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齊魯紀事丨淄博一窮山溝裡,石頭房壘出十萬客流

2020-12-22 齊魯壹點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杜亞慧 李家澍

「士富,又來人了!」話音剛落,已有幾輛車從下柳溝村村口駛入。申士富站起身抖落身上的菜葉,跟身旁的婦女們招呼了聲:「你們先弄著,我招呼客人去!」

從2017年10月淄博市沂源縣下柳溝村對外開放旅遊後,這已經成為申士富的日常。那時候的村民也都沒想到,窮山溝溝裡的下柳溝村,竟然成了遠近聞名的旅遊村,村裡老石頭房改造的餐飲民宿區成了吸引遊客的一大利器。

「柳溝人家」的每一處小院都獨具風格。

窮山溝裡搞旅遊

申士富從家中一路小跑到村委會的時候,村支書申士文正在桌上研究規劃圖。

「書記,咋聽說要把咱村衛生室給拆了?」申士富一屁股坐沙發上,急急喘了口氣。

申士富是下柳溝村的村醫,36歲的年紀,從學校一畢業就回村當了村衛生室的大夫。

聞言,申士文從桌上拿起張紙:「你過來看!」申士富接過來打眼一看,上邊寫著個「田園柳舍」鄉村旅遊品牌規劃方案,要把村衛生室那一塊劃出來建個「柳溝人家」農家樂集聚區。

「還真要搞旅遊,可是誰會上咱們這窮山溝裡來啊!」申士富咋舌。

申士富不是唯一質疑的人,幾乎所有下柳溝村民都抱著同樣的想法。

下柳溝村位於淄博市沂源縣東裡鎮駐地東南7公裡處,共260戶747口人,村民收入來源以種植果樹、桃樹和季節性打工為主,是遠近有名的窮村。就拿當時村裡的路來說,申士文管它叫作「早晨出去,晚上就回不來」,一到雨雪天氣,路泥濘得出村就別指望回來了。

後來申士文上任村黨支部書記,帶著村民們成立了以果品營銷為主的合作社,引導村民抱團增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隨著果樹的老化,林果效益逐年降低,再加上村民能下地幹活的越來越少,不少土地荒廢下來,果品合作社也沒了發展的勁兒。

2015年,下柳溝村依託財政一事一議「鄉村連片治理」項目,實施了「五化三改」和城鄉環衛一體化工程。小路修得筆直平坦,路燈照亮村裡的夜空,河道清出三百多車垃圾後又清又亮,家家戶戶的衛生條件都大為改觀。村民們覺得,這樣已經可以了:環境好了,日子過得也比以前舒心多了,這還不夠嗎?

申士文覺得不夠。

沒有產業支撐、沒有穩定收入,美麗鄉村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申士文多次去鄉村旅遊搞得好的農村考察,除了環境好設計好,這些村還都佔著個區位優勢。「我們村背靠九頂蓮花山,南邊臨著天上王城景區,只要村裡規劃好了,沒道理不來人。只要來人,村裡就有收入有活力。」申士文說。

老石頭房成新招牌

申士富被說服了。

從村委會走的時候,他跟申士文報了名:村衛生室移個位置他繼續當村醫,自家閒置的小院拿出來做「柳溝人家」農家樂。

年輕的申士富敢跟著申士文幹,其他村民卻難買帳。

他們的顧慮和申士富一樣:城裡人憑啥來咱這小窮村,弄好了遊客不來,那豈不是白砸錢?申士文說:「就算遊客不來,把村裡整好了,咱自己住著也開心!」

2017年,由申士文牽頭,下柳溝村黨支部領辦柳興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引導201戶村民入社,充分利用閒置深井、房屋等集體資產,通過分包、改造等方式進行開發,鼓勵村民改造開設農家樂和民宿。

申士富在內的9戶村民的房子,被改造成「柳溝人家」農家樂集聚區。

走進「柳溝人家」逛上一圈,每個小院都各有特色。有的推門入目蘇州園林風,有的採用日式風格,有的則加入工業復古風格的燈具、飾品,碰撞出鄉村與工業的火花。申士文說,「柳溝人家」按照「一戶一品」理念設計,每個院落都有自己的風格。

