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徐玉芹 實習生 李若琰
山東大學2020年度研究生獎學金評審結果近日揭曉。一校三地2.7萬餘名研究生中,1.8萬餘人獲得獎勵,其中42人獲最高獎——山東大學研究生校長獎。
能夠從2.7萬名研究生中脫穎而出,這些研究生學霸身上都有哪些過人之處?他們的求學經歷,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借鑑?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對其中四名校長獎獲得者進行了專訪。
(一)何元航:本科階段專業排名前70%,研究生階段逆襲
何元航,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亞洲非通用語言文學專業朝鮮語方向2018級碩士生,師從朱明愛副教授。學習期間累計完成翻譯任務20萬字,同時兼顧外語的人文屬性和跨學科性,在文學、文化、語言教育等領域開拓創新,在國內外期刊發表6篇學術論文。曾獲山東省韓語演講比賽一等獎。
在很多人看來,女孩似乎更有學習語言的天賦。男孩學外語,而且是小語種,能拿到校長獎,讓人刮目相看。何元航一臉謙遜,他說校長獎是山東大學學生的最高榮譽,能拿到這個獎非常榮幸,是對他研究生三年學習的認可。他說自己在本科階段專業學習並不突出,「專業排名大約在前70%。」
本科階段專業排名在前70%,何元航是如何實現逆襲的?這激起了記者的興趣。
何元航認為三件事改變了他——大三上學期赴韓國釜山大學進行了為期半年的交換學習,研一上學期受學院教授推薦赴韓國成均館大學交流15天,參加韓語演講比賽。
何元航是2014年參加高考,當年填報志願時,他的目標是法學專業,朝鮮語是第五個志願。被錄取到朝鮮語專業,何元航心裡是有落差的。但他並沒有表現出失落,而是選擇了接受。「儘管結果不是自己期待的,但既然選擇了,就要為之付諸努力。」
接受結果,努力把它變得符合自己的期待,這是何元航的人生哲學。
韓國釜山大學交流學習,真正開始會用朝鮮語
第一個轉機發生在大三上學期,何元航獲得了前往韓國釜山大學學期交換交流的機會,在韓國進行了半年的學習。「去韓國之前我的語言實力並不好,掌握的大都是課堂上、書本上學到的單詞和語法知識,口語交流能力比較薄弱。」
何元航清楚自己的短板。到韓國後,除了學習專業知識,他去做了社會兼職。「在兼職的過程中和當地叔叔阿姨溝通時,我發現自己語言上確實存在一些短板。而且釜山人經常說和韓國普通話不太一樣的釜山方言,我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更加吃力。」
為了補齊自己的語言短板,何元航在閒暇時間看韓國電影、背電影臺詞,又反覆地讀、反覆地記之前學過的教科書,用的都是高中時「死記硬背」的方法。
「我很感謝那時的自己,在那段時間,我才算把朝鮮語基礎知識真正打牢了,語言學習能力也提高了一個臺階。」何元航說,那是他真正開始會用朝鮮語的階段。
韓國成均館大學短期交流,受到警醒和鞭策
第二次轉機發生的研一上學期。受學院教授推薦,研一上學期,何元航到韓國成均館大學進行了為期15天的交流。「當時來自世界各地的166名學習朝鮮語的研究生相聚在成均館大學,互相交流學習。」那段時間,何元航受到了來自西方國家同學的刺激和鞭策。
「我們通常感覺中國人身處東亞文化圈,學習朝鮮語應該更有優勢,但真正在一起交流之後發現,很多來自西方國家同學的語言能力和研究思維並不遜色。」何元航感慨道,他們對朝鮮語研究的力度和深度,在某些方面甚至超過了我們,「這讓我受到了警醒和鞭策。」何元航說,當時他最直接的反應就是,一定要好好努力,不能在國際平臺上低人一頭。
韓語演講比賽獲獎,開始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
山東省韓語演講比賽是省內規模最大、水平最高、影響力最廣的韓國語賽事,何元航曾在2018年獲一等獎。「這是一個考驗臨場發揮和語言積累的比賽。」
何元航在大二的時候曾經擔任過韓語演講比賽主持人,但他坦言那個階段韓語表達能力並不算好,「更大程度上是背詞,做不到靈活運用」。當時看到選手在比賽中的隨機應變,對語言的把控能力,讓他很受觸動。在老師的鼓勵下,大三那年,何元航第一次參與了韓語演講比賽,拿到了二等獎。「對專業排名前70%的我來說,從沒想過自己也能嘗試這種只有『學霸』才能參與的演講比賽。」
「這次比賽對我來說意義非凡,也給了我一個暗示:只要自己想做的事情其實是可以做好的,就看自己願不願意。」
後來進入研究生階段,他參加了2018年山東省韓語演講比賽並獲得一等獎,對他而言又是一次挑戰。那次比賽一共有四十五個選題,他便把四十五個選題都準備了。儘管已經做好了所有準備,但抽到的選題依然讓他始料未及——「無現金社會」。「雖然有準備,但大腦中的記憶不完整,全靠臨場發揮。」最終,何元航憑藉深入淺出的講述和深厚的韓語功底,得到了評委和觀眾的一致青睞。
那次演講比賽之後,何元航的人生迎來了高光時刻。
