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2.2米畝產突破一噸 水稻界奇葩成網紅——專訪巨型稻研發...

2021-01-09 網易新聞

海歸科學家夏新界和他的巨型稻標本。

株洲基地水稻負責人蔣海雲1.7米的個頭,仍比巨型稻矮。

株洲基地正在灌漿的巨型稻,一蔸平均有35個稻穗,每穗多的有800粒左右的稻穀。

夏新界課題組打造的「巨型稻―青蛙―泥鰍共生」稻田生態種養基地。

  相關報導:【抗洪·人物】 保村民「引洪灌園」損失600萬 9.5畝科研「姚明稻」被淹

「它比常規稻的生物量大50%以上,每畝可以增產15%到20%。試想,徜徉在兩米多高的水稻下,稻花飄香,金穗垂腰;腳下是一田清水,水裡遊著的是自然放養的魚、泥鰍、青蛙;頭頂是無人機監控生長、施肥、收割;富含蛋白質、身形頎長的稻杆被專用設備切條加工成優質牛羊飼料……屆時,一畝以巨型稻為核心的立體生態種養結合稻田的產出將達到四萬到十萬元,圓農民的種田致富夢。」

2017年6月,因洪水淹沒而意外走紅的巨型稻(又稱「姚明稻」),近期頻頻見諸報端,人們在驚訝於這種畝產可達1000公斤、最高可生長為2.2米的新稻種的同時,也對它背後的研發團隊產生了好奇:究竟是何方神聖,將神話變成了現實,讓禾下乘涼不再遙遠?

 放棄高薪毅然回國,海歸科學家開啟「中國試驗」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夏新界課題組正是巨型稻的創造者。這支平均年齡不超過40歲的科學家團隊,帶頭人夏新界是團隊的「靈魂人物」:一位從事植物分子遺傳學、遺傳育種和分子生物學研究20餘年的海歸科學家,2005年獲中國科學院第十四批引進國外傑出人才「百人計劃」資助,毅然回國並在湖南開啟他的水稻育種「中國試驗」。

「任何一名愛國的科研工作者,都會有一顆科研報國的赤子心。」說話猶帶「湘音」的夏新界,是地地道道的湖南人。

科研成果突出的夏新界,在國外做得如魚得水。然而,他感覺似乎缺了點什麼。「國內在相關領域,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勢頭迅猛,尤其是國內巨大的基因庫資源,具有的比較優勢無可匹敵。」2005年,中國科學院啟動引進國外傑出人才的「百人計劃」,夏新界獲得資助,毅然捨棄美國孟山都公司的高職高薪,投向祖國懷抱!

回國後,他先後主持和參與了中科院、國家、湖南省各類科研項目15項。最具爆炸性的是,對全球水稻育種界來說,一場極具創新意義的水稻新品種開啟的「颶風」即將來臨!

  從實驗室到田間,一顆稻種創造的奇蹟

2013年,一百畝巨型稻在常德西洞庭種植基地試種成功,畝產達1000公斤;2016年,夏新界課題組和湘豐集團合作,巨型稻產量再次實現1000公斤/畝。這意味著,夏新界團隊已成功培育出產能穩定的高生物量巨型水稻!

成功的背後是默默的付出和等待。10餘年來,數不清有多少個日日夜夜,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經過突變體篩選、遠緣雜交選育、分子標記定性改良等多種技術手段,夏新界團隊在實驗室先後培育出湘巨1號、湘巨2號等巨型水稻。

「現在,經過培育更新,第一代巨型稻畝產穩定在1000公斤左右, 第二、三代巨型稻將更高產、更優質,且具更好的抗逆性,希望有一天我們能像種植小麥一樣種植巨型稻,減少對水的依敕性。目前,研發工作進展順利。」夏新界說。由於巨型稻「身形高大」且產量不菲,很快作為水稻界的「奇葩」一路走紅,並獲得我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及多位水稻專家的一致認同與讚許。

為挖掘巨型稻增產潛力,夏新界課題組與袁隆平院士組建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研究技術中心聯合,通過多級雜交配種組合篩選技術,開展巨型稻雜交組合超高產攻關研究。

2016年11月,雙方在有「中國種植業矽谷」之稱的三亞水稻種植基地試種巨型稻,並結合「良種+良田+良法+良態」的「四良」配套技術的實施,利用海南冬季特有的光溫,生態、土壤環境等條件對育種材料進行加壓篩選,繁殖加代。

