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蹟,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兩大奇蹟」的創造歸因於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全國各族人民對黨的擁護和支持。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進,續寫「兩大奇蹟」的密鑰仍在於毫不動搖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不斷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永遠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在具體的實現方略上,必須按照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於「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戰略部署要求,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以經濟發展促進社會穩定,以社會穩定引領經濟發展,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續寫「兩大奇蹟」。
立足國內大循環 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不可能簡單摹寫70年來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蹟,而是在縱向歷史比較中繼承創新,在橫向國際比較中提速加碼,是在保持中高速的基礎上更多強調經濟高質量發展。社會穩定不僅內含社會公平、正義、和諧的因子,還體現在安全基礎上的美好生活得以滿足的程度。這就要求我們站在新的歷史方位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也就是說,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雙循環格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全球性的新冠肺炎疫情、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世界經濟低迷等外部環境的惡化,使黨中央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進程加速。新發展格局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是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資本循環理論和國民經濟大循環、擴大內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實踐基礎上的深刻總結與系統提升。
2020年伊始至今,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的重大戰略成果。在保證社會安全,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的同時,迅速實現經濟正增長。這得益於我國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立足於國內大循環,紮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產品和服務首先滿足國內市場,不僅控制住了疫情,2020年第二季度還實現了3.2%的經濟增長。據全球多個國家公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經濟數據看,同期的美國創下了31.7%的經濟跌幅,英國、印度的經濟萎縮幅度超過20%,德國、加拿大、義大利、法國的跌幅超過10%,澳大利亞、日本的經濟降幅也在7%以上。可以說,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中國風景獨好,並為全球抗疫和提振經濟貢獻了智慧與力量。然而,由於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差異,其他經濟體難以有效理解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也就難以始終把人民作為一切行動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因此,我們必須繼續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保證國內基本盤的穩定,不被西方國家帶入始終為資本服務、為少數精英服務的惡性循環怪圈。通過暢通國內大循環保持從容自信、堅韌不拔的戰略定力,牢牢掌握髮展主動權,在國際風雲變幻中遊刃有餘,促進國內經濟高質量發展,並為社會長期穩定注入堅實的物質基礎。
國內大循環帶動國際循環 國際循環促進國內大循環
構建國內大循環主體格局,意味著打通國內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環節的淤點堵點,生產出滿足不同人群需要的、差異化的、高質量的產品。這一過程是降低個別勞動時間從而也是降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提升商品競爭力的過程,不僅有助於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有助於以國內大循環引領國際循環,更好地滿足國際市場的需要,助力在國內與國際市場共同實現「商品的驚險的跳躍」,形成「G—W—G』」的良性循環。如此,有利於企業的可持續經營,有利於促進就業、釋放社會生產力,推促社會進步、穩定、和諧。國內大循環還將帶來「你若盛開,蝴蝶自來」的國際循環效應,吸引國際投資,促進國際消費。在國際循環中,我們不僅要通過國內大循環帶動與歐美國家的循環,也要積極謀求與亞洲、非洲、大洋洲國家的循環,特別是做好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循環,將「市場的決定性作用」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有機融合,實現雙循環下更高水平的開放。
在抗擊全球性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國積極倡導共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力促國際循環,積極發揮全球抗疫物資最大供應國作用,向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資,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暢通運轉,為推動世界經濟的恢復與發展作出了大國表率與大國擔當。要在世界不確定性加劇的環境中謀求發展,不僅要通過國內大循環帶動國際循環,還要在國際循環中促進國內大循環,尤其要善於總結國際循環各環節中的經驗、問題,及時糾偏,推進國內大循環的優化與完善。唯有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才能促進各經濟主體活力競相迸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促進經濟向更高水平發展,續寫奇蹟。
以創新引領雙循環 在雙循環中淬鍊創新能力
當前,我國在國際分工中仍然佔據微笑曲線價值鏈的底端,主要獲取加工組裝的低附加值,獲得研發、營銷、售後的高附加值較少。創新不足是制約我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建的「阿喀琉斯之踵」。應以創新引領雙循環,在雙循環中淬鍊創新能力。當然,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守正是創新的前提與基礎,創新是守正的延續與升華。首先要踏實做好已有的產品和服務,回訪消費者體驗,改進產品質量,做好產品細節,打響中國品牌。在此基礎上,有的放矢地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生產更高質量產品,力爭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一方面,從供給端改變消費者對中國產品的認知,讓更多的消費者意識到中國不僅是製造大國,也正在轉向製造強國,中國也有很多中高端產品可供選擇,從而拉動國內國際雙循環。另一方面,通過創新逐步提升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角色與地位,向微笑曲線價值鏈兩端延伸,形成中國在國際合作和競爭中的新優勢,增強中國在國際循環中的話語權。
當然,創新不能僅停留在口號上,還迫切需要政策的支持。應加大對創新型企業的幫扶力度,深入了解並幫助解決創新型企業發展中存在的關鍵性難題,通過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力度、優化企業所得稅稅率等實質性減稅降費舉措,營造創新環境,產出創新成果,促進雙循環。反過來,也要在支持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淬鍊與提升中國的創新能力。不僅給予外向型企業出口退稅等稅收優惠政策,也要給予內需型企業降低增值稅稅率、完善增值稅抵扣鏈條、優化消費稅制度等優惠政策,以調動市場主體參與雙循環、提升創新能力的積極性。同時,完善收入分配政策,運用多種財稅政策千方百計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提升他們的有效購買力,增強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適配性,讓新發展格局有效地、可持續地循環。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全新部署和中長期戰略。在理論上尚需深化研究,在實踐中必須貫徹執行,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提升理論,以一往無前的決心與力量辦好自己的事,克服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創造中華民族新的更大奇蹟,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
【本文系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20M671925)、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項目(FJ2019ZTB097)、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訓研修中心(福建師範大學)2020年度課題(SZZX20201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福建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