2021考研在即,何元航希望學弟學妹們能以『清零』的心態看待自己的過去,無論是榮譽還是遺憾。「將自己的過去清零,在研究生階段重新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想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
他希望學弟學妹們除了在校園內學習,還要抓住機會去外面看看,拓展視野。「接觸的人和事多了,自己的人生格局會放大,眼界也會放寬,很多曾經困擾自己的事情也便迎刃而解了。」
(二)李巖志:學預防醫學是陰差陽錯,卻歪打正著
李巖志,山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專業2018級碩士研究生,師從賈崇奇教授,研究方向為慢性非傳染病流行病學。在醫學核心期刊上發表3篇SCI論文,揭示了人群中糖尿病等疾病的分布及其影響因素,目前正在探索新冠肺炎致死的影響因素,將為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李巖志是黑龍江人,本科就讀於哈爾濱醫科大學預防醫學專業,現為山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專業2018級碩士研究生。當年高考,預防醫學並非他的第一志願,「我的第一志願其實是臨床醫學七年制。」沒想到這次陰差陽錯竟然成了歪打正著。
擅長數學,剛好學了預防醫學
「高中時期我的優勢是數學。錄取到預防醫學專業後,我發現更偏生物的醫學基礎課有點枯燥乏味,但學了流行病學、統計學這兩門與數學相關的專業課之後,我發現我實在是太適合學預防醫學專業了。」後來考研深造,李巖志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山東大學的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專業,「山大這個專業很有優勢,我希望自己能夠在這個領域繼續探索。」
「我們這個專業平常關注度不高,但每次出現疫情就會被推到臺前,被更多人注意。」也正是今年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堅定了李巖志學習預防醫學的決心。「看到那麼多流行病學專家奮戰在研究一線,確定潛伏期、尋找病毒傳播途徑,我也希望今後能像他們一樣,為祖國、為人民服務。」
萬事開頭難
被山東大學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專業錄取後,被錄取的興奮沒延續多久,李巖志突然發現自己陷入了迷茫。「在研究生剛入學時,我其實沒有研究方向,也沒有一點思路。那段時間每天都待在圖書館看老師和師兄師姐曾經發表的文章,希望有所啟發。」
這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我找了很多科研思路,但大都被導師否定。」
靈感的到來也很突然。
「有一次看新聞,說二十一世紀不同行業可能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我對這個方向產生了興趣。在翻閱大量文獻後終於發現了研究缺口,所以我選用限制性立方樣條的方法,探索不同行業每周工作時間和心理健康狀況之間的關係,尋找不同行業的曲線類型和拐點位置。」李巖志說。
這段經歷給李巖志帶來的啟發是,搞學術研究不能囿於本專業,要廣泛涉獵各方面知識。「知識到了一定的階段是相通的,說不定哪條信息就觸發了你的靈感。」
找到適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之後,李巖志豁然開朗,目前已經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了3篇英文SCI論文。要知道,普通研究生發表1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就能畢業。
當然,科研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李巖志發表的3篇SCI論文背後,被拒稿十餘次。「第一次被拒稿,我感覺自己所做的一切東西都被否定了。」李巖志說,那天他在去上課的路上接到拒稿電話,一下子就懵了,「那節課怎麼上下來的都不知道。」
但後來慢慢冷靜了下來,逐漸明白搞科研發論文,被拒稿很正常,「我還可以修改、完善文章後繼續投下一個雜誌。」
特殊迎新季,他記不清自己搬了多少件行李
學術研究外,李巖志還積極參與學生工作,投身志願服務。
作為班長,李巖志策劃、組織了近幾年的趣味運動會。「考慮到研究生們平時都比較忙,互相都不太熟悉,我就希望借這個活動增進同學之間的了解。」