同時,在湖南邵陽、株洲、長沙等地,課題組分別進行了試種,尤其是位於株洲的試種基地對研究海拔50米至100米巨型稻的種植,具有重大的科研價值。

在株洲基地,時刻記者看到水肥充足,處於灌漿期的巨型稻株高超過1.8米,最高達到2.23米,中等身材的成年人走進稻田,一會兒就沒入「水稻森林」不見蹤影。經測算,一蔸巨型稻平均有35個左右的稻穗,每穗有的多達800粒稻穀,每千粒稻穀重在28克左右,預計畝產可達1000公斤左右。

「此外,健壯結實的巨型稻抗病和抗倒伏能力強,病蟲害少,茂密的莖葉可為水產和蛙類動物提供類似林間的優質棲息地。」基地負責人蔣海雲告訴時刻記者。

一般來說,稻稈越高的品種越易倒伏,巨型稻有何抗倒伏的秘訣?夏新界介紹說:「利用優勢強大的亞種間組合,使根系十分發達;稻穗要下垂,使重心下降;利用莖稈非常堅韌和基部節間短、粗、腳重頭輕的稻種資源;栽培時採取多蔸合植加大株距的方式,這樣多管齊下,就能選育出高度抗倒的超高產組合。」

 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減少貧困提供了新方案

「預測到2020年,我國稻米需求量比2010年要新增150億公斤以上,才能基本滿足人口增加對糧食的需求。」在夏新界看來,當前我國耕地面積急劇減少,水稻種植面積基本已達上限的現狀下,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是增加水稻總產量的唯一途徑。

多年來,提高單位產量一直是全球水稻育種工作者的首要目標,以袁隆平院士為首的中國團隊一直走在前列。

然而,水稻產量受其本身的總體量(生物量)的制約。「要想在產量上有較大的突破,有必要培育出高生物量的水稻品種,並結合傳統育種手段與現代分子育種方法,以增加品種的產量潛力。」這樣的想法,驅使夏新界投入十餘年心血追尋水稻增產秘密。

如今,巨型稻已成為夏新界課題組擁有獨立智慧財產權的超大生物量水稻新品種,位居全球水稻高產第一方陣。

「下一代巨型稻的畝產目標,瞄準1200—1500公斤,通過種養結合立體生態農業模式,實現每畝產出至少4萬元!」在夏新界的巨型稻發展藍圖中,瞄準中國農業的短板,提高中國農民的收入,改變中國農村的面貌,一直是他決心回國並為之奮鬥的最大「動力源」。

  中國式種養模式或「輸送」一帶一路

今年1月,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長沙農業環境觀測研究站打造了一個30畝的「巨型稻―青蛙―泥鰍共生」稻田生態種養基地,實現青蛙、泥鰍等「和諧共處」,以挖掘巨型稻的產量潛力和生態效益。

夏新界說,「這種新型種養模式,充分利用巨型稻的高杆、茂葉特性,營造優質棲息環境,利於青蛙、魚等自然生長,一種多得,尤其適合城市近郊觀光農莊和農家樂使用。農民採用這種模式,每畝產出可由目前的不足萬元,提高到4萬—10萬元。」目前,夏新界課題組正與珠海方面展開合作,計劃在珠海種植100畝種養結合巨型稻生態種養示範田。

展望巨型稻的未來,夏新界謹慎而樂觀,「巨型稻的成功培育和實現高產、穩產,只是一小步,離商業化和市場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我相信,以巨型稻的優良品質和優美外形,實現市場化目標指日可待。尤其是通過『一帶一路』,將巨型稻還有中國式的種養模式輸送給全球人民,是我們最大的期盼。」

(紅網時刻記者 楊斌)

 連結:夏新界博士簡介

夏新界本科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1985年獲北京師範大學植物學碩士學位,1992年於加拿大University of Guelph 獲分子遺傳學博士學位。

作為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作物耐逆境分子生態學研究中心原主任,夏新界在分子育種、基因克隆與調控、基因結構與功能、基因啟動子、分子標記、基因組圖譜構建以及作物遺傳轉化、分析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先後在美國、加拿大多所大學和世界最大的農業生物技術公司孟山都 (Monsanto) 任職。

夏新界先後在國內外發表各類科研論文90餘篇,其中SCI或同類論文50餘篇,成功申請與獲得國家級發明專利20餘項,國際發明專利(PCT)1項。

(原標題:「身高」2.2米畝產突破一噸 水稻界奇葩成網紅——專訪巨型稻研發團隊帶頭人夏新界)

