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這樣的煩惱,或者遇到過這樣的同事?對於工作任務,反應遲鈍,想法單一,總是想不出好點子;別人舉一反三四五六易如反掌,自己舉一反一還覺得難於上青天;常常抓破腦袋都想不出一個創意點子,感覺自己智商不夠用;一直想要創意頭腦,卻總是找不著方法或者竅門;反應總是慢半拍,不知不覺間變得自卑了起來……
在學校讀書的時候,覺得自己成績不錯,天真的以為步入職場應該也順風順水,沒曾想卻過得如履薄冰。同樣的項目,同事們拿到手立馬就有四五六七個點子,堪比信手捏來。而我則很尷尬,抓破腦袋,想到禿頭都拿不出一個點子,感覺自己壓根就沒有創意細胞存在於大腦中。
漸漸的,自己變得很焦慮,越焦慮越找不到創意,繼而導致自卑心理。同事們最初還是很願意幫助我,會分享一些創意,可時間長了卻漸漸被疏遠。畢竟,誰也不願意把時間浪費在原地踏步的人身上。可越是這樣,自己便越自卑,真害怕哪天被炒魷魚。
為了改變現狀,我去各大平臺搜索了方法,觀看了很多視頻,可效果還是微乎其微。直到有天寫作課的老師講起日本顧彼思商學院所著的《事業開發》一書中的「縫隙戰略」,出於好奇,我仔細看完了這本書,其中最令我感興趣的是促進創意產生的方法。
原來,創意頭腦的產生也是有方法可實踐的,當然,也不排除聰明絕頂的人才不靠方法便可以輕鬆超越普通大眾,可作為智力一般的大多數普通大眾,靠一定的方法突破自己還是一條不錯的捷徑。那麼,要想擁有創意頭腦,隨時擁有源源不斷的新穎創意,我們可以嘗試以下三種方法(包含10個小點)。
一、擴大加深基礎知識的廣度和深度
《事業開發》中的有個句子令人眼前一亮:廣博的知識儲備相當於創造靈感的抽屜。
這就好比一個看書很多的人,能夠想到的東西,與一個看書很少的人,透過事物能夠聯想到的是完全有數量和質量上的差異的。當然,她們的理解應用能力自然也不是一個水平。因此,為了產生更多的創意,我們除了讀書,還可以:
1.嘗試從不同的觀點看待問題
其實,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換位思考」,要做出一個富有創意的產品,不僅僅要從生產者出發,也要考慮消費者,還要將銷售者思考入內。
近些年對我印象深刻的是各種聽書軟體的橫空出世,曾經以為紙質書籍就是精神食糧的天花板,沒想到電子書的出現,讓精神食糧攜帶更方便。後來又出現了聽書軟體,讓你省去看出的時間,換做用耳朵來更便捷更輕鬆的汲取知識。更有甚者,將厚實的書籍提煉精華,再以音頻或者視頻的形式傳遞,大大節省讀者的時間和精力。
讓多少人閱讀的感受,從之前的枯燥,改觀為妙趣橫生。
2.以時間順序追溯事物發展,嘗試把握其情況,並預測未來動向
大學畢業的時候,我一度狹隘的以為只有北上廣才能實現我的人生價值,所以哪怕家人如何反對,我還是去了深圳。是的,沒有去北上廣,而是去了深圳。宏圖偉志在邁開腳的第一步就夭折了,在外摸爬滾打後還是決定回家創業——養鵝。
可老父親不同意,除非跟他一起養豬,勤勤懇懇幹一年看表現如何,他才同意我折騰。後來,豬價飆升,鵝價卻一如既往的平穩。過了許久我才知道父親前年突然把養牛,養羊的精力,著重轉移到養豬,是靠著多年的養殖經驗賭上一點點運氣博一把。他本以為前幾年四五塊一斤的豬價,最近這兩年怎麼也能夠漲十塊,不說翻一番,哪怕只是漲幾塊錢,也可以賺不少,沒曾想最高的時候漲到了21塊。
不知道未來幾年會怎麼樣,只是隨著豬牛羊價的不斷攀升,身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從大城市回到農村老家發展事業。有人開始大規模承包土地種植各種蔬菜,有人開始規模化養殖。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年輕人回鄉創業,城鄉差距說不定也會逐年縮小。
