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另有無量相佛(amita-ketu),無量幢佛(amita-dhvaja),都可算做阿彌陀佛(無量佛)。但阿彌陀佛在漢傳佛教中僅指無量光佛和無量壽佛,這最早源於後漢譯本的《般舟三昧經》。 [2]
·
·
宣揚阿彌陀佛法門的經典中,影響最廣的是曹魏康僧鎧譯本《無量壽經》。 [3] 此經以無量壽佛為主要名稱, [4] 宋施護譯《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以無量光佛為主要名稱。 [5] 玄奘譯出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則兩名並舉。
·
·
其他翻譯還有:阿彌多佛、阿弭跢佛、阿弭嚲佛、甘露王如來、無量佛、無量壽佛、阿彌多廋、無量光佛、阿彌多婆、阿彌嚲皤、阿彌陀婆、無量清淨佛、月巴墨佛、無極尊。
·
·
阿彌陀佛,又和「阿彌唎都」相關,如《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往生咒」)所說的「阿彌唎都」。「阿彌唎都」為印度傳說中的不死藥(中國人稱仙丹),譯為甘露。佛法中用來比喻常住的涅槃,所以有「甘露味」、「甘露門」、「甘露道」、「甘露界」、「甘露雨」等名詞。「阿彌唎都」音與「阿彌陀」相近,而意義又表示永恆的涅槃,與無量壽佛壽命無量的意義相合,所以到密宗就或稱為「阿彌唎都」了。 [6]
·
·
除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外,也有其他世界的佛擁有「無量光」與「無量壽」的名號。因為諸佛功德平等,佛的常住、無量光明、無量壽命都是平等的,因此可以分享相同的名號。 [7-8]
·
名號解釋
編輯
阿彌陀佛是諸佛之一,他的名號「阿彌陀」,其意義依據梵文和佛典,有通義和別義兩種。 [9]
通義
【無量】阿彌陀,梵語amita,譯為無量。無量是阿彌陀的根本義。阿彌陀佛即無量佛。①無量是究竟、圓滿、不可限量。如果有限量就不能包含一切,無量才能含攝一切功德。不但佛的光明和壽命無量,佛的智慧、願力、神通等一切都無量。②無量指一切佛,即無量無數佛,觀阿彌陀佛即代表無量諸佛。《觀無量壽佛經》說觀想成就時,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一切佛,觀阿彌陀佛即觀十方一切佛; [10] 《般舟三昧經》說念佛三昧成就時,能見諸佛前立,專觀阿彌陀佛而見現在一切諸佛。 [11]
③佛佛道同,一切佛的功德皆究竟圓滿,平等不二。而阿彌陀佛卻以無量得名,此名表顯一切佛的究竟果德,一切經讚嘆阿彌陀佛,等於讚嘆一切佛,觀阿彌陀佛(無量佛)即是觀一切佛,這合乎大乘佛法「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甚深義理。 [12] 但並不認為阿彌陀佛是一切佛的根本佛。因為佛佛具足三身,佛與佛是沒有本末和平等不二的。 [13]
別義
【無量光】梵語amita後面,附加ābha─amitābha,義為無量光,這是阿彌陀佛的一名。①無量光的遍滿:光明象徵快樂幸福和自由,佛的智慧圓滿無所不知,猶如佛的光明橫遍十方。佛說法前放光無量,即是慧光的遍照。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即含攝福德莊嚴的一切自在安樂。②無量光的歸藏:阿彌陀佛的無量光明好比落日,日落不是光明沒有了,而是一切光明歸藏,明日的太陽東升即依此為本而顯現。佛法以寂滅為本性,於空寂無生中起無邊化用。落日也是這樣,是光明藏,是一切光明究極所依。《觀無量壽佛經》所提出的十六種觀法,第一觀是落日觀, [14] 從此逐次觀水觀地觀園林房屋,觀阿彌陀佛觀音勢至等。阿彌陀佛依正莊嚴即依此顯現。《大阿彌陀經》說:禮敬阿彌陀佛,應當「向落日處」。 [15]
