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偉大的探索與奉獻——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總編輯方軍,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主任張異賓在會議開幕式上致辭。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南京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展開深入研討和交流,聚焦恩格斯在馬克思主義創立發展過程中的偉大探索與奉獻。
回顧歷史 啟發現實
與會學者普遍認為,馬克思主義是指引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走向解放和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旗幟。在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之際,紀念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創始人,回顧馬克思恩格斯在一個多世紀以前的探索道路,不僅是重要的理論問題,而且對于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推動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價值。
方軍提出,紀念恩格斯必然會涉及馬克思。恩格斯曾經自謙地說到:「馬克思是天才,我們至多是能手。」如果我們按照恩格斯的說法,他是個「能手」,那也是極其偉大的一個能手;如果像他所說馬克思是「第一小提琴手」,他本人是「第二小提琴手」,那也是極其出色的第二小提琴手。在人類思想史的長河中曾經有過很多合作者,但是最終要麼分道揚鑣,要麼產生很大分歧,而像馬克思恩格斯這樣志同道合,在思想上高度契合,在情感上深厚而真摯,在性格上互補又親密無間,則是極其罕見的。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思想史現象。在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的今天,深刻地揭示馬克思恩格斯這兩個偉大智者之間的思想交融、至深友誼和親密無間關係,有著積極而重要的現實意義。
張異賓表示,恩格斯一生具有強烈的奉獻精神。馬克思是一位原創性的思想大師,在馬克思恩格斯的偉大合作中,恩格斯的許多工作是為馬克思完成他的事業提供協作。在馬克思去世之後,恩格斯致力於推進馬克思的未竟事業,主要精力放在《資本論》第二卷、第三卷的整理上,這是非常艱辛的工作。恩格斯的奉獻精神給我們以深刻啟示,值得永遠學習。同時,在馬克思主義的形成過程中,恩格斯是共同的理論創造者。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源的相當部分是恩格斯的經驗和積累,在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中,恩格斯在很多問題上啟發了馬克思。在歷史唯物主義創立和馬克思徹底轉向歷史唯物主義的過程中,恩格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界應當對恩格斯的探索和奉獻從學理上進行深入分析。
馬克思恩格斯致力於共同的事業
「馬克思恩格斯是對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以及自身使命有著自覺理解因此忘我並做出自我犧牲的最卓越典範。共同的事業、共同的指導思想、共同的歷史敘事以及為其提供依據的哲學是他們兩個人的共同貢獻,儘管兩個人的作用並不一樣。」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胡大平談到,必須站在馬克思主義實現的新的歷史科學高度,必須從科學社會主義視域來評價恩格斯的貢獻。恩格斯與馬克思一樣,是新的歷史觀和科學的創始人之一。馬克思恩格斯通過思想革命確立了新的科學,恩格斯正是那種新的理論實踐之典範,他自覺地作為「第二小提琴手」來捍衛馬克思主義並推動其與無產階級解放事業的結合,沒有這種工作,就不可能有所謂正解的馬克思主義。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李佃來提出,恩格斯不僅與馬克思共同撰寫了《神聖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以及《共產黨宣言》等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光輝著作,而且還作為「第二小提琴手」,承擔起了對馬克思本人的理論作品和思想觀點進行整理、闡釋和發表的重要工作。恩格斯與馬克思存在興趣點上的差異,但將他們對立起來的觀點卻是站不住腳的。實質上,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與馬克思的辯證法思想具有根本的一致性。
「對於自然辯證法,只有奠基於『人是對象性活動』這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以及對於馬克思恩格斯之作為哲學家兼科學家的雙重身份的理解之上,方能達到合理的解讀。」南開大學教授王南湜認為,人們在自然辯證法問題上所發生的爭論,根由在於對馬克思恩格斯之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誤解,在於未能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感性的對象性活動的意蘊。具體而言,由於未能理解恩格斯是如同馬克思一樣的哲學家兼科學家的雙重身份,未能理解恩格斯在哲學與科學不同語境中話語意蘊的不同,從而將自然辯證法或解讀為單純的自在自然辯證法,或否認自然辯證法而只承認歷史辯證法,只抓住其中一個方面而忽視了兩個方面在本質上的關聯性。揭示誤讀可能發生的緣由,才能夠為合理理解自然辯證法提供一個預防性的語境框架。
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馬天俊提出,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這並不是給改進哲學提供了方案或指明了方向,而是批判地論證了哲學本身在實踐面前的有限性。在馬克思恩格斯那裡,當哲學不敷改變世界時,它就該「終結」了。「終結」當然不是一切結束,取而代之的並不是或許能夠改變世界的新哲學,而是揚棄哲學而達成的新世界觀。
重視恩格斯的理論探索與貢獻
恩格斯的《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可以說是《資本論》的經濟學「底本」。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教授白剛提出,恩格斯的《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首次開展了對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批判。正是這一批判,為馬克思的《資本論》提供了批判的主要「經濟學範疇」、研究對象、關注的「軸心」和根本任務,從而真正從經濟學理論方面激發了《資本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在奠定了《資本論》最初的經濟學基礎、理論規劃和基本概念框架的意義上,《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為馬克思開啟了一個不同於黑格爾哲學的經濟學「新世界」,可以說是馬克思通向《資本論》之途的第一個經濟學文本。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吳猛認為,在《謝林論黑格爾》《謝林和啟示》以及《謝林——基督哲學家,或世俗智慧變為上帝智慧》這三篇文章中,青年恩格斯對謝林的反批評的著眼點是謝林與被他人本學化了的黑格爾哲學之間的差異。這時恩格斯所理解的黑格爾哲學,其實是某種尚未出現的黑格爾哲學。但青年恩格斯最終並未成功地為黑格爾哲學中的觀念、邏輯或理性找到一個作為自然的前提,也意識到無法自洽地進行論證。從青年恩格斯此後的思想歷程來看,這一困難是使他最終走向歷史唯物主義的推動力。
「強調恩格斯工人運動觀這一理論維度,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深化對其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解,而且能使我們更加全面地領會唯物史觀與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內在統一性。」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唐正東提出,通過從本質、現狀、深層內涵等三個層面對英國工人貧困問題進行深刻的剖析,恩格斯對英國工人運動的這一前提條件有了全新的把握。恩格斯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解讀貧困,揭示出無產階級的貧困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內在矛盾運動所導致的,只有通過對私有制的批判、顛覆和超越才能真正解決。以唯物史觀分析貧困背後的社會關係基礎,對於解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脫貧攻堅和反貧困問題具有重要借鑑意義。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廣祿
相關閱讀:
恩格斯思想的時代價值
恩格斯論貧困問題
把握恩格斯的勞動—技術觀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