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伯倫《先知》:這是我思考1000年的書,愛、美與生命是我的主題

2020-12-09 冬月的書影小屋

在《明星大偵探》第五季第八案《X學校「殺人」事件》中,那些渴望擁有完美繼承人的富豪,利用克隆技術複製了一模一樣的「完美小孩」,而另一位則會進入永久的休眠。

他們把自己的願望強加到孩子身上,精心設計著孩子的成長,卻也讓孩子失去了他們原本的人生。

《明星大偵探》第五季截圖

關於這種家庭教育關係,節目中出現的詩歌《論孩子》,給出了最好的解釋。

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是生命自身渴求所得的兒女。他們藉由你們而來,卻不源於你們;他們伴隨你們左右,卻不屬於你們。……

這首《論孩子》出自紀伯倫的散文詩選《先知》,由果麥文化出品,囊括了小聖經《先知》、智慧箴言《沙與沫》和16封書信 ,附有18副作者親筆插畫,展現紀伯倫式的浪漫主義和象徵主義色彩。

《先知》以第一人稱「我」作為主人公,直接抒發觀點,就像一位博學的「先知」在對世人進行諄諄教誨。這就使得紀伯倫本人的「先知」詩人形象,與《先知》中所呈現出來的作為敘述者「我」的「先知」形象融合在一起。

書中的「先知」言論,實際上也就是紀伯倫本人想要表達的「先知」哲學:在「神聖」失落的現代社會中,重新樹立「生命神聖」的信仰, 建構「愛、美與生命」的美好願望。

紀伯倫《先知》

1、「先知」意識的形成:內心富足是基礎,他人肯定是動力

「先知」,原指具有「先知先覺」能力的人,在《聖經》中被認為是神的代言人,規定懲罰,進行教化,勸人補贖等。

在紀伯倫《先知》中,穆斯塔法就是一個「先知"形象,傳達神的智慧,教育眾人如何面對生死、婚姻、善惡等。

而紀伯倫的「先知」身份,早在童年時期就已經深藏於潛在意識之中了。

1883年,紀伯倫出生在黎巴嫩的一個偏僻山村——卜舍裡。他的家庭並不是那麼幸福,母親卡米拉是二婚嫁給了紀伯倫的父親伊薩克·哈利勒,兩人還經常吵架。

為了躲避父母無休止的爭吵,紀伯倫選擇在大自然中尋求慰藉,在這片小山村中尋找精神庇護。

卜舍裡美麗的風光,如同那山頂白雪一樣始終閃爍著神聖的光輝。

我有我的黎巴嫩,我只滿足於它淨潔無瑕。

在紀伯倫的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黎巴嫩的美麗風光、動人故事等等。紀伯倫從黎巴嫩的獨特風情中汲取力量,體會神聖之美,由此,「先知」意識萌芽。

1895年,母親卡米拉帶著孩子們離開了小山村,開啟了美國的生活篇章。但他們的生活依然很困難,剛開始靠沿街兜售商品,後來開了一家小乾貨店勉強維持生活。

而12歲的紀伯倫也在這裡遇上了他生命中極為重要的三個貴人,加強了他的「先知」意識

第一位貴人是波士頓先鋒派藝術的支持者雷德·霍蘭德·戴伊,他非常欣賞紀伯倫在文學和繪畫上的天賦,帶領紀伯倫進入波士頓的文化圈。來自外界名望之士的肯定,讓紀伯倫在貧困生活中又找回了自信,認為自己是東方文學的天才,堅定了「先知」意識。

第二位貴人是約瑟芬,與紀伯倫談過一段短暫的戀愛。約瑟芬經常稱紀伯倫為「我(可憐)的先知"、「我的天才」,營造了紀伯倫「東方先知」的浪漫因素。

第三位貴人是瑪麗,是紀伯倫攜手一生的好朋友。她不僅給予紀伯倫物質上的幫助,還堅信「他是命定的天才」,在精神上支持他、鼓勵他,為紀伯倫踐行「先知」意識起到巨大作用。

從最初紀伯倫內心「先知」意識的萌芽,到三位貴人對他的「先知」身份予以肯定,對「先知」意識進行鼓勵,讓紀伯倫感受到了內心世界的富足和外界的愛與美好,讓他在西方社會樹立了東方文學的自信,也推動了「先知」文學創作。