除了趣味運動會,李巖志還舉辦了學院的羽毛球比賽。「考慮到我們學院女生特別多,我就選擇舉辦了適合女生參加的羽毛球賽,希望借體育鍛鍊緩解大家的科研壓力。」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今年的迎新也變得特別起來,「家長不能進校,新生的行李需要人幫忙搬運。」李巖志果斷報名參加了迎新志願者隊伍,他已經不記得自己當天搬了多少件行李。「除中午休息一會兒外,迎新工作從早上9點一直持續到晚上6點,當天我的微信步數到了3萬多步。」
歪打正著學了預防醫學的李巖志打算把這個專業繼續讀下去。「我想繼續深造,攻讀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的博士學位。」他說,這個專業認真讀下去,蠻有意義。
(三)潘瀚:當年選擇光學,因為名字比較高大上
潘瀚,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2017級博士研究生,師從李德春教授。本科、碩士均就讀於山東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對新型低維納米材料進行了寬帶非線性光學特性的研究,並成功實現了其作為寬帶調製器件在紅外脈衝雷射器中的初步應用,以第一作者發表JCR二區以上SCI論文12篇,累計影響因子54.64。
與何元航、李巖志的選專業經歷不同,潘瀚的本科專業是自己選的。
潘瀚是2010年參加高考,與機械、電氣、能源與動力專業等重工科專業相比,光學專業當時在工科專業裡並不熱門。「報志願的時候看到光學專業,感到比較新奇,覺得這個專業可能十分『高大上』,就報上了。」就這樣,從2010年到2020年,潘瀚在山東大學光學專業走了10年,見證並參與了學院和專業的發展。
10年山大光學路,12篇JCR二區以上SCI論文一作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潘瀚對新型低維納米材料進行了寬帶非線性光學特性的研究,並成功實現了其作為寬帶調製器件在紅外脈衝雷射器中的初步應用,以第一作者發表JCR二區以上12篇SCI論文,一區發表了7篇,累計影響因子54.64。
「通俗地說,我的研究方向可以這麼理解:人們在做美容的時候需要用到雷射脈衝,而產生這種雷射脈衝,就需要用到我研究的這種光學材料。」潘瀚解釋說,這種材料類似一個開關,主要負責控制脈衝產生的時間間隔和脈寬的尺度。
「論文累計影響因子54.64」是個什麼概念?潘瀚解釋說,影響因子代表期刊的平均引用次數,是期刊影響力的間接體現。「普通博士生發表2篇SCI論文就可以畢業,論文分區沒有要求,累計影響因子達到5或者6就可以。以去年評選國家獎學金為例,最低發表3篇就能拿到國獎,累計影響因子需要達到10左右。」
博士剛入學時的挫折感,可能一輩子都忘不了
在科研的道路上,往往要經過無數次失敗才能迎來一次成功。潘瀚也是如此。
「在我博士剛入學換了新方向的時候,那種挫敗感我一輩子都忘不了。當時感覺很迷茫,然後迷茫慢慢變成了一種焦慮,我不知道究竟什麼時候才能看到希望。」
談及自己轉換方向的原因,潘瀚說自己碩士期間的研究方向比較淺顯,而讀博期間的研究方向需要更加深入,「可能是當時的積累還不夠。」潘瀚感慨道。
這種迷茫和焦慮持續了大半年。「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別說SCI,我什麼文章都沒有。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後,也許是積累夠了,我就慢慢找到了研究方向,開始出成果了。」
潘瀚說,那段時間裡除了閱讀別人發表的文章、自己做實驗,導師的幫助特別重要。「我那時感覺沒有辦法排解自己的苦悶,考慮問題也不是很全面,李德春教授便和我討論,給我各種層面的指導。」
科研之餘,喜歡唱歌打籃球緩解壓力
校長獎學金的評選不光注重學術成果,獲獎者還需要具備出色的綜合素質。
在學生工作方面,潘瀚現在擔任班長,還曾在本、碩階段擔任學院研究生會主席、輔導員助理、班長和團支書。
除了科研,潘瀚喜歡唱歌、打籃球。本科期間他還加入過舜歌合唱團。在合唱團的兩年,潘瀚參加了全國各地舉辦的合唱比賽。「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中國音樂金鐘獎的比賽,此外我還參加了福建衛視和濟南電視臺舉辦的比賽。」
而打籃球也是潘瀚所熱愛的,「勉強算是學院的小主力。」但是由於讀博期間忙於科研,潘瀚現在打籃球的時間和頻率都變得很少。不過,每年的研究生籃球賽他可是決不能錯過。「從碩士到博士,今天已經是我第7年參加研究生籃球賽了,一共拿了3個季軍、2個亞軍,但是很遺憾沒有拿過冠軍。」
對潘瀚來說,「沉迷」合唱和打籃球有兩個因素。一是緩解科研壓力,尤其是在科研受挫的時候。「它們能讓我放鬆思維,然後再回過頭來搞科研。」二是和團隊一起拼搏、一起奮鬥的感覺。「我喜歡身處團隊的感覺,在拼搏、奮鬥的過程中,我的意志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王朋:碩士畢業後工作4年,重返校園讀博