3.將類似的現象和相反的現象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分析
初中剛接觸英語的時候,總是怎麼也記不住,後來求助於媽媽,媽媽文化程度雖然不高,但東西記得特別快,還能記很久。那時候,媽媽告訴我的方法就是把比較像的放一起,相差十萬八千裡的和那些完全相反的放一起記。
所以那時候,班上好多同學記英語單詞是標拼音或者漢字代替發音,我是靠少數民族方言的發音記英語單詞。雖然記得也沒有多快,但是真的可以記很久。畢竟伴隨一輩子的方言可是不容易忘的,那個單詞當然也就跟著記住了。
其實,對於這個點,最通俗的理解就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分析與自己相似的,讓自己活得更通透,研究與自己相反的,讓自己更強大,應用於創意也同理可得。
二、萌生創意的技巧
1.對已有常識保持懷疑態度
我們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都要接觸無數信息,有人因為過於信任而在信息中沉淪,有人因為保持思考而遺世獨立。
說出來很尷尬,曾經我也傻傻的沉淪過。對於睡得越多,皮膚越好,這應該是一個常識性的共識了。但我親自實踐後,其實根本不是這樣,對此我有深刻體會。
有段時間,為了準備考試,我每天四點半起床做題,晚上九點前進入深度睡眠,可能是形成了生物鐘,過得還是挺自在舒適的。還常常被自己的自律感到前所未有的驕傲,可好景不長,考完試後的沉迷於玩手機,猛然看到有篇文章說成年人要睡夠至少八小時,女孩睡得越多,皮膚越好。
我就開始不淡定了,正巧臉上也冒了幾顆痘,不斷找一堆荒唐的理由去驗證女孩睡的越多,皮膚越好的「定理」。很多時候,我們為了驗證一個荒謬的「定理」,會竭盡全力說服自己,讓本來還算聰明的自己成功洗腦成愚蠢的自己。
所以,我為了皮膚變好,連平時跑步的時間都拿來睡覺了,平均每天甚至睡到12個小時以上。井然有序的計劃被打亂,吃得多,睡得多,體重直線飆升,關鍵皮膚也變得更糟糕,記憶力衰退,反應遲鈍,像經歷了一場浩劫,其實也不過是因為莫名其妙的理由放任自己頹廢了而已。
過了一段時間,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回歸之前的作息,皮膚和體重也逐漸回歸正軌,但從破壞到恢復正常,實際是個緩慢的過程。其實,那個時候,我但凡有點理智,但凡懂得物極必反的道理,也不至於有這麼深刻的教訓。
網際網路時代,每天給我們的信息很多,可真正能夠對自己切實可行的信息,不僅少得可憐,還往往都不可以直接拿來應用,起碼要經過層層刪選,不斷反思。 這個時代,不怕你因為時常保持懷疑態度而特立獨行,就怕你人云亦云,隨大流蹉跎了半生。
2.與出乎意料的東西進行組合
前段時間很火的一款「書包」,準確的說應該叫背包,突破一般的靠帆布,皮革等為主要材料,完全採用各種零食。遠看是一個「書包」的形式,近看發現都是各種款式零食,實在有些出乎意料,更多的是驚喜連連。這款設計很顛覆傳統認知,且人人可以上手製作,它火得理所應當。
老古人在「與出乎意料的東西進行組合」這方面倒是早就給我們做了示範,就拿鋸子來說,當時有位古人被一種草劃破了手,仔細觀察發現這種草的葉子上是密密麻麻的牙齒,古人就靠這個靈感才發明的鋸齒,才有今天我們的得力工具——鋸子。
還有小學語文課本上那隻口渴的烏鴉,為了解決飲水需求,聰明的烏鴉用嘴叼石子,將水瓶裡的水溢到瓶口。