【無量壽】梵語amita後面,附加āyus─amitāyus,義為無量壽,這也是阿彌陀佛一名。大乘經說:佛常住涅槃,涅槃並非灰身泯智,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無邊。佛的常住和無量壽是諸佛共通的。阿彌陀佛在竺法護翻譯以下,都作「無量壽佛」。印順法師認為,慧光普照,對於世間眾生來說,不如壽命無量。因為生命的永恆是世間眾生所共同仰望的。 [16]
阿彌陀,意義為無量光,無量壽。佛的光明橫遍十方;佛的壽命豎窮三際。此表一切諸佛的共德。鳩摩羅什譯本《阿彌陀經》說,因為他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故名為阿彌陀。 [17]
相關經典
編輯
大乘經廣說十方諸佛淨土,但著重於西方阿彌陀佛極樂淨土。所謂「諸經所贊,盡在彌陀」。
阿彌陀淨土,被認為是大乘淨土思想的歸結。由此漢傳佛教也特別宏揚西方淨土。
阿彌陀佛經典
專明阿彌陀佛及其淨土的經典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二卷,後漢支婁迦讖譯(傳為吳支謙譯)
24願本
《大阿彌陀經》共有五種譯本。
專敘彌陀本願,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三輩往生。
唐代譯本被藕益大師認為是五個譯本中最佳的,
印光大師認為,唐代譯本的可惜之處
在於缺少「五惡五痛五燒」的重要內容,
所以勘定曹魏版為標準版。
曹魏版因為則得到印光大師的支持,流傳較廣。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四卷,支謙譯(傳為支婁迦讖譯)
《無量壽經》二卷,晉竺法護譯(傳為曹魏康僧鎧譯)
48願本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二卷,唐菩提流志譯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三卷,趙宋法賢譯
36願本
《佛說阿彌陀經》一卷,姚秦鳩摩羅什譯
《小阿彌陀經》共兩種譯本,不說阿彌陀佛本願,
也沒說三輩九品,仍敘述淨土莊嚴,而勸念佛往生。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一卷,唐玄奘譯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一卷,宋畺良耶舍譯
立十六觀,九品往生,屬於觀相念佛。
其他的阿彌陀佛相關經典
《般舟三昧經》、《大阿彌陀經》卷下、《華嚴經入法界品》、《文殊般若經》等專明念佛三昧。
其中,《般舟三昧經》是最早傳入中國的與淨土有關的經典,由支婁迦讖於東漢時漢靈帝光和二年翻譯。
另外,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有普賢菩薩十大願導歸極樂的思想。此外佛陀跋陀羅譯《文殊師利發願經》、晉譯《文殊師利悔過經》、《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和《普賢行願品》一樣,弘揚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思想 。
密教的相關經典和傳承
日本東密興教大師,根據金剛界經典,認為阿彌陀佛即毗盧遮那佛的化身(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 [18] 明朝淨土宗的蓮池大師也有相同的看法。 [19] 阿彌陀佛在密教中有《無量壽如來念誦儀軌》、《觀自在王如來修行法》、《無量壽如來十甘露真言》等法門。而單純的密經裡,阿彌陀佛也時常佔有重要的位置,作為蓮花部的部祖,大日如來妙觀察智的顯現。因此,對阿彌陀佛的崇拜和密教手印與儀軌結合在一起。
造像設定
編輯
阿彌陀佛立像