推開「遇見」小院的門,玉米簍子、老石磨、壓水井,院中的鐵鍁、鐵鍬、石鎬,牆上懸掛的草帽,都是以前鄉村生活的真實縮影。來到屋裡,一張八仙桌、一個衣物箱,頭上甚至還有一根老懸梁。

「不搞大拆大建,都是在老屋基礎上改造。這些老物件,好多是村民們自己家裡的。」申士文拍了拍院中的石磨,又指向院牆,「你注意到這些石頭了嗎,這可是我們村旅遊的特色。」

「石頭蓋房子,住著窮孩子」。下柳溝村的老舊房子,大多用石頭堆砌而成。村民看著覺得寒酸,城裡人看著可是新奇得很。在規劃設計時,下柳溝村有意保留了石頭房特色,院牆用形狀各異的石頭堆砌而成。觀景臺和拱門上的青石,也是這幾戶的婦女們從河崖邊一塊塊撿拾回來的。

村中還修復了一批原有的古橋、石磨、石碾、烤菸房、永久窖等,都成了遊客眼中的獨特景觀。「村民們都說,誰能想到,這在我們眼裡不受待見的東西,竟然成了村裡的招牌!」

第九處小院

「柳溝人家」最初只有8戶村民拿自家小院改造為農家樂。

因為大部分村民願意入股合作社分紅,但是自己出資來改造,對於不富裕的下柳溝村民來說,是個不小的坎兒。申士文指著村委會前的一戶村民家說,當初這戶村民為了支持申士文的規劃,將自己門口的果樹給伐了。後來聽說改造得自己出一部分資,便再沒了動靜。

2017年10月份,裝飾一新的「柳溝人家」對外試營業,全村的村民都在觀望。申士富無疑是緊張的:「花了不少錢,真沒人來可咋辦?」

國慶黃金週遊客如織,申士富從「柳溝人家」往村口眺望,驚喜地看見車隊不斷湧進村裡來。

下柳溝村旅遊一炮而紅,當年累計接待遊客近10萬人。

觀望的村民中,有一位叫申紀坤。

劃定「柳溝人家」地塊後,申紀坤家的閒置小院正在其中。申士文反覆找申紀坤做工作,申紀坤態度很堅決:沒錢,不做!申士文只得作罷。「柳溝人家」試營業時,在外打工的申紀坤回了村,一臉納罕地看見村裡遊客絡繹不絕。自己破敗小院的旁邊,改造完的石頭房明亮乾淨,一天能接待好幾撥客人,隔壁家人個個笑成一朵花。申紀坤咂摸咂摸手裡的煙,覺得怎麼也不對味了。

第二年五一假期,申紀坤主動找到申士文:花錢改小院!

現在,「柳溝人家」已經擴充到了11個小院。

申紀坤家的閒置小院,改造得頗具蘇州園林風格。

半山腰上,以民宿為主的「半山精舍」特色石頭房民宿也發展得如火如荼,一到節假日都得提前預約。再往村邊走,206畝合作社統一規劃種植的新品種蘋果樹苗正茁壯成長。等明年長成,能賣出個好價錢。

申士文腦中的「田園柳舍」品牌已經雛形乍現。

「有餐飲,有採摘,有住宿,讓遊客來了之後,吃住行玩一體化,感受到我們下柳溝村的鄉村淳樸氣息。」申士文樂呵呵地告訴記者,他還計劃著建設民俗一條街,吸引繪畫、剪紙、手工製作、麵食加工、根雕木藝、陶藝紡織等民間傳統手工藝人入駐,增加遊客參與、體驗項目,「也給我們村加點文化味兒!」

