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建縣治始於秦,是一座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由於當時縣治設在山上,張目為盱,直視為眙,寓意遠矚,故名盱眙。因盛產都梁香草,所以又叫都梁。
名稱由來
第一山踞淮水南岸,原名南山,又稱都梁山。北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米芾赴任漣水知軍,由汴京(今開封)經汴水南下,一路平川。入淮忽見南山奇秀,詩興勃發:"京洛風塵千裡還,船頭出汴翠屏間。莫論橫霍撞星鬥,且是東南第一山",並大書"第一山"三個大字,從此改南山為"第一山"。
第一山景致秀麗,佔河山之奇,有林、泉、亭、宇之玲瓏,融儒、釋、道於一體。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山。
景色秀美
盱眙歷來以十景著稱。十景:第一山懷古,瑞巖庵清曉,杏花園春晝,玻璃泉浸月,清風山聞笛,龜山寺晚鐘,寶積山落照,會景亭陳述,五塔寺歸雲,八仙臺招隱。而第一山獨佔6景。
吳承恩認為這裡的勝境堪與與蓬萊仙島的瀛洲仙山媲美,他在《西遊記》中寫道:"樓觀峰頂崢嶸,山凹裡澗泉浩湧,巍峨怪石,盤秀樹松。山上有瑞巖觀,東嶽觀,五顯祠,龍山寺,鍾鈞煙雲沖天,又有玻璃泉,五塔峪,八仙臺,杏花園,山光樹影。烏雲橫渡,幽鳥倦還鳴。有說有笑甚泰嵩衡華秀,人間仙境若蓬瀛"。
南宋詩人楊萬裡說"第一山頭第一亭,聞名未到負平生",不遊第一山將抱憾終身。
建國後,第一山成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古蹟已逐步修復,有玻璃泉,杏花園、魁星亭、米芾書第一山碑、明倫堂等。
題刻
宋元初至明清時期,眾多文人墨客、達官顯貴紛紛到此造訪,留下了大量的碑刻和碑碣,其中不乏蘇軾、陸遊、楊萬裡、米芾等名家之作。
第一山題刻,清代還存172件,1986年經普查,僅存摩崖石刻88件。書體有正、草、隸、篆,文體有詩、詞、題、記。
第一山題刻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一山熔儒、佛、道於一爐,集自然與人文歷史於一體,取南北之精華,通古今之血脈。這座歷史文化名山具有兼收並蓄、包羅萬象的博大胸襟。
儒教文化
1、早在漢朝,孔子後裔孔安國為臨淮太守時,就在此創立了"崇聖書院"。
2、孔廟
孔廟是供奉孔子的廟宇,又稱文廟(文宣王廟)。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年)始建於慈氏山麓,明萬曆年間,重建於第一山麓。八百年來,屢廢屢建。
門頭"大成殿"三字為康熙御書。孟子讚譽孔子為金聲玉振,金聲玉振是奏樂的過程,奏樂從擊鐘(金聲)開始,到擊磬(玉振)結束,比喻孔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成。所以這座宮殿式建築稱為大成殿。
孔廟大成殿毀於1976年,重建於2001年。
大殿中心為孔子塑像,兩側為四配的牌位,東側為復聖顏回、述聖孔伋;西為宗聖曾參、亞聖孟軻,後面供奉著十二哲,即孔子的十一弟子和朱熹。祭孔時,四配與十二哲配祭孔子。
明倫堂左右兩齋,一為進德,二為修業,這古老的學宮是孔廟建築群的一部分,曾是泗州試院。
道教文化
1、魁星壁
"魁星壁"三個古樸的隸字是著名的玉溪道人所書,他是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右下是道教宗師張天師雕像。東漢順帝漢安元年,張道陵於鶴鳴山(今四川境內)創立道教,教徒尊張為天師。
2、瑞巖
瑞巖地處第一山翠屏峰山腰,以清幽著稱。面臨深谷,林木蔥蘢,超然塵外。歷來是遊覽勝地。
瑞巖庵是宋代女冠(道士)朱妙真初創的,元末毀於兵火,明永樂年間重建,可惜又毀於文革。2001年重建。
瑞巖宋元以來名家題詠很多,摩崖石刻22塊。瑞巖泉並跋刻於北宋,郡守鮑氏令人剪削榛莽,得新泉,"潤及草木誠嘉瑞也",於是"泉因瑞名,巖因泉名"。
佛教文化
1、龍山寺
原龍山寺位於龜山。最初建於北宋開禧元年,內有鐵羅漢五百尊,僧徒眾多。元末毀於戰火,明代重建,因祈福於太后,嫌龜字不雅,就改稱龍山寺。今重建龍山寺於新址。
2、西域寺
西域寺建於南宋,因地處邊陲而得名,又名石佛寺、半邊廟。原寺供觀音銅像,新修之後供白龍神。
令人遺憾的是,通向西域寺的山崖上,原來有許多石刻,如今不見了,留下許多偷盜時鑿下的痕跡。不知道這些墨寶現在在哪裡?
寺旁山崖有一道題詩,文、字俱佳,落款為"臣翼德",傳說是三國時的張飛所題。
第一山對面的淮河之濱就是古泗州城遺址。聞名海內外的"東方龐貝"近在咫尺,離這裡只有兩華裡。附近還有埋沒於水下的明祖陵,現已重見天日。
為何第一山不高,卻成為了眾多文人騷客登臨的文化名山?
由於盱眙是大運河的一個重要樞紐,南來北往的文人騷客經常在汴淮交匯的盱眙下船。第一山雖不高,周圍是平原,第一山在平原上顯得很奇秀,所以大都會舍船漫遊第一山。加上文人愛弄點雅事,久而久之,山上群賢畢至,盛況空前。這山也就成了譽滿天下的文化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