2、「先知」意識的核心:愛、美與生命

20世紀初至今,一直存在著一場盛大而奇妙的文學現象「紀伯倫風暴」。甘地、披頭四、冰心等人都深受其影響,把他的作品視為人生經典、心靈解藥。

紀伯倫的作品之所以如此出眾, 「先知」形象也能夠讓大眾廣泛接受,除了在形式上與《聖經》同樣表現出神聖性之外,還因為「先知」形象蘊涵著獨特的哲學內涵:愛、美與生命

紀伯倫在《大地之神》中,通過三位神對生命神聖性的質疑,解釋了「什麼是愛」,揭示了「愛」的神聖性;又在《論愛》一文中,說明了「如何去愛」。

除了自身,愛不給予;除了自給,愛不索取。愛不佔有,也不被佔有;因為愛之於愛,便已足夠。

這段話也很好地說明了開頭所提到的父母對孩子的愛與教育問題,父母與孩子分別是都屬於自己的個體,雙方都是自由的,父母不應該以愛之名,去「佔有」孩子的思想與人生選擇,更多的應該是尊重與愛護。

在《論美》一文中,紀伯倫從不同的人對美的言說中,透露出美才是人類應該遵循的最大原則,是這個世界永恆的存在。

當生命揭開面紗,露出聖潔的容光,美就是生命。而你們既是生命,也是面紗。美是永恆,凝視鏡中自己的容顏。而你們既是永恆,也是鏡子。

在《論死亡》一文中,紀伯倫提出了東方人對於生死的看法。生與死是生命中不可調和的一對矛盾,它們形影不離,只是從不同層面來彰顯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生是生命的動態體現,而死則是生命另一種意義上的顯現。

如果你們真想洞悉死之靈魂,那就向生之肉體敞開你的心扉。因為生與死本是一體,正如河海本是同源。

從本質上來看,紀伯倫所關注的「生與死」,表現為肉體的死亡與靈魂的永生。當肉體存在時,靈魂會受到物質的羈絆與束縛;當肉體死亡時,世俗的枷鎖從此消褪,而靈魂得以獲得自由,實現「永恆」的意義 。

通讀全書,出現最多的字眼就是愛、美與生命」,這也是紀伯倫 「先知」意識的核心。就像紀伯倫在《論教育》中說的那樣,智慧是不能傳遞的,能夠傳遞的是忠誠和仁愛。以愛與美為支撐的生命才是有價值的,「愛、美與生命」是實現救贖的根本,也是最強大的心靈力量。

3、「先知」情懷對現代社會的啟示

愛與美、靈與肉構成天才詩人紀伯倫長久的主題,被視為是這個世界永恆的力量和存在的根據。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它都是人類永遠也規避不了的問題,。

紀伯倫強調的「愛」的屬性,與泰戈爾的觀點一致,都認為「愛不是佔有,也不是被佔有,愛只能在愛中滿足」,強調愛的無私與奉獻

就像《圍城》裡的孫嘉柔,故作溫柔、費盡心思地接近方鴻漸,婚後卻把這份「愛」轉變為極強的控制欲,就連方鴻漸的工作去留、回家次數都要加以幹涉。當愛只剩下佔有與被佔有的關係,這份婚姻也就走到了盡頭。

反觀《圍城》之外的作者錢鍾書與妻子楊絳,總是相互包容,相互扶持,為對方著想,迎來一段甜蜜的愛情與幸福的婚姻生活。

《圍城》截圖

而紀伯倫眼中的「美」不是一種具象事物,人們提到的「仁愛和溫柔,非凡、可畏之事物」等,都只是「美」的表現形式,是人們的內心需求。

他所強調的是看待「美」的方式,這種「美」應該是來自靈魂深處超越自我的精神快感,超越耳濡目染的視聽感受,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而這種精神永恆。

正如我們常說的「助人為樂」是一種美好品德,「助人」是「美」的一種表現形式,「為樂」則是「美」的精神體現,它不僅僅是得到幫助的人心裡感到快樂,還有施助者內心的充實感,以及這種精神感染他人所帶來的更多的「助人為樂」,這是加倍的「美」。

在「美與生命」的關係中,紀伯倫還說:

當你抵達生命的中心,你會在萬物之中發現美。

當你解答了生命的一切奧秘,你就會期待死亡,因為它不過是生命的又一個奧秘。

生命關乎生與死、靈與肉的轉換關係,死去的是肉身,留存下來的是靈魂,而生命的這種光彩本身就是一種「美」。

正如臧克家在《有的人》中所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有的人肉體依然存活,但缺少靈魂,仿佛死去一般;有的人肉體死去,但精神永存。

