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我在五裡亭的師範學校讀書時,校門口一側全是華僑人的房子,花崗巖、斜坡頂,門口附一個窗紗門,進出常常戴著一頂尖頂鬥笠,講的類似閩南話的口音,黝黑皮膚,頗有別樣的生活氣息。另一側是一方一方的魚塘、稻田。去塔山和二十五孔橋的路,是一條筆直的沙子路,兩旁長著高聳的木麻黃。
據說,當時華僑多是越南歸僑,他們有時候會把四方型的粽子、青澀的檳榔,擺出來賣給學生。學生窮,卻又感到稀奇。其中,記憶最深的,要數阿顛狗肉店。那種畫面,至今記的:高壓鍋蒸熟,這只是套路的開始,秘訣在於調料。接下來文火慢滷,和著八角茴香、五香和不知名的香料,飄出來的味道柔散在冬天五裡亭的晚上,簡直是滿滿的誘惑。阿顛總是幫客人挑好吃的肉塊,而且會說,「靠!你今天運氣好,這塊,有嚼勁。」他自己在陶醉。閒下來時,他會過來,敬我們幾杯,問我們味道如何如何。我是那時,在慫恿下第一次吃到狗肉,心驚膽戰,果然第二天,上火,嘴角開裂。平日,阿顛戴著一頂皮質的牛仔帽,騎著彎槓半舊的自行車,當年華僑人,多半是這樣的自行車,於是,沙子路上,長條木麻黃葉下,常會聽到一串串叮噹的鈴聲。
由此接觸一種別樣的飲食,越南菜。
現在的華僑新村有一排越南菜店鋪。越南春卷、牛肉河粉,早點時分,店鋪前人頭攢動。晚上,會弄出許多琳琅滿目的菜名,絕活的有炭燒生蠔、咖喱牛腩、沙嗲雞串、米草油蝦。我挺喜歡米草油蝦,聽主人說,這道菜算是中越雜交,用的是大米草,將蝦身一圈一拳捆綁後,一起煮,之後過油,蝦肉上交融著米草味。難以言狀,如果不說用料是大米草,似乎有一股糯米帶著的香。主人說,這道菜,每煮一次,都需要新鮮米草,取料和人工都費時。
我問過老人家,過去的五裡亭,寧德話曾叫黃土洋,之所以稱為五裡亭,是因為從小東門沙崗灣至黃土洋有五裡之遠,曾立有一亭,後東湖塘圍墾竣工後,亭因荒廢被拆。時間,真是一扇窗口,現在的五裡亭,宛如進入東僑新區的一個窗口。
塔山所在,原稱為酒嶼山,與二十五孔橋所在的金崎山相連,不分海與湖,所以康熙年間,有「潮汐直抵城下」之說,所以小東門才有沙崗灣存在。後乾隆十五年,東湖築就,「大小船舶停泊嶼下,設稅館、牙行、塘汛於此,商賈雲集成市」。原興風作浪的酒嶼之海,竟然成一灣繁華碼頭,完全是得益於建堤。明代貢生陳癸形容當時一片繁華,寫下《酒嶼漁歌》,不禁稱讚:畫艇鑑湖懷賀老,綠蓑青笠訪元真。一桿便著羊裘去,來往江湖作散人。可惜,當年堤壩崩塌,酒嶼市廢。
陳癸詩歌所提的「鑑湖」,應該是指今天的西陂塘。
或許,因擁三都澳入懷,背山負海,寧德人早有了海洋地域文明的記錄,用了「陂」來形容這一片山海之交的地理特點:水岸,池塘。又以東西之分,東為東陂,西為西陂。今西陂,在建公園,有恢復赤鑑湖之美譽,山湖懷抱,湖光山色。再以位居周邊的新能源公司,上萬工人,世界鋰離子電池之首,未來上下遊企業入住,不日將形成新能源產業集群。
兩岸新興之勢,不是當年酒嶼市場可比。
如果從塔山往東望去,最入眼的是二十四孔橋。
1962年東湖塘第三次圍墾,二十四孔橋選址金崎山大小之間,因形狀如蛇頭而得名,民國時,一旅長將墓修建在此。又恰在大小金崎山的鎖口之間,如同鎖住入海口,內形成內湖,外則仍為三都澳之海。而今,也正是如此海湖之間,成了東僑最集中的地產聚集地。唐城御品、上東曼哈頓、金谷國寶一號,更有赫赫有名的恆大地產,7.9億元一舉奪得湖畔之居,號稱御景半島。如今,環東湖,南北岸公園,遊人如注,心曠神怡。又常是釣魚、攝影、晨練之處,人氣之旺,所以,茶樓、古玩街、早市、遊樂等,一股新興活力撲面而來。
二十四孔橋,猶如一把目睹歷史的鑰匙,從南宋築堤至今,一晃滄桑巨變。
·End·
實習編輯丨黃秋平
值班主任丨林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