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麥克斯:狂暴之路》是華納兄弟電影公司於2015年出品的一部動作電影,該片由喬治·米勒執導,湯姆·哈迪、查理茲·塞隆和尼古拉斯·霍爾特等聯袂主演。
影片講述前公路巡警麥克斯(湯姆·哈迪飾)成為了費羅莎指揮官(查理茲·塞隆飾)戰車的司機,並且帶著五個女人橫穿沙漠逃難的故事 。
2016年2月,該片在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同時獲得最佳剪輯等6個獎項 。
第88屆奧斯卡金像獎 (2016)
最佳影片(提名) 道格·米切爾 / 喬治·米勒
最佳導演(提名) 喬治·米勒
最佳攝影(提名) 約翰·希爾
最佳剪輯 瑪格麗特·西克索
最佳視覺效果(提名) 湯姆·伍德 / 安德魯·傑克遜 / 丹·奧利弗 / 安迪·威廉斯
最佳音效剪輯 大衛·懷特 / 馬克·馬基尼
最佳混音 本·奧斯莫 / 克裡斯·詹金斯 / 格雷格·魯德洛夫
最佳美術指導 科林·吉布森 / 麗莎·湯普森
最佳服裝設計 珍妮·碧萬
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 萊斯利·范德沃爾特 / 艾爾卡·沃德加 / 達米安·馬丁
未來世界,水資源短缺引發了連綿的戰爭。人們相互廝殺,爭奪有限的資源,地球變成了血腥十足的殺戮死戰場。面容恐怖的不死喬在戈壁山谷建立了難以撼動的強大武裝王國,他手下駕駛裝備尖端武器的戰車四下搶掠,殺伐無度,甚至將自己的孩子打造成戰爭機器。
在最近一次行動中,不死喬的得力戰將弗瑞奧薩(查理茲·塞隆 Charlize Theron 飾)帶著生育者們叛逃,這令不死喬惱羞成怒,發誓要追回生育者。經歷了激烈的追逐戰和摧毀力極強的沙塵暴,弗瑞奧薩和作為血主的麥克斯(湯姆·哈迪 Tom Hardy 飾)被迫上路,而身後不僅有不死喬的追兵,還有汽油鎮、子彈農場的重兵追逐。
驚豔。這是關於這部電影的初印象以及回味後所能得到的最貼切個人感覺的詞彙。
如果閣下是動作片,科幻片,西部片,公路片任一類型片的愛好者,這部電影至少能夠能顧滿足期待;如果對於有額外的偏好,那麼千萬不要錯過!
主角麥克斯是在這個重新回到弱肉強食時代的世界中少數的自由人,因為未能在這片野蠻的土地上保護至親之人而備受精神折磨,還被名為War Boys的幫派捕獲,作為「血袋」而成為一名為War Boy們供血的奴隸。
幫派的副手芙莉歐莎叛變,試圖帶領幫派首領不死老喬的妻子們回到自己出生的綠洲,在逃亡與追擊過程中麥克斯逃脫並與其結成聯盟,麥克斯的供血受者納克斯也受到感化倒戈。當一行人歷盡艱辛抵達芙莉歐莎家園之時才發現家園已經消逝,而麥克斯則最終說服大家絕地反擊。
電影故事很傳統,故事的講法也並無雲譎波詭之處,一個末路英雄帶領同伴們轉守為攻,推翻稱霸一方的暴力團夥。但稜角分明的人物,氣象與細節並存的設定與描摹,卻把這個普通的故事填充得氣質迥異,令人耳目一新。
麥克斯一角由當紅新人湯姆哈迪出演,哈迪剛毅的面相和輪廓與沉默寡言的演出絕佳貼合了麥克斯苦大仇深的硬漢形象。