在顯宗或漢傳佛教中,阿彌陀佛的造像為右手下垂,掌心向前作與願印,左手持蓮華。手作與願印,表示眾生的往生之願和阿彌陀佛的接引之願相互攝引,阿彌陀佛能與願眾生;手持蓮華,因為極樂世界的眾生不是胎生,而是蓮華化生。由於自己的願力和佛菩薩的悲願,不須父母為緣而化生蓮華中。蓮華為出於淤泥而清淨,離一切煩惱得身心清淨成為聖者。修念佛生淨土即化生蓮華。阿彌陀佛以蓮華接引眾生來住此國佛剎。
在密教中,阿彌陀佛象徵大日如來的妙觀察智,名甘露王。於金剛界曼荼羅中稱受用智慧身如來,居於西方月輪之中央,身黃金色,結入定印,三昧耶形為蓮花;於胎藏界曼荼羅中稱無量壽如來,居中臺八葉院之西方,身白黃色或真金色,跏趺坐於寶蓮上,結入定印,密號清淨金剛,三昧耶形為初開的蓮花。
後期的密教,有關於阿彌陀佛手印印相的流傳,因為並非見於經藏,所以說法不一。
密教所傳的阿彌陀佛手印印相
彌陀定印
雙手交叉,兩拇指伸豎指端相觸;二食指中節直豎,以兩食指端拇指;小指、無名指、中指六指交叉襯著拇指暨食,表六道眾生顯得四智菩提之義。打開此印,則是化他門說法之印,支掌風和空的端頂,為開敷之勢,風能開花,空中的風具有自在自得的意義,又禪進的二度喻禪定的養育之義,為了要勇猛增長佛性的心蓮,而使禪進相合即做此印。金剛界阿彌陀佛於成身會及供養會皆結此印。
彌陀接引印
九品印的印相有多種說法,較常見者,是以上品印相為兩手相疊,置於大腿上的彌陀定印(伸三指,右手置於左手下)。中品印相為兩手當胸,兩掌向外並列的說法印。下品則為手掌向外,右手向上,左手向下的施無畏印與施願印。
上生印相為拇指、食指的指尖屈合。中生印相為拇指、中指的指尖屈合。下生為拇指與無名指的指尖屈合。如此各品各生的印相都準此而組合之,即成為九品印。
其中,上品上生印稱為妙觀察智印,又作定印、彌陀定印,是一般阿彌陀佛坐像最常見的手印。而一般立像為來迎印,是以下品上生的印相最普遍。中品印相又稱為說法印。此一說漢自唐末以來即已流傳,後傳至日本,於真言宗及淨土教均盛行此說。
彌陀根本印
此為阿彌陀佛於金剛界三昧耶會所結之手印。雙手外縛、兩中指豎起相拄,拇指相交叉,宛如蓮葉一般。外縛是生死結縛之義,而蓮表眾生本具的佛性;把雙腕舉起,側觀五股,雙臂豎起即是獨股,外縛的八個指即是八葉蓮花,中指的蓮葉表本尊,臂下的五股是五凡五聖的十界平等,表凡聖不二之理。
本緣背景
編輯
《法華經》載:阿彌陀佛、阿閦佛與釋迦佛,過去世皆是大通智勝佛的十六子之一,因修法華經而成就。 [20]
《悲華經》載:阿彌陀佛過去世中,出生在刪提嵐國土,名為無諍念王,因其大臣寶海的勸告,隨寶藏如來修行,又名無量淨。他生有千子,其長子不眴後來成為觀世音菩薩,次子尼摩則成為大勢至菩薩,其後諸子為文殊師利、普賢、阿閦佛等。其大臣寶海即為釋迦牟尼佛的前世。 [21]
《觀佛三昧海經》載:在過去世,空王佛門下有四比丘,阿彌陀佛為第三比丘,因修行念佛法門而成就。 [22]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載:阿彌陀佛生於清泰國土,轉輪聖王月上之子,母為殊勝妙顏,子為月明。 [23]
《濟諸方等學經》載:在離垢成就功稱如來至真等正覺在世時,阿彌陀佛前世為淨命比丘,釋迦牟尼佛前世為淨法比丘。淨法比丘一心宣揚空法,毀謗淨命比丘而墮地獄。故釋迦牟尼在五濁惡世成道,阿彌陀佛在淨土成道。 [24-26]
《一向出生菩薩經》載: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持火之子,在寶功德威宿劫王如來門下,修入無邊門陀羅尼而成就。 [27]
《覺智方廣經》載:過去高顯如來門下有位比丘名等,他修行大乘,但是因為輕慢甚深法,將投胎至長壽天。高顯如來以神通發現,這名比丘因在長壽天中無法修行,命終後將墜阿鼻地獄,之後投生人世也將會聾啞,無法修行。高顯如來以化身於多生中教導這位比丘,使他成佛。高顯如來即是現在現一切義如來,這位比丘則是無量光如來(阿彌陀佛)。 [28]
《無量壽經》載:阿彌陀佛過去是世自在王佛弟子法藏比丘,立大願成就極樂世界。 [29-30]
功德成就
編輯
樹立宏大誓願
