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是殘酷的,但是很可惜,幾千年的人類文明,真正和平的歲月少之又少,人們會為了信仰、金錢、土地等各種原因發動戰爭。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在戰爭中獲得勝利,那麼一定要擁有足夠好的武器,熱武器時代,擁有足夠的子彈儲備是必須的,而戰爭期間,人們多數都是用木頭箱子來裝子彈的,為什麼會這個樣子呢?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一點,那就是現在裝子彈的箱子一般是內箱加外箱兩個結構,內箱大多數都是用「冷軋鋼板」鑄造而成的,在二戰期間,也有國家用「馬口鐵」做內箱,但其歸根到底也是一種冷軋鋼板。
早些年間,鋼鐵工業不管是質量還是產量,都遠遠比不上現在,在二戰結束後的1950年到1960年,除了美國以外,幾乎其他所有國家的鋼鐵都是稀缺品,和木材相比,那就屬於更珍貴的戰略資源了,具體到後勤保障這一塊,彈藥箱和武器、彈藥、軍糧、軍鞋等屬於三類軍需品。
因此用鋼板做成的彈藥箱會相對少一些,木材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得到,工藝也更為簡單,所以木頭做成的箱子要多一些,在戰爭期間,鋼鐵的消耗量巨大,一些產能不是很足的國家,就直接用木材做彈藥箱了,他們也顧不得內箱和外箱的區別,但是,作為彈藥的外包裝,必須要保證彈藥在運輸和存儲的過程中相對比較安全和穩定,也要有利於快速在運輸工具上進行裝卸。
在抗戰期間,我們使用的是「七九勃然」子彈盒,這個是英國的「布輪輕機槍」的中國口徑版,是加拿大造的,由於加拿大在地理位置上靠近美國,所以他們不缺冷軋鋼板,包裝還是分為外箱和內箱的,俗稱的「鐵皮箱」就是內箱,外邊是木頭做成的外箱。
子彈的存儲要求是很高的,需要防潮溼、陰涼通風,還不能有靜電和磕碰,內箱用冷軋鋼板做成的話,強度就比較高,防磕碰的性能也比較好,而且經過防鏽噴漆處理,也有一定的防潮性能,外部的木材箱子,也可以起到防止磕碰的作用。
不過是房子鐵板制彈藥箱之間的磕碰,而且我們都知道,木材是不會導致靜電產生的,這就杜絕了大量的鐵製包裝箱堆積在一起後產生火花的可能性,炮彈尤其要注意這一點,因為有些種類的炮彈,其引信是電池擊發雷管的,若是產生了高伏靜電,產生爆炸事故,所以必須要有木材做的外箱來形成緩衝。
不過木材也不是完美的,因為木材本身屬於易燃品,也會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木材外箱逐步的就被淘汰了,現在的彈藥箱大多數都是用「滾塑」做成,這種彈藥箱和以往一樣,用了一定厚度的冷軋鋼板做內裡的支撐。
就像是骨架一樣,在外邊輔以塑料層,這樣既可以避免碰撞火花,防水性能也更好,有人做過實驗,把這種結構的彈藥箱仍在水裡,在較長時間內,裡邊的子彈仍然可以保持乾燥的狀態,還可以正常的使用,目前,大多數國家都把「滾塑」應用在了各種彈藥的外包裝上。
就拿美國的M60和M73彈藥箱來說,裡邊可以裝200發子彈,並且裡邊的子彈已經連接好,需要的時候直接使用,快速便捷,不過,這種外包裝的內部還是冷軋鋼板,這個材料,目前還沒有找到其他更加好用、造價低的替代品。
綜上所述,以前戰爭期間,之所以用木材來做彈藥箱子,一來是因為彈藥可以起到避免靜電的作用,可以避免箱子之間相互碰撞產生火花,導致爆炸,二來是因為那個年代,木材屬於比較容易獲得的資源,用它來做彈藥箱的話,成本相對比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