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本號的話請關注本號,並把本文分享給您的朋友。您的關注是我們發展的動力!關注花哥,吃瓜不迷路,關注花哥,天天有新瓜!
這兩天逛某瓣的時候我就發現,原來,這些某瓣高分電影的中文譯名(包括大陸譯名、港譯、臺譯),都是翻譯「重災區」呀!來看看我們十分熟悉的《瘋狂動物城》吧。
這部動畫電影在國人心中的地位那可是極高,某瓣144萬人打出超高分9.2分——比同樣受眾廣泛、擁躉眾多的《尋夢環遊記》還要高個0.1分。位列某瓣電影Top 250第18名,也是僅次於宮崎駿《千與千尋》的動畫電影(《千與千尋》排名第7)。
也是由於它在影迷心中的超高地位,它的大陸地區中文譯名也是一直為人詬病。它的英語原片名是《Zootopia》,對英語語境稍有了解的朋友應該都能看出來,這其實是兩個單詞的結合:Zoo + Utopia 。zoo 我們當然很熟悉,動物園嘛,很符合片中這個「動物世界」的設定。重點自然就是在這個「utopia」上。沒錯,它就是我們常說的「烏託邦」,或者說「理想國」,代表的是人們理想中最美好的社會。
utopia是虛構出來的理想社會。1516年,英國政治家、空想社會主義者、作家託馬斯莫爾(Thomas More)爵士發表了傳世著作《烏託邦》(不過,它的全名是《關於最完全的國家制度和烏託邦新島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書》)。他在書中虛構了一個航海家——拉斐爾·希斯拉德航行到一個奇鄉異國「烏託邦」的旅行見聞。在那裡,財產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實行著按需分配的原則,大家穿統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廳就餐,官吏由公眾選舉產生。他認為,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必須消滅它。
這個英語單詞 utopia 則是由希臘詞根ou——表示「沒有」和topos——表示「place,地方」組合而成的,字面意思就是「烏有之地,不存在的地方」。這個詞的中文翻譯同樣很有意思,可謂是「信達雅」的典範。我們可以把「烏」理解為「沒有」,「託」=寄託,「邦」=國家,「烏託邦」三個字合起來的意思即為「空想的國家」,準確、富有情感、優雅簡潔。今天,utopia一詞一般用來描寫某些理想的、但又無法實現的建議、願望、計劃等。
而《Zootopia》,顯然想要描寫的不只是「一群瘋狂的動物們生活的城市發生的故事」這麼簡單啊!故事發生在一個所有哺乳類動物和諧共存的美好世界中,兔子朱迪作為警察局裡第一隻小型食草類動物,進入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和狐狸尼克聯手揭露了一個隱藏在瘋狂動物城之中的驚天秘密。即使沒看過電影、只看這個描述再結合片名也猜得出來,很明顯這是通過動物的擬人化境遇反映現代人類社會嘛。
所以,不少影迷認為,大陸這個譯名《瘋狂動物城》著實不妥,「瘋狂」系列實在太爛大街了啊!還有人提出,直接翻譯成「動物烏託邦」多好,直白明了,又契合主旨。
不過,我倒是想替《瘋狂動物城》這個譯名說兩句話。因為,這個譯名其實已經是為了票房大賣、實現其商業價值最大化的比較好的答案了。試想如果真的翻譯成「動物烏託邦」,觀影門檻無疑會大大升高,不管主創們想在這部電影裡表達多麼厲害的主旨,作為一部迪士尼的合家歡動畫片,它最終都還是要回歸市場的。
「瘋狂」這個前綴聽起來確實是不大高級,不過當時應該剛好處在《瘋狂原始人》大賣的階段,想借一下這個東風,倒也無可厚非。而且市場的反應證明了,即使是以這個所謂的「爛譯名」打入中國市場,它還是成功了,票房口碑雙收的那種。
況且,吐槽「瘋狂動物城」的朋友,可能並不知道港臺譯名有多誇張。港版譯名——優獸大都會,據分析,「優獸」是「優秀」的諧音(諧音梗是要扣錢的啊喂)。後半截的「大都會」倒是有點意思,頗有些對應「烏託邦」的意味。畢竟,「大都會」的英語對應單詞「metropolis」的意義不只是「大城市」那麼簡單嗎。
再來看看臺版譯名——動物方城市,又是一個諧音梗玩家啊!「方城市」諧音「方程式」,是挺會玩的,不過這座城市到底「方」在哪裡啊!讀完我倒是挺「方」的。
不過,港版和臺版的譯名,對於非本地居民可能無法理解,但似乎粵語地區的朋友和臺灣省的朋友都蠻吃這一套的。花哥不會粵語,對臺灣話也不是很了解,歡迎懂這兩種語言的朋友來幫大家解釋一下這種譯名為什麼更符合當地觀眾的口味。所以說,一部電影片名的中文譯名,其實是要考慮到很多種因素的。要走商業片路線,就自然要考慮到觀眾的接受度、文化水平等等,最終的衡量標準裡,票房的好壞自然也是重要影響因素。
祝大家周末愉快!
你還見過哪些奇葩的譯名?
最後也別忘了,點個「贊」、「收藏」和「分享」再走吧,有能力的瓜友如果願意的情況下給花哥打賞點水錢或者也行,花哥不強求,全憑自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