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體制都被操控了,他們想讓我們認為體制會保護我們,但那是個謊言,是我們自己保護自己。——《黑水》
01
《黑水》是由Participant Media公司出品,改編自羅伯特·比洛特律師揭露美國杜邦公司長達幾十年的化學汙染騙局的真實事件。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工廠》、《聚焦》等社會事件改編的電影均是出自這一公司之手。
影片極高程度地還原了事件,使得其現實意義遠大於電影藝術本身。
1938年,世界500強的杜邦公司意外發明了聚四氟乙烯(PTFE),中文名稱特氟龍。因其超級穩定的化學性質,被冠以「塑料之王」的稱號,廣泛應用於原子能、國防、航天、電子建築等領域。
1954年,杜邦集團開始用特氟龍製造不粘鍋,一時間成為其最賺錢的項目。
真正有毒的物質並不是特氟龍而是PFOA(全氟辛酸銨),它一種製作特氟龍聚合反應過程中添加的助劑,而並非合成特氟龍的原料。
02
全片大部分的畫面使用冷峻的藍色調,採用大量的主觀鏡頭停留於報紙、書頁、照片、去體現羅伯特調查取證收集線索的複雜和艱難。
影片跨度十餘年,氣氛沉重,壓迫感極強,大量的調查數字令人觸目驚心。
拋開電影類型的固有分類,那這就是一部社會恐怖片。
羅伯特為了這次漫長的起訴浪費了自己20年的光陰,損害了健康,遠離了家人,甚至遭到民眾的攻擊。
科學調查組對汙染物標準模糊不定,政府通過各方面壓力試圖讓羅伯特放棄起訴,杜邦公司更是公然撕毀條約竟無人問責。
最終杜邦公司交出的罰款和賠償甚至遠不及其一年的利潤。如今它仍是世界五百強企業,似乎這件事對它沒有任何影響。
影片最後觀眾甚至不會感到正義獲得勝利喜悅,更多的是和羅伯特一樣五味雜陳的無奈與酸楚。
政府需要大公司的經濟效益,民眾需要政府保護權益。該怎麼選?亦或有了答案。
03
電影是人類社會最偉大的記錄者和見證者,看到《黑水》《聚焦》後,不禁為這些依舊重視電影記錄意義的人喝彩。
個人對抗體制的現實電影,在韓國和美國很常見,然而這樣的影片在國內卻少之又少。
本以為《我不是藥神》會是一個開端,但現在看來大概也是結尾。
當然過分苛責中國電影人並不會對中國電影有推動作用。審查機制如何改革,電影分級何時推行,這也許才能真正改變現狀。
即使帶著鐐銬跳舞,也希望中國電影人能舞得漂亮。
04
近年來,我國興建了多個大型氟化工基地,世界各大氟化工巨頭也紛紛在華興建含氟聚合物生產設施。氟化工產業快速發展導致了中國前幾年PFOA/PFO的大量應用和排放。研究表明,中國每年PFOA/PFO的環境排放量從2004年的近20噸/年增至2012年的逾50噸/年,超過歐美等氟化工發達國家排放量的總和。按照當前世界各國氟化工生產狀況和汙染治理措施推算,預計全世界2005年~2050年間PFOA/PFO的總排放可能在475噸~950噸水平,其中大部分將來自中國。中國暫無專門針對PFOA/PFO環境風險的管控政策。
過去十年,歐洲和美洲逐步淘汰PFOA,國際公約《斯德哥爾摩公約》也逐步將C8類汙染物(包括PFOA和PFOS)拉入黑名單。中國雖然也是公約締約國之一,不過作為一個化工大國,早就已經接棒成為生產的第一大國了。
在中國,多個地方的河流土壤、食品及人體內,都檢測出明顯超標的C8含量。
不過公眾知之甚少,國家層面也沒有環境質量標準、排放標準及檢測技術規範,甚至還沒有進行環境監測。
既然生活在國家的體制內,我們沒有理由攻擊或歧視它,但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第一步也許是應該揭開問題的蓋子。
這些事實,望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