王朋,山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7級博士研究生,師從張建新和尹龍衛教授。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圍繞異質結工程和缺陷工程策略,設計了一系列高性能、低成本催化劑,有效解決了鋰氧電池能量轉換效率低、循環穩定性差的問題,為鋰氧電池雙功能催化劑的製備提供了借鑑和指導作用,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等發表5篇SCI一區論文,其中2篇論文榮獲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和Small當期正封面,累計影響因子104.359。
王朋不是「校門對校門」的博士生。2013年他從浙江大學碩士畢業後,在泰安一家企業工作了四年。四年之後,他選擇了報考博士研究生,來到了山東大學。
「我有一個博士夢」
「我選擇讀博有兩方面的原因。」王朋說。
「一是我內心深處一直有讀博士的夢想,在工作階段也未曾遺忘。剛好出現了一個機會,為了讓人生不留遺憾,我選擇了重回校園。」
「二是在工作後我遇到了一些瓶頸,希望帶著這些問題去研究,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能夠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王朋認為,是否選擇讀博,內心的召喚最重要。「在選擇之前,要問自己三遍:這個決定值不值得。一旦下定決心,後面自己就會百分百的投入,做事非常有幹勁,也會很有效率。」
入學後,先精讀了100篇優秀學術文獻
從工作崗位回到實驗室,王朋最初還是有些不適應。「學校和公司環境有著很大差別。在最開始的半年,我感覺自己一直靜不下心來;而且工作思路也完全不同,工作的時候是嚴格按照已經存在的標準來執行,但科研需要自己開創從來沒有的新東西。」
為了確定最適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王朋精讀了鋰氧電池領域的100篇優秀學術文獻,並在工作日誌上詳細寫下了中英文筆記,重點和心得都用不同顏色的筆標註了出來。
「這其實是我的一個個人習慣。我想把相關領域內的主要技術瓶頸和潛在解決方案都爛熟於心,在這個基礎上再有目的地開展自己的工作。」
「這和我4年的工作經驗應該也有很大關係。機械製造行業內,每個生產環節的精度都有著非常嚴密的要求,所以也造就了我嚴謹的性格。」王朋說。
「在那段比較迷茫的時間裡,我的導師和師兄師姐對我的幫助也特別大。我的導師不管再忙,每周也會和我討論科研中遇到的困難;在和師兄師姐邊吃飯散步邊討論課題的過程中,他們豐富的科研經驗也給了我很大啟發。」
讀了100篇文獻後,王朋對鋰氧電池領域的成就和尚未解決的問題都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就最終把自己的方向定在了摻雜策略和藝術結構策略兩方面。「4年後的今天,我感覺這兩個方向也沒有過時。」
王朋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鋰氧電池材料。「鋰氧電池是一種新型綠色儲能體系,研究它最大的社會意義是為鋰氧電池技術研究和製造產業化提供新思路,助力國家綠色發展戰略。」
「現在,鋰離子電池的發展面臨嚴重的技術瓶頸,它的能量密度無論怎麼優化,只能達到300瓦時/天的上限。而國家工信部要求2025年實現500瓦時/天的目標,這就需要另闢蹊徑。」王朋說。
那麼,王朋的科研成果達到了怎樣的水平?他打了這樣一個比方:「可以說,它是現在最頂級的5G時代。」
一位父親的愧疚與責任
重新回到校園的王朋,在學校裡是學生,在家裡是父親。
「我對家庭是有愧疚感的,畢竟孩子還小,沒有做到每天都陪伴在身邊。」王鵬說。但愧疚感隨之就轉換為了責任感和工作的幹勁,「希望自己能努力工作,給孩子做個榜樣,讓孩子感覺到爸爸是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2017級的王朋明年就要畢業了。「我打算在現有的科研成果基礎上,畢業後申請國外的博士後崗位,希望在鋰氧電池領域內創造更有意義的科研成果,為儲能體系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回顧自己曾走過的路,王朋感慨道:「有的時候就是這樣,哪怕在外面經歷了再多,最終還是會follow your heart,走上一條歸心的路。」
「但讀博士一定要沉得住氣,還要有願意為之奮鬥幾年的衝動和幹勁。」
「如果沒有這樣一種心態,可能讀博士還是挺痛苦的,畢竟這個過程一定會經歷無數次失敗,面對心理煎熬和科研壓力的雙重打擊。」
「在我遇到挫折,內心比較苦悶的時候,如果家裡人能給自己一句非常貼心的安慰,我就有動力扭轉自己頹廢的心態,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接下來的工作中。」王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