相關焦點

  • 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江西南昌縣政協與貧困戶齊心"摘窮帽"紀事
    脫貧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江西南昌縣政協與貧困戶齊心"摘窮帽"紀事 2020-12-04 0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淄博又一公園火了,被稱為齊魯「小華山」,門票50頗受好評
    山東是齊魯文化的發源地,是中國著名的旅遊省份,山東憑藉其優越的地理優勢,發展得非常好,在中國佔有重要地位,中國的青島、威海、煙臺就更出名了,由於沿海城市的優勢,這些地方的經濟發展很快,中國的旅遊業也發展得很好,今天我要說的是淄博又一公園火了,被稱為齊魯「小華山」,門票50頗受好評。
  • 百位人大代表話小康丨李葉紅:石頭縫裡開出奔富路
    編者按: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之年!為全面展現人大代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使命擔當,「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江蘇人大發布、新江蘇客戶端、中國江蘇網特別策劃「百位人大代表話小康」活動,面向全省五級人大代表徵集相關稿件,並將擇優精選100篇同步推出。今天推出第十三篇,敬請關注!
  • 打贏脫貧攻堅戰 企地攜手奔小康——齊魯石化第一書記紮根扶貧一線...
    按照國家和山東省委的統一部署,齊魯石化12位黨員幹部到郯城縣泉源鎮、廟山鎮擔任第一書記。發揮中央企業優勢,抓黨建促脫貧,開展產業扶貧,留下致富產業,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企地攜手奔小康。  「第一書記」到駐地鄉村後,依託齊魯石化優勢資源,一手抓黨建,一手抓扶貧,積極履行國企責任擔當,強化鄉村基層組織建設,努力改變貧困村的落後面貌。
  • 齊魯師範學院淄博校友會舉行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全體代表大會
    2020年12月30日上午,齊魯師範學院淄博校友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全體代表大會在淄博舉行。
  • 「稻作人家」紀事:民宿裡的鄉愁記憶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稻作人家」紀事:民宿裡的鄉愁記憶  遼寧盤錦市大窪區榮興街道,坐落著遠近聞名的榮興稻作人家民俗村,在吸引眾多省內外遊客前來體驗稻作文化、感受遼河口文化的同時,也摸索發展出農村第三產業的新業態:民宿。
  • 小康聲音丨郭保偉:沒有什麼山不可翻越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許建立編者按: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在奔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山東戰貧鬥困,不獲全勝誓不收兵,湧現出許多脫貧攻堅的典型案例,「第一書記」、鄉村振興服務隊員、村支書等成為這場「攻堅戰」的一線「領頭雁」、致富帶頭人,他們或為鄉村帶去產業振興的源頭活水,或為鄉村社會治理出謀劃策,或紮根鄉村服務百姓,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小康路上的生動實踐。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 小康路上看常州丨經開篇
    今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建設美麗中國,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時代要求。小布金秋帶你「小康路上看常州」最後一站我們走進常州經開區常州經開區常州經開區是全市實力最強、體量最大、發展最快、空間最廣、創新創業最為活躍的省級開發區,今年是常州經開區成立五周年。
  • 小康聲音丨山東省農科院家禽研究所劉瑋:把農業科技帶到村裡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許建立編者按: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在奔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山東戰貧鬥困,不獲全勝誓不收兵,湧現出許多脫貧攻堅的典型案例,「第一書記」、鄉村振興服務隊員、村支書等成為這場「攻堅戰」的一線「領頭雁」、致富帶頭人,他們或為鄉村帶去產業振興的源頭活水,或為鄉村社會治理出謀劃策,或紮根鄉村服務百姓,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小康路上的生動實踐。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 齊魯文化與三峽移民精神交相輝映 譜寫出新時代團結協作新篇章
