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劉榮光,古玩收藏世家,中國文物學會會員。現為中華民間藝術品收藏鑑定協會秘書長,副會長。中華民間藏品鑑定研究會山東委員會執行會長。山東百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藝術品鑑定委員會會長。山東省劉氏古鐘錶博物館館長。齊魯晚報大眾公益鑑寶團團長。珍寶網鑑寶專家組組長。著有《中華民間古鐘錶收藏》一書,由全國各地新華書店發行。其書在中國民間文物最高榮譽獎系列評選活動中,榮獲首屆全國古玩文化群英會古玩文化研究成果獎金獎。
《大眾日報》和《齊魯晚報》分別於2003年6月,2004年1月對其進行了專訪。2005年8月在山東電視臺數字頻道《收藏天下》中講解鑑定古鐘錶。2006年9月2號,在山東衛視國際頻道《美麗山東一鐘錶與城市的記憶》中,展示古鐘錶藏品,普及鐘錶知識。在各種報紙雜誌上,發表收藏文章數十篇,在《東方收藏》2016首期,接受了總編尼松義的專訪,其藏品與故宮鐘錶一起進行了集中展示。受到了行內人士的一致好評。其主要是對古鐘錶及大汶口文化時期及龍山文化時期的古陶器有一定的研究。
懷表小巧精緻,惹人喜愛,懷表收藏歷史悠久。懷表如何收藏和鑑賞,本刊記者為此專訪了知名古鐘錶收藏家劉榮光先生,以下是採訪實錄。
19世紀鍍金琺瑯懷表
直徑3.5cm 厚1cm
瑞士製造
故宮博物院藏
記者:劉先生,因為是家族收藏,所以您收藏了不少懷表,有的甚至是罕見的珍品。能否請您介紹一下懷表的概況?
劉榮光:懷表,也叫袋錶,早期的懷表是機軸擒縱裝置,夾板、齒輪較厚,芝麻鏈傳動,外殼笨重,猶如勺子頭。到了18世紀早期(1715年英國的格雷漢姆完善了工字輪擒縱機構並以他的名字命名之後),有了工字輪、丁字輪擒縱機構,懷表逐漸變薄,但都是在錶盤或表的背面上弦。直到1842年阿德利菲利普製成第一個上弦柄(把頭上弦)的表。1759年,英國的託馬斯·姆治發明了馬式擒縱機構以後,使鐘錶的走時精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其穩定性好,被各鐘錶廠家普遍使用,使鐘錶慢慢普及了起來。自1820年起,瑞士的愛德華·播威率先進入中國的鐘表市場,深得當時貴族的喜愛,播威公司的成功,讓怡拿、餘威、利威、耶點、度別、庫兄等鐘錶廠家看到了中國市場巨大的潛力,紛紛進入中國市場。
SEIKOSHA制 「御賜」純銀懷表
在古鐘錶的收藏中,還有一種懷表格外讓人喜愛,那就是明擺懷表。它的特點是在錶盤上開個小孔,露出表的擺輪來。有的在錶盤的下方開一個圓孔,露出擺錘來,有的是把錶盤的下方減去五分之一,露出擺架及擺輪,這種表大多數是彩盤,在琺瑯盤上飾以點金,並繪以各種圖案:有金色花卉、紅色花卉、白色花卉,白阿拉伯數字罩以寶石藍琺瑯、飛天人物造型等。然而最讓人喜愛的是琺瑯打簧表,它不但能打點報刻,還能讓人欣賞到精美絕倫的琺瑯畫面。
記者:懷表有哪些種類呢?
劉榮光:懷表的種類繁多,主要有八種懷表:琺瑯懷表、銀馬懷表、芝麻鏈懷表、五針懷表、明擺懷表、打簧懷表、特色懷表,以及常見的普通類型的各種懷表。
琺瑯珍珠懷表
記者:請您說說懷表的機械構造是怎樣的?
劉榮光:公元1500年—1510年,德國人亨萊思發明了發條,此後才有了可以自由攜帶的懷表。早期的懷表殼套厚重,走時精度差,只有一個錶針,產量極低,只有極少數的人能掌握這一高端的技藝,所以至今流傳極少,是懷表的初始階段。到了1660年英國人胡克發明了油絲,懷表才慢慢變薄,逐漸開始增加了各種功能,有兩個錶針的、三個錶針的、五個錶針的、六個錶針的,還有多達八個錶針的雙面表,這些表的結構極為複雜,幾百個表的零部件被安裝在一個直徑不足6釐米的機芯裡,並且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各司其職,其精密程度可想而知。此外,還有三報打簧表。三報打簧表除了做工複雜外,表中間齒輪的分齒用肉眼幾乎看不出齒來。打簧表中的甩輪的製作必須由工匠手工完成,所以要求難度極高。除了計時功能、打點功能外,有的打簧表在錶盤四周圍繞著四位手臂可活動的琺瑯人,分別為敲鐘人、奏樂人和雕刻工匠,上面的小天使也可以左右移動。打開三報打簧表的後蓋,可以看到機械結構十分複雜,推動表側的推把,敲鐘人敲鐘報時,其他的人同時活動,這就是19世紀流行的打簧活動人物表。像這樣的表,就是現今,在世界上也沒有幾個廠家能生產出來。
清琺瑯珍珠懷表
懷表中較為常見的還有日曆表。早期的日曆、月曆,都是以指針指示的。還有的是用一個小錶盤旋轉來表示日曆,紅的部分代表白天,用黑的部分代表夜晚。只有到了近代,勞力士表廠在1945年才有了錶盤上開窗的日曆和月曆表。
記者:懷表外殼的裝飾手法都有哪些?
