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至29日,北國春城天寒地凍,而第五屆雪博會的到來讓這裡驟然「升溫」,來自全國各地的博物館、參觀者、企業、媒體匯聚長春,領略雪博會的盛況。今年雪博會與往年不同,首次引入了吉林冬季文博資源博覽會。在長春國際會展中心六號館裡,人頭攢動,文創商品琳琅滿目,文博元素特色鮮明。
博風琳琅 跨越千裡來探會
吉林省博物館協會展區的烏拉草編,吉林省博物院的冰雪冬帽、冰陀螺,故宮博物院的宮貓記·紫金月滿紙雕燈,上海博物館的江南賞味系列、浙江博物館的西湖十景印章……琳琅滿目,應接不暇。這些文創產品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當下時尚有機結合,既有文化內涵又具審美價值,有趣而實用。每家博物館的展位都精心設計,色彩豐富雅致,許多參觀者在展位前駐足欣賞,不時詢問工作人員產品的功用。獨具東北地方特色的冰雪冬帽、冰陀螺等文創,成為引人注目的明星產品。展會開幕當天正值周末,不少小朋友在家長的帶領下,感受濃烈氛圍,浸潤文化薰陶。還有不少身著校服的學生集體前來參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活潑可愛的小姑娘拿著博物館參觀護照,向博物館工作人員索要蓋章。在得知沒有帶章後,說了聲謝謝,緊接著又跑去另一個博物館展區……
在吉林省博物院展區內,兩位來自外地的小夥子在和李剛院長攀談。原來他們都是文博愛好者,對博物館情有獨鍾,凡是國內重要的文博盛會都會參加。從媒體上得知吉林正在舉辦文博會,他們特意從千裡之外趕來。他們各拿出一本博物館文創特色的筆記本,請院長籤名——本子上已經有很多家博物館館長的籤名了。其中一位來自江蘇的小夥子現場展示了他隨身攜帶的博物館門票冊,其中就有多年前吉林省博物院的紙質門票。從這本厚厚的門票冊可以看出,這些年他對博物館熱愛得執著。
國潮尋蹤 非遺傳承引共鳴
展會現場,多家文博授權開發企業、文博動漫設計公司、文物和藝術品運營機構進駐,將大數據、人工智慧、文物數位化保護、數位化展覽展示等技術用於文創開發,為文博單位打造了一個便捷的溝通和交流平臺。在文博機構展區,一款3D「門神」頗有新意。無論從哪個角度,觀眾都可以看到立體圖景。將3D技術運用到傳統春節吉祥題材中,凸顯「科技+傳統」的大有作為。
來自全國各地的文物商店精心準備了門類齊全、形式多樣的瓷器、玉器、文玩雜項、書法繪畫等文物藝術品,為來現場的百姓提供慧眼識真服務。
吉林的優秀非遺項目、傳承人也進駐展區,帶來了蒙古族馬琴、滿族剪紙、葫蘆畫、關東泥人張、滿族刺繡等傳統手工藝項目展示,讓觀眾在體驗與互動中,感受非遺傳承人的匠心和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文化魅力。除了中青年人,不少老年人也來探展。一家滿族刺繡展位前,一位老年人一邊端詳嬰兒鞋,一邊自言自語:「這鞋就是小時候印象中的樣子,像回到了年輕的時候」。這些非遺項目,勾起了觀眾沉澱的文化記憶,迸發出文化共鳴。
精彩展演 網絡直播人氣足
展會上,金聲玉振,鐘磬齊鳴,一曲曲悠揚的古樂吸引大家駐足。此次文博會專門布置了一個舞臺,全天定時推出文藝節目展演和觀眾參與互動節目。編鐘表演是一大特色,從湖北省博物館請來的編鐘樂團,專門為文博會編排了一組反映中國先秦時期禮樂場景以及古今中外的多首樂曲。身著古裝的演員,身姿優美地敲擊著原大複製的曾侯乙編鐘,清脆悠揚。一首《我和我的祖國》的編鐘樂曲,古老樂器搭配現代紅歌,令人動容。東北當地紅色經典話劇《烽起磐石憶靖宇》,帶大家重溫了楊靖宇將軍感人的英雄事跡,博得了陣陣掌聲。傳統陶藝紫砂引人入勝的文化創意表演,邀請觀眾上臺親手體驗紫砂製作流程,讓人躍躍欲試。現場還可以掃碼二維碼參加趣味答題、手機小遊戲等活動,有機會獲得精美獎品。
文博盛會自然也少不了直播加持。此次文博會全程網上直播,通過特色內容進行體驗互動。可以看到,許多門戶網站、移動短視頻平臺等在現場都開設了直播間,進行文創產品展示,幫助博物館與網友互動,實現線上逛文博、直播看展品、直播賣產品。還有不少文博愛好者,手持文創產品自拍,發到朋友圈展示。
服務周詳 展覽教育活動多
「吉林的冰雪有溫度,咱們文博人有態度。」為了充分服務觀眾,各參展單位做了充足準備。展區內暖如春日,工作人員和志願者熱情服務。碰到有些愛詢問的觀眾,他們總是耐心介紹每一件文創產品,講解其中蘊含的文化元素。有的博物館主動向觀眾派送自家的特色文創,不少博物館還有價格優惠;有的觀眾對展示的文創產品很感興趣,主動詢問館方的網店地址和新媒體連結,表示要持續關注文創新品。
展會期間,吉林省博物院還推出了「萬裡雪飄——吉林省博物院藏冰雪題材書畫展」「玩兒趣兒——吉林省冬季娛樂民俗展」等多個冰雪主題展覽。觀眾在踏雪選購心儀文創產品後,還可以靜心在博物館欣賞古今冰雪書畫之美,民俗之美。冰雪節期間博物院還推出「品味老關東」「冰雪絲路」教育活動,邀請孩子們走進博物館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五天的吉林冬季文博資源博覽會徐徐落幕,那充滿國潮的文創產品,白山松水的傳統文韻,依然迴蕩在每一位參與者的記憶中。
編輯:盧 陽
審核:馮朝暉
覆審:崔 波
來源: 博物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