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被問過這個問題:「如果這是你在世界上的最後一天,你會做什麼?」提出這個假設的意義 其實是把你逼到牆角,讓你排除一切幹擾,直視內心,回答對你最有價值的東西是什麼。
如果你要問我,我的答案,我會告訴你說:在這最後一天,我會把親朋好友聚在一起,給他們每 一個人送一件特別適合他們的禮物。並且告訴他們,能夠擁有他們的愛我是多麼的幸運和幸福。
阿富汗女議長法齊婭的答案是,給女兒寫一封信,告訴她們那些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只不過對於她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假設性的問題,這就是現實,她每天走出家門,都無法保證能夠平安的 返回,因為隨時可能被謀殺。
生活在和平時代,我們可能沒有想過,並不是每 一個生命都能夠迎來「明天」
寫下第一封信時,法齊婭正準備出門參加巴達赫 尚省的一場政治會議。身為國會議員的她,代表 了巴達赫尚省。這是阿富汗最北的一個省份,與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以及中國接壤,是阿富汗 最貧窮、最偏遠、文化最為保守的地區之一。那裡的產婦與兒童的死亡率是世界最高的,除非病 入膏育、危在旦夕,男人幾乎從不會把妻子送去醫院治療。然而等到妻子忍著臨盆前劇痛,騎著 驢在崎嶇的山路上顛簸著到達醫院時,往往為時已晚,產婦保不住,嬰兒也活不下來。這種狀況 與當地文化中女性的地位低有著直接的關係。法齊婭·庫菲的夢想之一,就是在阿富汗的國土上, 讓每一個人享有平等的權利。
自然,塔利班不喜歡看到一名女性在國會中佔據 如此重要的位置,更僧恨她對他們的公開指責。
那天上午,她得到了可靠的消息,塔利班計劃在 她的車子底下安放一枚炸彈。這不是她第一次受 到塔利班的威脅了,每一次走出家門,她都無法 保證自己能夠平安返回。最嚴重的一次,是他們 組織殺手去襲擊她的警衛車隊。那次襲擊持續了 30分鐘,有兩名警衛因此犧牲。她在車內,不知 道自己下一秒能否活著。
於是,她給兩個女兒寫下了第一封信,她對她們 說,一定要勇敢,不要對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心存 懼怕。人總有一死,不要死於一事無成。而她是 為了一項崇高的使命而死。
法齊婭·庫菲寫給女兒的17封告別信收錄在她撰寫的書《我不要你死於一事無成》裡
在書中,法齊婭·庫菲講述了一個朋友的故事。那 個18歲的女孩就住在她家附近的一所公寓,半夜 家裡突然闖入了幾個槍手,企圖強姦她。為了避免遭受凌辱,女孩從五樓的窗戶跳了下去,直接 斃命。
越是險象環生,法齊婭·庫菲越要感謝自己的母 親,這位「勇敢的阿富汗女性」堅守著自己的諾言和 對女兒的愛,義無反顧的支持她去上課,即使上 學的路上日復一日危險重重,即使她的兒子穆基 姆不久前被一個殺手潛進家裡槍殺了。
在這個每天都有數以百計的火箭彈從天而降,肆 無忌憚將城市炸得慘不忍睹的日子裡,這個深知 女性悲慘處境的母親卻依然沒有讓女兒放棄學習。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不斷被震撼和感動。法齊婭 生活在不知明天的日子裡,卻依然尋找生命的意 義。在書中有很多段是描寫人性的光輝的。
這就回到了一開始的那個問題,「如果這是你在世 界上的最後一天,你會做什麼?」這個問題顯然並 沒有標準答案,它的作用在於讓我們明確自己生 而為人的意義。
正如法齊婭·庫菲對女兒的叮囑:「有時生活讓我們 無法應對,但仍要面對,應該以怎樣的方式生 活,死後能否給依然活在地球上的人留下怎樣的 遺產。」
和大家一樣,生於和平年代的我並沒有經歷過戰 爭。但我們都無法否認,任何一個國家歷史上都 有過戰爭。因為工作緣故,我多次遇到並且採訪過那些飽受戰爭傷害的人。
當他們站在面前,平 靜地講述出戰爭對於自己的影響時,我相信,大 部分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難以置信。我也一樣,看 到了諸多苦難,但同樣也看到了生命在陷入困境 時迸發出來的力量有多麼的強悍。
我們每一個人都憧憬著未來,卻對未來命運的兇 險渾然未覺。當逆境真正發生的時候,你可以選 擇從中抽離,也可以選擇逆來順受或者助紂為 虐。
但是當我們在思考生命意義的時候會發現,偉大 的人都有這樣一個特點:他們並不是生就偉大, 而是選擇勇敢地面對,頑強的生長。
就像法齊婭·庫菲在信中囑咐女兒的話,「把目標放 高,你永遠無法估計一個人的爆發力能夠達到什 麼程度,如果一開始就設限,那麼這輩子你就沒 有了爆發的欲望,何來高度、深度、寬度可言?」
如果我們把每一天都當作自己在世界上最後一 天,那麼我們也會竭盡全力地跳躍,不再有設 限,不再有懼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