紀伯倫強調的「生命永恆」,主要是指生命精神永恆,告訴我們的不是貪圖享樂,而是敬畏生命。

我們在《先知》中得知「先知」形象和「先知」意識的形成,領會「先知」意識的核心:愛、美與生命,讓靈魂得到安慰和洗禮,並從中感受到「先知」一樣的情懷。

紀伯倫說:這是我思考了1000年的書。

他完成了他對這個世界的思索,表達了他對這個世界的愛。或許在下一個1000年,紀伯倫的「先知」意識依然熠熠生輝。

相關焦點

  • 紀伯倫《先知》|經典之作or雞湯文?東方送給西方最珍貴的禮物
    哲理美:平靜中卻流露出淡淡的悲涼在清秀雋永的文字之後,紀伯倫的《先知》蘊藏著深邃的哲理寓意。他藉助「先知」聖哲的形象,用華麗而灑脫的詩句,闡述了自己對人類、生命、自然、死亡等問題的看法。作為《先知》的早期譯者之一,冰心曾對紀伯倫以及《先知》這本書做過高度的評價,她說:「我很喜歡這本《先知》,它和《吉檀迦利》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我覺得泰戈爾在《吉檀迦利》裡所表現的,似乎更天真、更歡暢一些,也更富於神秘色彩,而紀伯倫的《先知》卻更像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對年輕人講些處世為人的哲理,在平靜中卻流露出淡淡的悲涼!」
  • 偉大的東方詩人紀伯倫,這十句唯美詩句,充滿哲理與博愛,收藏了
    答案是黎巴嫩詩人紀伯倫。他的代表作《先知》、《先知園》、《沙與沫》影響力巨大,代表著紀伯倫的最高文學成就。他是阿拉伯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風格獨樹一幟,具有豐富的想像之美以及如繪畫般的色彩美,被人們廣泛稱為「水晶般」的風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這位黎巴嫩詩人的十句詩句,體會字與字之間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以及博愛的人生觀。
  • 紀伯倫:美就是當你見到它時,甘願獻身,而不索取。
    在美神的寶座前我從社會逃出來,徘徊在寬闊的谷地裡:一時追隨溪水流蹤,一時聆聽飛鳥啼鳴。最後來到一處地方:枝繁葉茂,遮天蔽日。我坐下後,默默地思索,然後又自言自語。這是一顆乾渴的心,認為眼下見到的都是海市蜃樓,不可見的方可飲用。我的思緒擺脫了物質的桎梏,在幻想的天地裡翱翔,我驀然回首,見一位少女在離我不遠處站著。
  • 黎巴嫩文壇驕子,紀伯倫這十句名言:我曾七次鄙視自己的靈魂
    「我們當中,有些人像墨水,有些人像紙張」、「我曾七次鄙視自己的靈魂」、「愛是光明的字眼,由光明之手,書寫在光明的冊頁上」… … 在我年少的時候,這些句子都曾被我欣喜地記錄在本子上,背誦在心裡。我覺得它們特別美妙特別詩意。
  • 紀伯倫和泰戈爾:把東方文學推向世界格局的兩朵奇葩
    紀伯倫把悲劇的女子,暗喻成正在受苦的黎巴嫩。而小說中,還有著對母親的描寫。在我看來,這種描寫,更多的是紀伯倫對母親的歌頌。這,也是他對本民族的摯愛和留戀。母親,是人類心中發出的全部慈愛與甘美,母親就是生活中的一切。母親,就是我們的祖國。
  • 紀伯倫詩歌《論友誼》欣賞
    紀·哈·紀伯倫(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黎巴嫩作家、詩人、畫家,是阿拉伯文學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
  • 不意外,1990年開始研究佛教,收藏了3520尊...
    蔡志忠與三毛蔡志忠和他所獲得的獎盃#愛思考的追夢人蔡志忠喜歡狼,「是狼啟發了我」,他始終這樣認定。努力之前先思考,要有辦法,才能抵達目的。蔡志忠戲稱:「當我還是蛋時,便開始思考了!」蔡志忠,1948年出生於彰化鄉下,因為不想長大後撿牛糞,3歲半就開始思考自己將來可以做什麼。「四歲半時,父親為了教我寫字,送了我一塊小黑板,從這張小黑板開始,我終於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之路。」那時,他就發現自己有畫畫天賦,很會畫、很愛畫,也畫得很好!
  • 達州,秋秋分享一首紀伯倫關於愛情、關於婚姻值得深思的經典小詩
    達州,秋秋今天給好友們分享一首紀伯倫關於愛情、關於婚姻值得深思的小詩,願在這炎炎夏日,給你們帶來陣陣清涼,首先我們來對紀伯倫做一個快速了解:紀伯倫是一名著名作家,被稱為"藝術天才"、"黎巴嫩文壇驕子",
  • 馮象讀《先知書》|一個疾苦人,他認得病痛(下)
