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今天獲悉,《影像——城市——歷史:深圳1891——2020》影像展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開幕。本屆展覽由深圳(福田)國際城區影像節組委會、南都灣區城市美學研究所、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聯合主辦,大乾藝術承辦,深圳市福田區宣傳文化體育事業發展專項資金資助。來自40位(組)國內外藝術家、攝影師導演的200多幅攝影作品、15部電影及紀錄片,連同多部文獻,通過影像的表達和梳理,立體地呈現深圳的前世今生。
三個單元 三個維度
展覽前兩個單元分別為「紀實與歷史」、「實驗與當代」,從本土紀實攝影和當代藝術兩個角度回溯深圳自1981年來的城市發展史,並形成對照。第三個單元「視野與全球」則主要關注國際範圍內關於深圳的影像創作,進一步剖析深圳在全球化中的定位和發展。三種不同維度的生動樣本,向觀眾直觀展現一座移民城市的歷史變遷和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年來建立起的都市文化。
據介紹,深圳最早的歷史影像之一,是由瑞士巴色差會傳教士於19世紀末在深圳龍華浪口村拍攝的老照片。它承載的是一段塵封已久的百年的女校歷史。虔貞女校是於1891年清末由香港西營盤遷入深圳浪口的教會女子學校,原名「巴色義學」。不但課程設置上與現代教育相似,而且師資主要由外籍傳教士、本土省內大學師範生組成,教學質量遠近聞名,是當時寶安縣的「第一學府」。而在虔貞女校任教的傳教士們在授課之餘,還拍攝下了大量關於學校師生和客家村民日常生活的照片,使當時深圳的風土人情得以被保存。
本次展覽的第二部分——「實驗與當代」單元,特意呈現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多位藝術家和導演的作品。他們以不同形式的、更為實驗性的個人化創作,關注改革開放帶來的城市劇變之下,個體所受到的影響。
深圳的特殊吸引力,也讓眾多國際知名攝影師和藝術家把他們的眼睛投向這裡。在第三單元「視野與全球」單元中,呈現的正是這些或熱切、或冷靜的目光。他們以異鄉人的他者身份切入城市,作品折射出經濟發展對深圳本土文化的影響,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中扮演的角色的變化。
據悉,這次橫跨130年的深圳影像展,由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研究員、影像檔案與研究中心副主任董冰峰擔任學術主持,深圳(福田)國際城區影像節發起人、大乾藝術總監陳東擔任策展人。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劉暢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劉暢
通訊員:溫現青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曾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