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日本:銀行發力綠色金融
很多遊客對日本的碧水藍天、一塵不染印象深刻,儘管路上垃圾桶很少,但是地上卻很乾淨。日本是全世界公認的環保之國,已經把環保事業做得很全面還要不遺餘力地在綠色經濟方面挖掘商機,將其綠色新政做到極致。日本首相菅義偉11月23日在二十國集團(G20)網絡峰會上表示,日本決心引領全球綠色產業的發展,使經濟和環境形成良好循環。這其中,發達的綠色金融事業就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綠色新政統領
與英國相似,同為島國,日本開始注重環保也是從慘痛教訓開始的。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是日本經歷二戰後的經濟飛速發展期,與此同時,環境危害也隨之而來。當時轟動世界的日本「水俁病」事件就是由於化工企業肆無忌憚長年排放汙水造成的,這種病症輕者口齒不清、感覺障礙、手足變形,重者直至死亡,成為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之一。
隨後,日本政府重視環保立法,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環保法律政策。1970年為了遏制廢棄物的排放制定了《廢棄物處理法》;1986年頒布的《空氣汙染控制法》,對焚燒生活垃圾的設施做出具體規定;1993年出臺了《環境基本法》;1995年又相繼出臺了具體涉及容器包裝、家用電器、建築材料、車輛等相關的循環利用法,以及《綠色採購法》和《食品廢棄物再生法》等;2000年頒布了《促進循環型社會形成基本法》,其目的就是要徹底脫離「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型經濟社會模式,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建設循環型社會。這些法律規定覆蓋面廣、操作性強、責任明確,對不同行業的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循環利用都作了具體規定,並相繼付諸實施。
全球金融危機後,日本政府應對氣候問題的同時積極從綠色經濟中尋找經濟復甦的機會,於2009年4月推出「日本版綠色新政」四大計劃,預期到2020年增加50萬億日元市場需求和140萬人的就業機會。
當下,新冠肺炎疫情重創日本經濟。新任首相菅義偉提出,日本諸如在新一代太陽能電池、碳回收和氫能等方面的技術創新將成為實現環保社會的關鍵。他指出,新冠疫情下,包括口罩在內,醫療衛生用品等方面的廢棄物不斷增加,為了在2050年底前將新增海洋塑料垃圾汙染削減至零,日本將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援助等。
政府保駕護航
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是日本激活其環保政策的重要手段,為其綠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日本環境省制定的戰略計劃中就包括運用靈活的財政預算手段制定需求清單,明確了金融的重要性。這樣的政策思路是以國家資金提供支持為保障,靈活運用金融機制促進投融資業務的發展。
日本主要通過兩種方式實現環保產業和金融市場的互動,充分發揮綠色金融的作用。一種是將資金用於環保事業的投融資。早在1993年,日本通產省(相當於外經貿部)為了進一步推動節能技術的發展,將能源、環境相關的各類財政投資和貸款的總量從上年的5600億日元提高到9700億日元。二是支持將環保觀念融入自身發展的企業,開展環境評級融資和社會責任投資,對低碳企業提供融資便利。2007年,日本環境省成立了由金融機構參加的環境類融資貸款貼息部門,從國家層面進行綠色信貸工作。隨後,日本金融公庫又推出環境和能源對策基金,對中小企業提供低息貸款業務,促進中小企業在環保節能領域的設備更新。日本政府從中央到地方都積極推行綠色信貸,引導更多企業和個人參與。
為了促進金融業在環保方面的自覺性,日本政府還提供了政策保障。2011年制定了《21世紀金融行動原則》,要求金融業應為日本轉變成可持續社會做貢獻,並制定了具體行動原則,建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環境省據此建立了環境管理制度證書和註冊機制,對企業的環保項目進行評估,並提供必要的指導和建議,對企業環保實施的情況進行監督。
