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雲龍:專家送來「及時雨」 群眾有了「定心丸」
雲南雲龍:專家送來「及時雨」 群眾有了「定心丸」
「無肥不長樹、無光不結果,就像是我們人要吃飯一樣,要給核桃樹施足肥、照足光才能保障其生長,才能提高核桃的產量和品質」。11月28日,在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團結鄉河南村的核桃地裡,雲嶺學者、雲南省林科院核桃產業技術省級創新團隊帶頭人陸斌正在為團結鄉近100多名的幹部群眾進行「核桃冬季撫育管理技術」的現場培訓。
冬日的空氣裡寒意陣陣,現場卻是一片熱情如火,大家緊圍著陸研究員專心致志的傾聽。陸研究員從當前世界核桃產業的發展現狀講起,重點對核桃的品種選擇、施肥管理、修剪技術、病蟲防治、冬季撫育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授,還在現場進行了核桃樹光照與修剪技術的實操演示。
「修剪鋸掉的枝條太多了,核桃產量不就下降了嗎?」面對擔憂與提問,陸研究員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了核桃產業「提質增效」的技巧和意義。在培訓中,河南村發達屋村民小組組長字照芳,帶頭在專家指導下成功修剪了5棵自家的核桃樹,為大家提供了觀摩學習的典範。
團結鄉是典型的山地傳統農業鄉鎮,全鄉核桃種植面積達12.4萬畝。河南村是該鄉核桃最多的村,全村有1600多人,人均核桃種植面積為11畝,是全縣鄉村振興試點村之一。
近年來,隨著核桃種植的全面推廣,各地的核桃產量在大幅增長,由於群眾的種植技術缺乏、管理粗放、核桃品質參差不齊和核桃產品深加工開發不足等因素的影響,核桃產業難免出現「量漲價格跌、收入不穩定」的尷尬局面,一些群眾甚至產生了砍掉核桃樹的想法。
雲南雲龍:專家送來「及時雨」 群眾有了「定心丸」
雲南雲龍:專家送來「及時雨」 群眾有了「定心丸」
為解決好這個棘手的問題,努力讓群眾的「錢袋子」更鼓更豐厚,鞏固並擴大脫貧攻堅成效,持續發揮「科技扶貧」的重要作用,根據《大理州2020年專家服務團助力脫貧攻堅工作計劃》工作要求,大理州專家服務團先後深入雲龍縣團結、民建、功過橋、苗尾、檢槽5個鄉鎮,紮實開展林下中藥材種植,核桃產業「提質增效」,烏骨雞、肉牛、黑山羊養殖,以及河道治理等項目的規劃設計與實施和技術培訓與指導,採取項目化集中攻堅,邀請省、州知名專家「點對點」指導、「手把手」培訓,切實發揮專家服務團助力脫貧攻堅的積極作用,幫助雲龍人民在高質量脫貧的基礎上,為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打下了堅實基礎。
「這回我們心裡有底了,這個培訓很重要,以後我也要在施肥、修剪、刷白、除蟲等方面多花一些時間加強管理」。參加完培訓,河南村路己社的護林員字紅權信心滿滿地說。正在一旁的山場社社長羅光全介紹,家裡種有核桃80多畝700多顆,以前不懂技術就憑著感覺種,看著核桃樹長勢好就捨不得修剪,今年只收入了5000多元。他說:「今天的培訓是一場『及時雨』,就像專家說的一樣,只有提質增效,我們的核桃產業發展才能越來越好,收入才會越來越多」。
雲南網記者黃興能 通訊員 段學兵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