如主角獨白所言,麥克斯生活在現世與昔日的煎熬中,這個曾經行俠仗義的義警被磨去鋒芒,在叢林法則復闢的世界中唯有生存才是信條。至於英雄救美人權正義之類在生存這個大問題面前統統與己無關,要不是女主芙莉歐莎在車上設置了鎖定裝置,逃出生天的麥克斯早就絕塵而去。
塞隆出演的女主芙莉歐莎構成了另一個焦點。
小時候就從家鄉被擄掠的芙莉歐莎在男人堆的幫派中摸爬滾打來到了權利的頂端,懷著殺母之忿與思想之情,芙莉歐莎試圖藉助遠徵的機會回到自己的家鄉,一起帶走被幫派boss作為生育工具的女孩兒們。
憑著周詳的計劃和麥克斯的鼎力協助,芙莉歐莎在追兵堵截中殺出一條血路。而智勇雙全的女戰士卻未曾料想自己多年未見的家園——屬於眾多母親們的綠洲已被汙染物化為死亡泥淖。
多年來第一次,希望破滅的芙莉歐莎放聲痛哭。本想將最後的籌碼寄托在遙遠的鹽漠弊端,但麥克斯的提議再度點燃了已經湮滅的希望。芙莉歐莎最終被麥克斯輸血所救,成為幫派新任領袖。
影片結尾同樣乾淨利落的讓二人的關係終結於目光相送,但想必芙莉歐莎也心知肚明,麥克斯不僅是延續了她的生命。
片中其他的女性毋庸置疑地支撐起了大半個天空。母親部落的倖存者們老當益壯,個個是驍勇善戰的遊擊隊員,用生命完成部落精神的延續,為後輩贏得未來。而作為幫派首領妻子的青春少女們,那些隨風沙般自由流動的白紗與沙漠驕陽般耀眼的長腿玉臂,在登場之初便令影片畫風陡然一變的風景線,也絕非單純的花瓶角色。
作為絕對統治權的化身,包括不死老喬在內的幾個奇形怪狀的首領其實都是臉譜化的蠻族暴君而已,參與追捕一方面是為了懲討叛逆,更多的是為了奪回作為生育機器的健康女子。
雖然對於輻射後時代種族健康延續的確是部落大事,但放在當下看這也頗有幾分作為女權主義反面靶子的諷喻之意。
作為具備科幻元素的動作片,電影更引人入勝的亮點在於令人稱奇的細節設定和完美展示。
核大戰後啟示錄時代的架空世界一直為科幻迷們津津樂道:混亂後重組的社會秩序,充滿輻射的荒夷之地,肉體和精神扭曲的人類殘餘,滿目瘡痍的文明殘跡。
本作繼承了系列作品的設定,但藉助更為先進的特效技術,把一個更加殘破而癲狂的世界勾勒得更加具有衝擊力。
面容可怖的流民,皮膚慘白的新生代War Boys,專門生產奶水的乳母,還有滿身膿瘡或贅肉的部落大佬們,有如怪胎秀般擁有一種重口味獵奇向的詭秘氣息,從視覺上便直接定義了瘋狂的土壤。
機器用鏽蝕但粗笨的金屬材料拼接在一起,馬力驚人的大型引擎,戰鬥車輛上布滿尖刺的外殼、電鋸、吊鉤或火焰噴射器,霸氣十足的boss座駕大腳車,當然還有最奇葩的設計,一輛由狂野電吉他手擊鼓隊和音箱陣列組成的重金屬朋克軍樂團。
這些猙獰的載具配合上匪夷所思的作戰方式,擺脫了追車槍戰的桎梏,為戰鬥帶來別樣的觀感。
它體現的是最純粹的老派追車,沒有電子科技導航,沒有空中火力支援,拼的是人數、裝甲、彈藥和馬力,以及主角能跳多高,能跑多快,能射多準,能揮出多狠的拳頭。
現在的追車電影不凌空飛上幾十秒,不來幾個華麗的鋼鐵體操,都不好意思見人,而《狂暴之路》的大小車輛卻幾乎沒有離開過地面,甚至會陷入泥漿,進退維谷,仍然巧妙化成緊張情緒的催化。