日本的環保補助基金制度同樣體現出政府對綠色金融政策的扶持。日本環境協會為了促進金融機構對環保型企業的融資,於2013年制定了環保型融資利息補助基金制度。該制度是針對應對地球變暖的設備投資貸款補助一部分利息,以推進相關設備投資,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日本環境省還推出了面向家庭和企業的環保事業補貼。該項目是以家庭、企業、交通部門為中心,對租賃達到一定標準的可再生能源設備等低碳化機器設備,補貼租金總額3%-5%等資金。
此外,日本政府還實施綠色汽車減稅制度、太陽能發電剩餘電力收購制度、綠色住宅生態返點制度等,對綠色環保事業給予積極的財政支持。
銀行功不可沒
對日本企業而言,促進環境友好經營融資業務對其有十分積極的意義。重視環保的企業有更多機會獲得政府的貼息融資。獲得良好評級的企業會得到來自各方的獎勵和榮譽,對其企業形象、社會口碑都有極大的幫助。
在這過程中,日本的銀行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它們在金融方面對綠色環保企業進行了較為全面而有效的支持,功不可沒。
日本註冊資本超過100億美元的大型國有銀行——日本政策投資銀行為了支持減輕環境壓力、促進企業環保投資工作,於2004年4月實施了促進環境友好經營融資業務。該業務是通過該行自行開發的環境經營評價系統,對申請環保貸款企業的環境績效予以評分,根據評價結果,向環保方面表現優異的企業提供環保專項低息貸款,支持企業增加環保投入。隨後幾年裡,日本政策投資銀行持續在原來環境評級融資業務基礎上引進了更新的業務內容,提出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來制約溫室效應的相關對策。銀行還採用實施各類推動環境友好經營融資的業務,充分發揮政策銀行的協調作用,為綠色信貸的發展創建一個更為寬廣的平臺。
此外,商業銀行能夠充分合理地利用政策銀行的環境評級系統,評估和監督貸款目標企業,以更實際的策略去規避投資風險,提高投資效率。三菱東京UFJ銀行採用赤道原則,通過利用政府針對企業節能環保型設備投資出臺的補助金支付參與推動「官民合作融資」,積極參與政策性金融機構對地球保護項目的融資;還通過與國際協力銀行合作,對可再生能源等具有環保相應的項目提供融資支持。日本瑞穗實業銀行則要求將環境因素納入商業決策考量範疇,其內部專門設置了可持續發展部,通過積累環境管理經驗,不僅增強了業務競爭力,還獲取了更多商業合作機會。
利用商業銀行的這些優勢,日本政策投資銀行與多家商業銀行籤訂促進環境友好經營融資業務相關合作備忘錄。合作涉及共享相關項目信息、面向貸款及私募債券的發行等領域的內容。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部分,日本政策投資銀行與商業銀行的合作更能充分發揮雙方各自的業務優勢,共同推進面向環境友好型經營企業的投融資活動、提高服務質量、促進地域經濟更健康的發展。
在這種合作模式下,商業銀行在收到貸款申請後,通過信息共享可以直接將企業的信息融入日本政策投資銀行對貸款企業進行評估,並將結果反饋給商業銀行。根據評估結果,雙方一同判斷是否對目標企業進行投資。
日本政府通過國家層面制定相關政策保障綠色金融健康有序的發展,其政策性銀行與商業銀行進行有機的合作,極大發揮了金融對環保事業的有效促進,這些經驗對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綠色金融尚有強大潛力的發展中國家,具有非常實際的借鑑作用。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
相關連結:什麼是赤道原則?
赤道原則(Equator Principles,EPs),是一套國際先進的項目融資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工具和行業基準,旨在確定、評估和管理項目融資過程中所涉及環境和社會風險,是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之一。該原則產生的根源在於金融機構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壓力。
2002年10月,國際金融公司和荷蘭銀行等9家銀行在倫敦召開會議討論項目融資中的環境和社會問題,會後起草了針對項目融資中有關環境與社會風險的赤道原則。赤道原則具有降低項目風險和企業成本、提高管理能力、易於國際合作的作用。截至2017年底,來自37個國家的92家金融機構採納了赤道原則。
承諾採用赤道原則的銀行被稱為赤道銀行。赤道銀行聘請具備相應資質與豐富經驗的環境和社會專家或機構對項目中可能存在的環境和社會風險點進行識別和評估,並幫助客戶提出降低或消除這些潛在風險的技術方法和管理建議。
(文章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網)
(責任編輯:DF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