你看,靠一株草,能造一把鋸子;靠幾顆石塊,可以喝到水。昨天,拿著手機就可以買東西,今天靠著直播,便可以帶貨。我甚至在想,也許用不了多久,我們可以在線上就摸到衣服的面料,或者只需要買一套衣服,便可以自動按自己的主觀更換各種款式;理髮也可以像點外賣一樣,按照自己的口味,在線上完成……很多出乎意料的東西進行組合,可以發生電光石火的化學反應,只要敢想,未來還有無限可能。
3.靈活運用比擬說明
《事業開發》中寫道:當發現有趣的事業點和現象時,要想想能不能把這些發現用在你的事業發展中。正確地使用會無意扔掉的東西,並將它事業化。
每一年畢業的時候,學校裡到處可以看到舊物回收的三輪車,有同學甚至專門整理畢業的學長學姐們的書,將書籍低價購買後,要麼按新書的半價賣給學校裡的書店,要麼以七八折賣給新生。
前段時間進城買電腦,發現之前的小黃車,現在換成了電動自行車,簡單方便,關鍵價格還不貴,速度還更快了。
讀書的時候,最初快遞要自己去拿,而且離宿舍還挺遠,後來有同學組織起來專門把快遞送到各個宿舍樓下,每一個快遞收兩元,一次好幾個的還可以打折,簡直不要太方便。
原來,處處都是創意,處處都伴隨著商機,只是看你願不願意去發現,並去實踐。
三、能夠產生更多新思維的技巧
我們都常聽到「人多力量大」,其實人多思維也活躍。一個人的創意,哪怕可以想到十個,也比不上五個人一起想的多,這其實就是1+1>2的道理。當然,我們大多數時候需要靠自己一個人抗下,所以也有適合多人的,也有適合個人的,新思維,新創意的方法。
1.頭腦風暴
頭腦風暴說白了就是暢所欲言,想到什麼說什麼,不要有任何心理負擔。往往在這樣的場合,最重要的是不能用打擊或消極的言語去反駁發言者。比如,這是不可能的;你說錯了;這個還為時過早等等話語。
頭腦風暴的目的不是為了得出一個準確無比,異口同聲的創意,而是得出很多創意,也許不那麼可行,也許存在瑕疵,但五花八門,琳琅滿目。
2.斯蓋普法
這個方法看著名字很唬人,其實就是頭腦風暴後的「刪選師」,通過頭腦風暴得到各式各樣的創意後,進行組合,進行修正,進行亂序……然後得出自己最滿意,對項目最適合的幾個創意。
通俗的說,如果把最後的創意比作一件衣服的話,頭腦風暴就是各種雜亂堆放的材料,可能用得上,可能用不上,但絕對很多。而斯蓋普法則是將這些材料歸納整理,挑出最優的留下進行縫製。
3.邏輯樹
將一個主題無漏洞、不重複地呈樹狀式展開思考的方法就是邏輯樹。
這就好比寫一本書,而邏輯樹就是這本書的大綱,從章到篇到段到字,一層層不重複的推進。往小了說,邏輯樹就像是一篇文章,它講了什麼?為什麼要寫它?該怎麼去做?先有一個大框架(樹幹),再一點點往裡邊填充內容(樹葉)。
4.曼陀羅思考法
它其實就是朋友圈發照片的「九宮格」法,在一張白紙上,畫3^3的格子,在最中間寫上最關鍵的詞,通過這個詞不斷發散思維,填上其餘的八個格子,並不斷擴散出更多的創意。
這和平時我們寫文章的技巧不謀而合,有時候,看完一本書或者一部電影,不知道該如何下筆。這時,可以拿出紙和筆,按照九宮格法(曼陀羅思考法)從最初的一點,想出很多的枝枝葉葉
結語:
讀完《事業開發》不難發現它是一本受眾很廣的書,適合即將步入職場,想要開啟新事業的大學生;也適合在職場中摸爬滾打多年,想要跳槽另謀高就的資深職場人士;還適合想要做斜槓青年,卻總不敢邁開腳行動的觀望人群……
當然,對信息爆炸的今天來說,最重要的是敢於行動,雖然一直深知條條大路通羅馬。可真正走到羅馬的人,並非腦中知識無數,卻只敢自娛自樂者,而是那群敢於大步向前的人。不去行動,不去實踐應用,知識或者理論,其實也不過是一行行蒼白的文字。
那麼,為了讓新穎創意源源不斷,這些方法都學會了嗎?趕快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