相關焦點

  • 比人還高的水稻!來賓「網紅」巨型稻豐收咯,畝產是...
    比人還高的水稻!來賓「網紅」巨型稻豐收咯,畝產是......,畝產達836.8公斤。參與巨型稻試種項目的村民覃承葵高興地告訴記者,今年是他第二次參與巨型水稻種植,跟農業技術員學到了很多種植知識,收穫很大。象州妙皇鄉古樸村村民 覃承葵:我種這個巨型稻已經兩年了,一年種一稻,今年產量比去年高。2019年,象州縣在來賓市首家引進種植巨型稻「巨豐5號」獲得成功。
  • 突破水稻畝產1365公斤目標 創雙季稻產量新高
    突破水稻畝產1365公斤目標 創雙季稻產量新高  Evelyn Zhang • 2019-11-21 17:47:04 來源:前瞻網 E8109G1
  • 神農緣沈少平 培育出"豐森緣"芭茅稻 守護舌尖上的健康
    研發的遠緣雜交水稻新品種——「豐森緣一號芭茅稻;通過自然科學技術將水稻低溫出雄,與芭茅雜交培養出的弱鹼性水稻品種,,具有抗旱、抗澇、抗寒,抗病抗蟲、抗倒伏;適合水,旱兩棲兩地生長,真正實現了在荒蕪貧瘠的高山上
  • 袁隆平領銜雜交水稻雙季畝產1500多公斤
    新華社發   11月2日在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進行的袁隆平領銜的雜交水稻雙季測產達到了畝產1530.76公斤,其中早稻619.06公斤、第三代雜交水稻晚稻品種「叄優一號」911.7公斤,超過了1500公斤的預期目標。比數字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這次測產充分展示了第三代雜交水稻更加契合實際生產的特點,從而有利於進一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 2米多高的巨人稻被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頭
    2米多高的巨人稻被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頭
  • 【袁隆平團隊雙季稻畝產超過3000斤】11月2日,位於湖南省衡南縣的...
    2020-11-02 13:08:55來源:FX168 【袁隆平團隊雙季稻畝產超過3000斤】11月2日,位於湖南省衡南縣的第三代雜交水稻新組合試驗示範基地迎來晚稻測產,測得晚稻平均畝產為911.7公斤。
  • 新疆建設兵團機械化種水稻 畝產超1噸打破袁隆平超級稻紀錄
    近日,農業部專家組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146畝「水稻機械精量旱穴播技術與機具」示範田進行了精準測產驗收,確定畝產達到1042.97公斤,打破了袁隆平超級稻創造的畝產1噸紀錄。觀察者網查詢發現,新疆兵團採用的這一技術是靠水稻直播機在旱地直接整地、播種,不需要育秧、栽秧,可大大節省勞動力,適合在乾旱地區推廣。
  • 全國「新米」品鑑大會,江蘇水稻新品種「寧香粳9號」捧金獎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許天穎 記者 仲茜)2020年水稻豐收,新米上市。哪些品種大米品質好、口感香?12月19日至20日,全國農技中心聯合國家水稻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組,在湖南省長沙市舉辦了第三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質鑑評暨國家水稻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推進活動。
  • 莒南第三代雜交水稻「叄優一號」力爭突破畝產1200...
    2020年11月26日,莒南縣超高產雜交水稻項目攻關工作組赴湖南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向袁隆平院士匯報了莒南雜交水稻高產攻關試驗典型經驗做法,袁隆平院士給予了高度評價。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了解到,莒南縣今年試種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品種「叄優一號」,在莒南縣生長平衡,株高、穗型均勻,無明顯病蟲危害,無倒伏,表現較好。
  • 安順市老科協幫扶西秀區大黑土村試種「莽稻8號」水稻成功
    10月10日,省農科院老科協和市老科協組織有關專家到幫扶點西秀區劉官鄉大黑土村,對試種的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新品種「莽稻8號」進行現場測產驗收。  在示範田裡,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稻杆,微風吹過,泛起陣陣稻浪。經老專家們認真測算,「莽稻8號」植株均高112.5釐米,扣除水分折合畝產1040.12斤,較預期目標高出140.12斤,喜獲高產。