在連場的飛車狂飆中,我們了解到角色們的背景、技能、性格,體驗了他們的心理世界和情緒變化,伴隨著互相間敵友、親疏關係的進展,主角不斷做出至關重要的決定,搏鬥過程本身的優勢轉換,奇謀百出,勇氣迸發,對各種道具的非凡借用,包含著豐富的敘事元素,更能以小見大地呈現末世後的世界觀,這一切都通過動作來完成。
以末世為主題和背景的電影相信已經數不過來了,而這部影片依舊能在最直觀的感官刺激上超越標準線,成為新巔峰。
烈日與狂風,沙漠與沼澤。電影畫面運用了高飽和度的鮮亮色彩,荒廢的圖景和濃鬱的色彩交織,彰顯的是其中人們渴求生存的強烈欲望。
黑白分明的戰爭男孩兒,塗白的身體其實是脆弱的表現,塗黑的雙眼暗示著空洞的重生價值觀。他們被「不死老喬」教育為戰爭機器,他們只會開車,修車和拼命打仗。他們活著只為戰死,從而能進入英靈殿重生。他們連樹都沒有見過,更不知道有樹這個字。
戰爭中從未停歇的鮮紅色重金屬樂手,簡直是精神的毒品,金色的驕陽下,炙熱的環境裡,人們焦躁和狂熱的情緒已經爆表,只求瘋狂殺人的快感和自殺式的自我解脫,再無其他追求。
影片開篇用這樣極端的背景與設定,作為一道末世命題,逼每個人去思考。思考如何存生下去,無論是掌權者,被奴隸者,還是逃亡者。
權利與象徵,暴力與武器。
電影給出了末世命題下的一個可能性,人類藉助最後的水源,製造出天險的城池,養育無數戰爭男孩,守衛城池的同時,侵略其他地盤,而聚攏人心靠的是一個獨裁的霸權和一個虛幻的重生信仰。無數無知的戰爭男孩被洗腦,製造出極端的戰車與武器。
這樣的暴力設計理念,讓無數的戰車閃瞎人眼,並且遠不止於此,戰爭男孩們還用身體充當投石器,燃燒自己,燃盡敵人。
末世中的求生,靠的是意念的力量,可以是對死亡的懼怕,也可以對生存的希望。
影片中戰爭男孩納克斯,最初懷著對「不死老喬」神明般的崇拜和對重生的希望,奮力追殺Furiosa車隊,而最終在失敗中認識了自己的渺小和信仰的虛幻。他的肉體被病痛折磨,心靈沒有歸屬的家園,只有瘋狂的戰鬥,希望自己燃盡生命的一瞬間,可以被人見證,正如他的遺言「Witness me」。
不過還好,他沒有在不死老喬的宗教信仰裡死去,而是真實偉大的幫助了Furiosa眾人斷後而犧牲,死得其所,那一刻沒有恐懼和不甘,他眼神裡看到是希望,是紅髮Capable離去的希望,也是他親手創造的希望。
暴力的壓制和統治是一種生存方式,而在這之下,絕地的逃亡和反抗也是一種生存方式,這裡沒有對錯,沒有善惡,資源決定一切,人與人之間的判斷只有強弱,而強弱取決於你手中的資源:武器,戰車,石油和飲用水。
影片最後,Furiosa一行人帶著不死老喬的屍體,順利進入城池,回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家園」。而麥克斯則默默的走進人群,消失了。
他在轉身前,與Furiosa相互對視,彼此進行了簡單短暫的告別。而影片也在這裡跟觀眾告別,一路帶領觀眾在憤怒的公路上狂奔,在絕地的希望中求生,最終因人物的自我救贖而感到安慰。
相信這部《瘋狂的麥克斯4: 狂暴之路》,一定會在每個觀眾的觀影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