劉榮光:懷表外殼的裝飾手法最為豐富,自1700年左右琺瑯首次用於鐘錶裝飾,此後琺瑯成為高檔鐘錶的主要裝飾,現存故宮博物院的懷表中,基本都有各種琺瑯圖案。另外還有在懷表的外圈鑲珍珠的、鑲鑽石的,在懷表的兩面鑲紅寶的、鑲藍寶的、鑲瑪瑙的、鑄花的、雕花的、烏銀的,除了各種金屬外殼外,還有用鮑魚殼做成的懷表外殼。因難度大,取料困難,因而比較稀少。懷表的外形有多種多樣,外形有方的、圓的、異形的,異形的如銅鍍金嵌銖蕃蓮花式懷表、銅鍍金琺瑯鎖式懷表、金嵌鑽石別針蟬形懷表、銅鍍金琺瑯扇形懷表等。
銅鍍金黑皮套琺瑯懷表
英國,18世紀,直徑4.8cm,厚3.5cm
故宮博物院藏
記者:一塊懷表好不好看,它的錶盤和錶針非常重要,對嗎?
劉榮光:懷表的錶盤極具裝飾效果,對表的觀賞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早期高檔懷表的錶盤主要有白琺瑯盤、藍琺瑯盤、綠琺瑯盤、彩琺瑯盤等。錶盤上有羅馬數字、阿拉伯數字,以及具有中國特色的子醜寅卯等。錶針主要有瓜子形針、寶璣式針、歐米茄針、戟形針、稜形針、梅花針、十字針、指揮棒針、柳葉眉針,以及各種各樣的花針。
銅鍍金殼畫琺瑯懷表
英國,18世紀,直徑5cm,厚2cm
故宮博物院藏
記者:您給讀者再介紹一下懷表的發展及鑑定吧?
劉榮光:懷表在鐘錶的大家族中歷史悠久,在17世紀的英國,就產生了像丹尼爾·誇爾、查爾斯·卡布雷這樣的制表大師。早期的懷表是專供貴族使用的奢侈品,做工精美、外表豪華、成本高、工時大,代表當時鐘表製作的最高水平。它價格高昂,像以上兩位制表大師的作品,一塊表就能換一座莊園或一座豪宅,決非一般人能消費得起。隨著社會的發展,到了18世紀,掌握鐘錶技術的人越來越多,鐘錶的產量越來越大,鐘錶漸漸在歐洲發展起來。早期懷表一般都有一個表套,所以表的把頭都比較長。鑑定時一看到長把頭的懷表,它就是19世紀以前的。那時懷表的上弦都是用表鑰匙,在表的盤面或者表的背面都有一個上弦用的小的鑰匙孔。到了1842年,菲利浦做出第一個帶有上弦柄懷表,這才逐漸有了把頭上弦的表。自1715年英國的格雷漢姆完善了工字輪擒縱機構並以他的名字命名以來,工字輪擒縱機構在懷表中的使用成了主流。除了少量的丁字輪擒縱機構的懷表以外,還有1759年英國的託馬斯·姆治發明的馬式擒縱機構,這是繼工字輪擒縱機構之後最常見的擒縱機構之一。
銅鍍金嵌珠琺瑯蕃蓮花式懷表
瑞士,19世紀,直徑6.4cm,厚1.8cm
故宮博物院藏
記者:值得重視的懷表廠家和品牌都有哪些呢?
劉榮光:早期的懷表都是有懷表的製造者籤名的。最著名的制表大師有英國的丹尼爾·誇爾、查爾斯·卡布雷、巴伯特·班傑明、沃德等。懷表歷史悠久,貫穿整個鐘錶發展史,所以懷表是最值得收藏的種類之一。因為懷表的種類最為豐富,所以一般的藏家最好以專題為主,其他為輔。如大八件懷表為主、鐵路懷表為主等。有實力的藏家,也可以以琺瑯表、打簧表為主。只有這樣,才能在所收藏的領域裡有所建樹。
洋金殼嵌珠緣雙面活動人物懷表
英國,19世紀,直徑6cm,厚2.9cm
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