    文章提到,齊魯文化與三峽移民精神交相輝映,為開展東西扶貧協作、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重要精神力量。以下為文章全部內容。山東省淄博市是齊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重慶市石柱縣是重慶集民族自治縣、三峽庫區移民縣、革命老區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於一身的區縣。齊魯文化千百年來對中華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 愛心不散場 期待再出發丨愛心玩具書屋正式落成,小康路上同成長...
    愛心不散場 期待再出發丨愛心玩具書屋正式落成,小康路上同成長活動再升級 2020-11-27 16: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陶瓷藝術大師打造出的「中國鄉村藝術公園」,藏在山溝,土得掉渣
    (「洛陽三彩」創意展示中心有很多缸、盞、耐火磚等陶瓷元素郭愛和創建「洛陽三彩國際陶藝村」,為的是把「洛陽三彩」藝術融入大自然,用藝術家的眼光與智慧、「洛陽三彩」的元素打造出中國第一個「鄉村藝術公園」。(各種樣式的缸裡種有很多植物)2015年9月,他與前河村花樹凹村民組的8戶農民,籤訂了土地流轉合同,規劃區域達3000畝左右,在不大拆大建的基礎上,遵照「保留原始風貌,留下時代烙印」的原則,以大山作畫布,陶瓷做畫筆,揮毫潑墨,描繪美景,徹底改變這個缺水、缺電、路難行的窮山溝面貌。
  • 發現新「齊跡」丨淄博:泱泱齊風,千年蹴鞠今又盛
    發現新「齊跡」丨淄博:泱泱齊風,千年蹴鞠今又盛 2020-12-17 09: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解鎖幸福的密碼——「先行者」蘇州探路小康紀事
    新華社南京7月6日電題:解鎖幸福的密碼——「先行者」蘇州探路小康紀事20世紀80年代初,向小康奔跑的目標悄然和蘇州這座千年古城結緣。江蘇省蘇州市區一景(2017年10月27日攝)。早在20年前,蘇州就開始通過「徵地費轉一點、財政貼一點、個人出一點」等方式,大幅提升農村養老、醫療保障水平,逐漸使其與城鎮職工社會保險並軌。在蘇州崑山市周市鎮永共村為老綜合服務中心,醫生為村民檢查身體(2019年8月26日攝)。
  • 一水二路三產業四民居 「四步走」把窮山溝變成靚新村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李媛莉「以前是出了名的窮山溝溝,現在是正兒八經的『金鼓』」,流傳在四川資陽樂至縣金鼓村的鄉言「按照一水二路三產業四民居的思路,從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做起,」村支部書記楊文武回憶,有了水、有了路,村裡才有了發展產業的基礎和底氣。「引入水果和黑山羊兩大支柱產業,通過業主帶動,群眾創業。」
  • 熱血玄幻文:山溝走出的窮小子,手握九龍神鼎,踏上太古神道
    熱血玄幻文:山溝走出的窮小子,手握九龍神鼎,踏上太古神道很高興又跟大家見面了。非常感謝小可愛們在百忙之中點開小編的這篇文章,小編真的是榮幸之至。小編每天都給大家分享精彩的小說,希望大家都能喜歡。今天小編要推薦給大家的是:熱血玄幻文:山溝走出的窮小子,手握九龍神鼎,踏上太古神道九龍神鼎簡介:一念可碎日月星辰,一指可滅蒼天霸主,談笑間,諸天十界灰飛煙滅。一個從山溝走出的窮小子,手握九龍神鼎,掌控萬古時空,踏上太古神道,與諸天帝子爭鋒,與神話時代碰撞,在光怪陸離的大千世界中,逆流而上。
  • 張家口赤城縣:山溝裡興起科技農業
    (原標題:《山溝裡興起科技農業》)「第一茬種圓白菜,第二茬種架豆,第三茬可以種冬菠菜,也可以種小蔥。單種架豆,一畝地的純收入就有1.5萬元,一個大棚的收入就比大田種玉米漲了快30倍。」7月23日,站在自家承包的架豆大棚外,河北省赤城縣大海陀鄉龍把石村黨支部書記只河雲說。
  • 2020淄博年終觀摩點評丨高新區:力推主導產業鏈群 聚力創新綠色...
    2020淄博年終觀摩點評丨高新區:力推主導產業鏈群 聚力創新綠色、動能轉換優存量 2020-12-21 17: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技「金手指」,把窮山溝「點」成聚寶盆 荒地村,地不荒人也不慌了
    科技「金手指」,把窮山溝「點」成聚寶盆 荒地村,地不荒人也不慌了 民生熱點 │ 2020-11-02 09:00
  • 淄博一公園裡,7歲男孩在冰水中不斷掙扎……
    淄博一公園裡,7歲男孩在冰水中不斷掙扎,時長約21秒12月19日下午淄博一公園內一名7歲的男孩掉入人工湖中湖面上結了一層並不厚實的冰男孩又距離岸邊有一定的距離……今天(12月21日)上午,市民高女士撥打大眾日報淄博融媒體中心3585000新聞熱線,講述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