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杜亞慧 李家澍
「士富,又來人了!」話音剛落,已有幾輛車從下柳溝村村口駛入。申士富站起身抖落身上的菜葉,跟身旁的婦女們招呼了聲:「你們先弄著,我招呼客人去!」
從2017年10月淄博市沂源縣下柳溝村對外開放旅遊後,這已經成為申士富的日常。那時候的村民也都沒想到,窮山溝溝裡的下柳溝村,竟然成了遠近聞名的旅遊村,村裡老石頭房改造的餐飲民宿區成了吸引遊客的一大利器。
「柳溝人家」的每一處小院都獨具風格。
窮山溝裡搞旅遊
申士富從家中一路小跑到村委會的時候,村支書申士文正在桌上研究規劃圖。
「書記,咋聽說要把咱村衛生室給拆了?」申士富一屁股坐沙發上,急急喘了口氣。
申士富是下柳溝村的村醫,36歲的年紀,從學校一畢業就回村當了村衛生室的大夫。
聞言,申士文從桌上拿起張紙:「你過來看!」申士富接過來打眼一看,上邊寫著個「田園柳舍」鄉村旅遊品牌規劃方案,要把村衛生室那一塊劃出來建個「柳溝人家」農家樂集聚區。
「還真要搞旅遊,可是誰會上咱們這窮山溝裡來啊!」申士富咋舌。
申士富不是唯一質疑的人,幾乎所有下柳溝村民都抱著同樣的想法。
下柳溝村位於淄博市沂源縣東裡鎮駐地東南7公裡處,共260戶747口人,村民收入來源以種植果樹、桃樹和季節性打工為主,是遠近有名的窮村。就拿當時村裡的路來說,申士文管它叫作「早晨出去,晚上就回不來」,一到雨雪天氣,路泥濘得出村就別指望回來了。
後來申士文上任村黨支部書記,帶著村民們成立了以果品營銷為主的合作社,引導村民抱團增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隨著果樹的老化,林果效益逐年降低,再加上村民能下地幹活的越來越少,不少土地荒廢下來,果品合作社也沒了發展的勁兒。
2015年,下柳溝村依託財政一事一議「鄉村連片治理」項目,實施了「五化三改」和城鄉環衛一體化工程。小路修得筆直平坦,路燈照亮村裡的夜空,河道清出三百多車垃圾後又清又亮,家家戶戶的衛生條件都大為改觀。村民們覺得,這樣已經可以了:環境好了,日子過得也比以前舒心多了,這還不夠嗎?
申士文覺得不夠。
沒有產業支撐、沒有穩定收入,美麗鄉村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申士文多次去鄉村旅遊搞得好的農村考察,除了環境好設計好,這些村還都佔著個區位優勢。「我們村背靠九頂蓮花山,南邊臨著天上王城景區,只要村裡規劃好了,沒道理不來人。只要來人,村裡就有收入有活力。」申士文說。
老石頭房成新招牌
申士富被說服了。
從村委會走的時候,他跟申士文報了名:村衛生室移個位置他繼續當村醫,自家閒置的小院拿出來做「柳溝人家」農家樂。
年輕的申士富敢跟著申士文幹,其他村民卻難買帳。
他們的顧慮和申士富一樣:城裡人憑啥來咱這小窮村,弄好了遊客不來,那豈不是白砸錢?申士文說:「就算遊客不來,把村裡整好了,咱自己住著也開心!」
2017年,由申士文牽頭,下柳溝村黨支部領辦柳興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引導201戶村民入社,充分利用閒置深井、房屋等集體資產,通過分包、改造等方式進行開發,鼓勵村民改造開設農家樂和民宿。
申士富在內的9戶村民的房子,被改造成「柳溝人家」農家樂集聚區。
走進「柳溝人家」逛上一圈,每個小院都各有特色。有的推門入目蘇州園林風,有的採用日式風格,有的則加入工業復古風格的燈具、飾品,碰撞出鄉村與工業的火花。申士文說,「柳溝人家」按照「一戶一品」理念設計,每個院落都有自己的風格。
推開「遇見」小院的門,玉米簍子、老石磨、壓水井,院中的鐵鍁、鐵鍬、石鎬,牆上懸掛的草帽,都是以前鄉村生活的真實縮影。來到屋裡,一張八仙桌、一個衣物箱,頭上甚至還有一根老懸梁。
「不搞大拆大建,都是在老屋基礎上改造。這些老物件,好多是村民們自己家裡的。」申士文拍了拍院中的石磨,又指向院牆,「你注意到這些石頭了嗎,這可是我們村旅遊的特色。」
「石頭蓋房子,住著窮孩子」。下柳溝村的老舊房子,大多用石頭堆砌而成。村民看著覺得寒酸,城裡人看著可是新奇得很。在規劃設計時,下柳溝村有意保留了石頭房特色,院牆用形狀各異的石頭堆砌而成。觀景臺和拱門上的青石,也是這幾戶的婦女們從河崖邊一塊塊撿拾回來的。
村中還修復了一批原有的古橋、石磨、石碾、烤菸房、永久窖等,都成了遊客眼中的獨特景觀。「村民們都說,誰能想到,這在我們眼裡不受待見的東西,竟然成了村裡的招牌!」
第九處小院
「柳溝人家」最初只有8戶村民拿自家小院改造為農家樂。
因為大部分村民願意入股合作社分紅,但是自己出資來改造,對於不富裕的下柳溝村民來說,是個不小的坎兒。申士文指著村委會前的一戶村民家說,當初這戶村民為了支持申士文的規劃,將自己門口的果樹給伐了。後來聽說改造得自己出一部分資,便再沒了動靜。
2017年10月份,裝飾一新的「柳溝人家」對外試營業,全村的村民都在觀望。申士富無疑是緊張的:「花了不少錢,真沒人來可咋辦?」
國慶黃金週遊客如織,申士富從「柳溝人家」往村口眺望,驚喜地看見車隊不斷湧進村裡來。
下柳溝村旅遊一炮而紅,當年累計接待遊客近10萬人。
觀望的村民中,有一位叫申紀坤。
劃定「柳溝人家」地塊後,申紀坤家的閒置小院正在其中。申士文反覆找申紀坤做工作,申紀坤態度很堅決:沒錢,不做!申士文只得作罷。「柳溝人家」試營業時,在外打工的申紀坤回了村,一臉納罕地看見村裡遊客絡繹不絕。自己破敗小院的旁邊,改造完的石頭房明亮乾淨,一天能接待好幾撥客人,隔壁家人個個笑成一朵花。申紀坤咂摸咂摸手裡的煙,覺得怎麼也不對味了。
第二年五一假期,申紀坤主動找到申士文:花錢改小院!
現在,「柳溝人家」已經擴充到了11個小院。
申紀坤家的閒置小院,改造得頗具蘇州園林風格。
半山腰上,以民宿為主的「半山精舍」特色石頭房民宿也發展得如火如荼,一到節假日都得提前預約。再往村邊走,206畝合作社統一規劃種植的新品種蘋果樹苗正茁壯成長。等明年長成,能賣出個好價錢。
申士文腦中的「田園柳舍」品牌已經雛形乍現。
「有餐飲,有採摘,有住宿,讓遊客來了之後,吃住行玩一體化,感受到我們下柳溝村的鄉村淳樸氣息。」申士文樂呵呵地告訴記者,他還計劃著建設民俗一條街,吸引繪畫、剪紙、手工製作、麵食加工、根雕木藝、陶藝紡織等民間傳統手工藝人入駐,增加遊客參與、體驗項目,「也給我們村加點文化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