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凌晨四點的太陽嗎?哦,不是這句。
你見過一個連續三年都請健身教練的人嗎?在我們看來,健身半年的時間就已經不需要請健身教練了。
一次性買100節課的人,已經算是很大方的人了,但是真就有人連續3年都需要健身教練。
這個女孩子是我的一個粉絲。
她不光請了健身教練,而且還買了我的專欄。有時候看我嫌煩,還給我發紅包諮詢問題。
後來我就跟她說:
「你都請了健身教練了,你就沒必要問我了,問教練就行了。」
「不行啊,我感覺他專業性沒你強。」
「那你就光問我就行了,沒必要再買課了。」我說。
「不行啊,我沒教練帶的話不敢練。」
這其實怪我們這群小編,天天說這個動作不對會受傷,那個方法錯了練不好等等等等。
搞得大家以為健身是多麼專業的事情。
其實對於我們行業內的人來說,大家都是胡一練,誰管專業不專業,幹就完了。
在我看來,知道4件事,就已經算是健身入門了,再深究下去你就不是愛好者了,而是研究者了。
而且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研究的越深,腦子越亂。
首先,要知道這個動作是練啥的
我剛進健身房的時候,沒要體驗課,我以為我有基礎嘛。
結果進去就鬧了一個笑話,把那個蝴蝶機夾胸器,當成了練背划船工具。
我說怎麼練起來那麼彆扭呢?
後面教練實在看不下去了,才帶著我把各種器械熟悉了一遍。
所以健身入門的第一件需要知道的事情就是,你看見一個器械、看見一個動作,你得知道這是練什麼的。
很多人說引體向上是練胳膊的,伏地挺身也是練胳膊的。
對嗎?可以這樣說,但是我們一般認為是引體向上主要練背,伏地挺身主要練胸肌。
其次,要知道常見動作的規範
其實你找健身教練,給你教的主要就是這個動作規範。
而這個動作規範問題,也是最基礎的健身入門問題,很多人就靠這個刷存在感了。
動作規範有兩個作用。
一個是安全性,比如深蹲的時候膝蓋中立,就可以讓你的膝蓋不受傷。
硬拉的時候腰背挺直,那你的腰就不會受傷。
還有一個是有效性,比如臥推的時候沉肩挺胸,就可以更精準的練到胸肌。
啞鈴側平舉的時候,不刻意聳肩,那麼就不會讓你的斜方肌變得太厚。
然後,能自己制定簡單的訓練計劃
訓練計劃這一方面,可能才是很多健身新手真正迷茫的地方。
因為健身教練只管帶你練,跟你說了動作標準、也跟你說了器械名稱和作用。
但你就是不知道,為什麼今天要練胸肌,為什麼這麼多天了沒練過腹肌。
這個就是訓練計劃,其實這個方面一點也不重要,隨便練就可以了。
把每塊肌肉分開,今天練胸肌,明天練背,後天練肩,大後天練手臂,再然後練腿,然後休息兩天。
沒有什麼講究,就是把肌肉分開練,確保休息而已。
最後,受傷預判
最後一點可能很重要,也可能不那麼重要。
一部分人憑本能就能感覺到危險,所以受傷預判不重要。還有一部分人比較遲鈍,或者喜歡硬扛,那就很重要。
首先是你心理有恐懼的時候,不要堅持這個動作,比如深蹲扛起來就能感覺到害怕,就不要蹲下去了。
其次你身體嚴重發抖的時候,就需要停止動作,比如臥推起槓,槓鈴抖個沒完,不要放下去。
最後就是關節疼,不管是哪裡,手腕、膝蓋等等,你都需要休息幾天。
我現在也請健身教練,但是一般是需要突破的那段時間才會請。但平時訓練的話,就自己一個人練了。
我也不知道連續請三年健身教練的人是咋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