  • 巨型水稻有種子供應嗎?
    目前來看,關於巨型水稻的新聞和資料並不多,還在處於小面積試驗階段,自然不會有巨型稻的種子在市場上流通。巨型稻,沒記錯的話是這兩年南方的一個水稻課題組搞出來的一個新型水稻,植株較為高大、營養生長超長的旺盛、稻穗的長度和穗粒數也遠超常規的水稻。
  • 雙季稻畝產3000斤實現 第三代雜交水稻晚稻畝產911.7公斤
    中新網客戶端11月2日電 11月2日,位於湖南省衡南縣的第三代雜交水稻新組合試驗示範基地晚稻測產結果出爐,平均畝產達到911.7公斤。今年7月,衡南基地早稻高產攻關田測得早稻平均畝產為619.06公斤,這意味著第三代雜交水稻早晚雙季稻平均畝產突破1500公斤(3000斤),達到1530.76公斤。
  • 「北稻南移」 東北水稻在自貢榮縣這個村長勢良好!
    「這個北稻南移從海南地區將水稻品種引進到我們農場,這些品種都屬於超早熟品種,比我們當地本土水稻品種基本上提前兩個月進行第一季收割,而且第一季的種子曬乾了後,馬上在田裡面進行第二季的直接播種,不需要再進行育秧等環節。」程偉表示,在第二季收割後,根據當地氣候條件,還可以進行第三季播種,總體帶來的經濟效益是很好的。
  • 水稻什麼品種最高產
    圖片1:散籽期的瀘優2816水稻植株。因此什麼水稻品種"最高產"不可能存在,而是只能說"更高產"(相對而言)。在清江鶴寄居地近年種植的水稻品種之中,由綠丹至誠種業經銷的"堅強稻"(商品名為瀘優2816),綜合各方面的品種特徵特性,筆者還覺得有引種的必要。下面再來說說這個引種理由。
  • 「一稻兩收」畝均增效千元 河南水稻糧飼雙優雙高項目喜獲豐收
    專家測量水稻含水量大河網訊(記者 張楠 通訊員 周紅飛/文 李洪振/圖)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縱橫萬畝連。白露已過,稻穗低垂,在信陽光山縣北向店鄉李樓村,千餘畝長勢喜人的優質水稻將大地鋪成一片金黃。再生稻生產一般種一茬可收穫兩茬,第一茬為頭季稻,頭季稻在產量和品質上相當於常規種植的早稻;第二茬為再生稻,產量明顯低於常規種植的水稻,品質明顯優於常規種植的水稻。再生稻稻米價格在每斤5元以上,是當地稻米價格的2倍多。作為長年開展水稻研究的趙全志,敏銳發現再生稻的產量和效益科研潛力。
  • 2021年優質水稻種佳一福稻1818
    佳一福稻1818 新一代改良優選,本品種是中國水稻研究所以中9A為母本,以中恢161為父本雜交配組育成。其中,不育系中9A是由以優1A為母本,以優11B/L301B//內江菲改B三交種的F3選係為父本,經連續回交育成的印水型三系不育系;以國際水稻研究所育成的IRBB51為父本雜交,後代經多代系選育成。
  • 「甬優水稻」畝產創新高 有望成為全省連作晚稻百畝方之最
    12月3日,浙江省寧波市奉化江口街道的「麥浪農場」正在進行百畝方實割測產,預計畝產超過801公斤,有望創造浙江省連作晚稻百畝方新紀錄。而在8年前,2012年,寧波洞橋鎮百梁橋村種糧大戶許躍進的百畝方最高畝產達1014.3公斤,並以百畝方均產963.65公斤創全國紀錄。
  • 蘇州:魚米之鄉「稻」出新故事 「稻+N」實現「一地多收」
    2019年,張家港市塘橋鎮金村華田家庭農場負責人吳健,騰出15畝地,試種新品種「韭菜稻」,獲得豐收。「當年9月中旬收割第一茬後,只要在第一次收割時控制好稻樁高度,過不了一個半月,割過的稻樁又會發新芽、抽穗,11月可以再收割一次。」吳健介紹。  試驗下來,「韭菜稻」第一茬畝產1200斤左右,第二茬畝產超過400斤。
  • 創新推進中國第三代雜交水稻布局 | 每經網
    強有力的種子研發創新體系建設給農業帶來革命性變化,例如種業龍頭企業隆平高科在「十三五」期間構建的高效商業化育種體系,驅動多個品類處於市場領先地位,累計培育國審雜交水稻新品種253個,優質率66.4%,國評、省評高檔優質稻品種18個,其隆科638S和晶4155S等成為應用最廣泛的不育系,晶兩優534、晶兩優華佔、隆兩優華佔,2018和2019年連續兩年居全國雜交水稻推廣面積前三位。
  • 「變性」「雜交」,起底水稻育種背後的秘密:由量到質
    3、超優千號雜交水稻「超優千號」 (廣湘24S/R900,或湘兩優900)是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親自精心選育研發的第五期超級雜交稻。此品種於2017年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超級雜交稻百畝示範基地測產驗收,結果為隨機收割3塊稻田, 按含水率13.5%標準計算, 實打實收畝產分別為1181.00公斤、1129.68公斤和1136.38公斤, 平均畝產1149.02公斤, 即每公頃17.2噸,它通過國家品種審定(國審稻20170053),耐鹽鹼能力強,最高產量超過18 噸/公頃,創造了世界水稻單產的最高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