大乘經說莊嚴淨土,是菩薩在因地修行時,修無量的功德去莊嚴國土,到成佛時而圓滿成就。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即是阿彌陀佛所發願成就的。《無量壽佛經》說:阿彌陀佛過去為法藏比丘時,世自在王佛為他說二百一十億的淨土相。法藏聽了這各式各樣的不同淨土,立下大願,要實現一最清淨最圓滿的淨土。 [30] 關於阿彌陀佛所立大願,大乘佛經有若干版本。曹魏本《無量壽經》,因為得到印光大師的支持,現今流通最廣。
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
願名 依慧遠大師《無量壽經義疏》
願文 依曹魏本《無量壽經》
01.國無惡道願
02.不更惡道願
03.身真金色願
04.形色相同願
05.宿命智通願
06.天眼普見願
07.天耳普聞願
08.他心悉知願
09.神足無礙願
10.不貪計身願
11.住定證滅願
12.光明無量願
13.壽命無量願
14.聲聞無數願
15.隨願修短願
16.不聞惡名願
17.諸佛稱嘆願
18.十念必生願
19.臨終接引願
20.欲生果遂願
21.三十二相願
22.一生補處願
23.供養諸佛願
24.供具隨意願
25.演說妙智願
26.那羅延身願
27.一切嚴淨願
28.道樹高顯願
29.誦經得慧願
30.慧辯無限願
31.照見十方願
32.寶香妙嚴願
33.蒙光柔軟願
34.聞名得忍願
35.脫離女身願
36.常修梵行願
37.天人致敬願
38.衣服隨念願
39.樂如漏盡願
40.樹中現剎願
41.諸根無缺願
42.清淨解脫願
43.聞名得福願
44.修行具德願
45.普等三昧願
46.隨願聞法願
47.聞名不退願
48.得三法忍願
四十八願(清晰大圖)
創造西方淨土
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情況,主要有三點: [31]
1.自然界的豐美:據《阿彌陀經》及《觀無量壽佛經》說明,極樂淨土自然界非常莊嚴。土地平坦,沒有崎嶇山陵;沒有晝夜,長在光明中;寶樹成行,金沙布地。物質生活的享受極為豐富,生活所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以自由取給。
2.人事界的勝樂:娑婆世界,人與人之間充滿鬥爭嫉妒瞋恨,造成無邊苦痛。極樂世界適得其反,人與人之間平等和樂。 走獸根本沒有,飛禽都是變化所生。凡是生到極樂世界的都是功德殊勝的諸上善人,一生補處的菩薩就不少。菩薩與聲聞聖者,無量無數;再次的也是一心一意修學清淨佛道的善人。在良師益友策勵下都能不斷向上。不但和樂且非常殊勝。
3.身心的清淨:①生極樂世界的都是蓮花化生。由於自己的願力和佛菩薩的悲願,不須父母為緣而化生蓮華中。佛經所說的佛菩薩都處蓮華座。蓮花為出於淤泥而清淨,離一切煩惱得身心清淨成為聖者,故以蓮花的出塵不染為喻。修念佛而生淨土也是化生蓮花中。②極樂淨土中,身無老病死苦。一般的胎生卵生溼生都有老病之苦,化生則沒有這些痛苦 。其他的化生也有死苦。而極樂世界的眾生在未得無生法忍前不會死亡 ,得無生忍也不會再感死苦。③淨土不但沒有身體的老病死苦,連心中的煩惱──貪瞋痴苦也沒有。初生淨土的眾生,煩惱習氣未曾斷除,但由於環境的特勝,雖有煩惱而緣缺不生。淨土的物質所需可以自由取給故不會生貪心;諸上善人共聚一處和樂融洽,故不會起瞋心;正信正行,所以不會起邪見等痴心。起煩惱的因緣不具足,所以不會有煩惱而得到身心的清淨。
成就莊嚴功德
阿彌陀佛以宏大願力,實現了西方極樂世界,成就淨土佛菩薩的依正莊嚴功德。依正莊嚴功德中,淨土莊嚴功德是依報的莊嚴功德,阿彌陀佛和彼諸菩薩莊嚴功德是正報的莊嚴功德。阿彌陀佛所成就的淨土依正莊嚴,依世親菩薩所造《往生論》及其偈頌,恭輯於下:
依正莊嚴(略表)
依正莊嚴
依報莊嚴
極樂世界莊嚴功德
正報莊嚴
阿彌陀佛莊嚴功德
彼諸菩薩莊嚴功德
依正莊嚴(詳表)
極樂世界莊嚴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