    《先知書》,馮象譯註,牛津大學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672頁,180.00港元何西阿書先知書,三大先知之外,還有篇幅較短的十二篇,象徵以色列十二支族,以《何西阿書先知文學的熟路,如亞述蹂躪福地、子民入囚巴比倫、大衛後裔為王之類,他反而絕口不提。加之作者對阿摩司、以賽亞、耶利米、俄巴底亞等先知語錄的嫻熟借用,學界通說,把《約珥書》歸于波斯統治後期,公元前400年以後。
  • 紀伯倫:我曾經七次鄙視自己的靈魂
    這是申鶴公眾號第549天的第549篇原創文章1白天看書,都到一段話——學習與不學習的人,在每天看來是沒有任何區別的;在每個月看來,差異也是微乎其微的;在每年看來,差距雖然明顯,但好像也沒什麼了不起的;但在每5年來看的時候,可能已經是財富的巨大分野;等到了10年再看的時候,也許就是人生對另一種人生不可企及的鴻溝。
  • 馮象讀《先知書》|一個疾苦人,他認得病痛(上)
    跟家族壟斷的祭司職位不同,先知不論出身,可從任何階層及女性中「擢立」:在人世給至高者的旨意做一個「徵兆」,用蒙召者的言行,甚至生命,見證聖言。「待到那一天,凡做先知的,無一例外,要由自己預言的異象而蒙羞;再不能披一件粗毛大袍就騙人」(亞13:2-4)。綜上,先知書四卷所呈現的古以色列先知文學,從阿摩司、何西阿、三大先知到《約拿書》,持續了四個世紀,約公元前760~350年。
  • 銀山街道萬達社區:開展「我是愛書小達人」主題活動
    銀山街道萬達社區:開展「我是愛書小達人」主題活動 信息來源:銀山街道 發布日期:2020-12-21 16:00 【字體:大中小】
  • 紀伯倫和瑪麗:一場不談婚論嫁的愛情
    世界上最偉大的愛,不是為我所有,而是以更完美的方式成全對方,在靈魂深處關懷備至、不離不棄。 讀完一本紀伯倫的傳記,第一次系統地了解這位黎巴嫩的文學巨匠、天才詩人和畫家。藝術真是奇妙又雋永的珍寶,能讓平凡的人生煥發不朽的光彩。
  • 詩人哲學家紀伯倫的人生哲理
    紀伯倫的詩歌長盛不衰,在中國也有廣大的讀者,其秘密在於他的詩歌含有深邃的思想和不凡的藝術魅力。正因為如此,他被譽為「詩人哲學家」或「哲學家詩人」。今天讓我們來欣賞一下,紀伯倫對於「人生」這個話題的思考吧。
  • 《讀藥》第104期:《先知三部曲》_讀書頻道_鳳凰網
    @Tanis星:《先知三部曲》就是中國的「老託派」鄭超麟帶回國內組織翻譯的,可以說是融入了一批學者的心血。這部巨著本身也最好地告訴了人們為什麼曾經有那麼多人如此懼怕託洛茨基,至今仍有許多人如此崇信託洛茨基。@紫雲女士:這是舉世公認的研究託洛茨基最權威的著作。書中彌散著悲涼的氣氛,這不僅僅是託洛茨基一個人的命運,也是20世紀初絕大多數革命者的共同寫照。
  • 愛與美的生命拼圖
    作者:祥 宸  《天鵝圖騰》是《狼圖騰》的姊妹篇,是作家姜戎耗時16年,嘔心瀝血創作的重磅新作。在剛勇與自由的追求之外,奉上另一塊充滿愛與美的生命拼圖。
  • 葉文玲:美是文學的生命,文學是我的生命
    她已經記不清自己是多少次到北京來了,因為作家和4屆全國政協委員、1屆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她幾十年來多次到北京開會。12月15日,葉文玲編著的新書《美美與共》在杭州首發,人們驚嘆於重病之後古稀之年的她如何依然堅持文學創作,但她的答案其實很簡單——美是文學的生命,文學是我的生命,活著一天就為文學奮鬥一天。
  • 《簡愛》:愛是生命永恆的主題,只有與命運抗爭
    為什麼受苦的是我?為什麼總是我被鄙視、指責和詛咒?為什麼我不能總是取悅別人?為什麼我做什麼都不能贏得別人的讚揚?--《簡·愛》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創作了小說《簡·愛》,小說一出版,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有人說這是一本女性聖經,傳達了女性追求人格平等和婚戀自由的理念。
  • 《傳道書》文義一目了然,生命的過程是什麼?從這本書裡可以看出
    他的教導風格一點也不具有先知性,而且他對於生命和宗教的極為個人化的觀點與猶太教核心傳統相去甚遠,倒有點像我們如今所稱的懷疑性人文主義。對於他來說,上帝是創造和操控我們的存在,但他不常談論上帝。他認為我們會在生命的開始與結束處與上帝相見,但生命過程中重要的是我們自身的幸福。這樣一本書怎麼會成為經典?部分答案是:並非沒有經過一番鬥爭。
  • 詩意|紀伯倫《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
    詩意|紀伯倫《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 紀伯倫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