果業績增長的基石,讓蘋果有持續的牌可打,將有限的資源變成可持續裂變的價值。
那麼為何蘋果生態裡現在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反抗者?
今天,AppStore上共有超過220萬個App|視覺中國
13年前,AppStore的發布是蘋果解放開發者生產力的重要舉措,30%的抽成機制相比運營商預裝更加公平,封閉的體系和上架審核的控制,既有利於促進蘋果應用生態的正向發展,同時也能夠幫助優秀開發者獲得流量和收入的大幅增長。
但商業世界從來講的都不是「感恩文化」,而是講「先進性」,講「與時俱進」。
首先是蘋果的封閉系統雖然沒有被顛覆,但是也沒有能一統世界,甚至當移動網際網路市場的增量正在放緩,蘋果沒有給開發者更大的「希望」。
一個龐大市場基數上有限的增長對蘋果來說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當一代一代的開發者找不到足夠的增量市場和新的增長機制,當下一代開發者找不到突破上一代開發者歷史積累的方法。這個生態裡的壓力就會越來越大。
這些年來,蘋果在XR(混合現實)、可穿戴、汽車、電視、智能家庭等眾多領域的嚴謹雖然沒有錯,但這種嚴謹也讓其龐大開發者生態沒有獲得「新大陸」的資源,當然也沒有多少開發者真正能從中賺到錢。
所以,這個生態一定會「內卷」,一定會給蘋果生態帶來越來越多不和諧的聲音,有人要自由,有人要成長,有人要機遇,而蘋果要的是穩定和「講規矩」。
越強大的商業組織越需要有持續的「擴展性」,否則就會內卷,就會打破原有的穩定。2萬億美元市值的蘋果,駕馭著全球最強大的生態系統和用戶群,但這也是越來越大的壓力。
解決這個問題,蘋果或許很需要「星辰大海」,很需要回到12年前被人歡呼的位置,去革命和解放一些東西。
「封閉」在商業世界算不上什麼原罪,但大公司對商業生態的「不與時俱進」,甚至是對人類社會科技新臺階的「不進取」,最後,這往往會被清算。
本文由極客公園GeekPark原創發布,轉載請添加極客君微信geekparker。
來源: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