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點乘著葉片往前飛……」
這首周董「蝸牛」中的歌詞,用在新劇《蝸牛與黃鸝鳥》中倒也恰如其分。
作為國內第一部音樂題材的青春勵志劇,這部劇身上背負的壓力不比蝸牛小,畢竟國內影視劇市場音樂類題材歷來稀少,以古典音樂為步調的劇集更是鳳毛麟角,尤其像《蝸牛與黃鸝鳥》這樣,將以往被貼上陽春白雪標籤的交響樂與經典潮流文化碰撞,想要出圈難度的確不小。
劇集剛開播時,的確也受到了一些非議,很多人誤以為這是一部老套的青春甜劇,甚至只看了幾個片段就開始大做文章亂帶節奏。
但劇集播出到20集,很多人被啪啪打臉。對音樂劇出圈難的壁壘,《蝸牛與黃鸝鳥》以音樂為主線帶動青春故事,既最大限度的讓古交響樂擺脫曲高和寡桎梏,又巧妙地讓青春題材擺脫了套路模式化、高糖低能化,熱血團魂與粉色浪漫交織奏響,用不俗的審美格調,散發出「真香潛力」。
從「吐槽」到「打臉」
攜手搞事業的「梨渦夫婦」真香
演員選擇上的高貼合度,是很多觀眾對《蝸牛與黃鸝鳥》真香的第一點。
男主張新成,人設與角色高度吻合。張新成在劇中飾演的「鋼琴王子」李臻言是難得一見的音樂才子,他不僅深耕於自己的專業領域,還格外熱衷於指揮,夢想成為最優秀的指揮家,加之他本人十分紮實的音樂功底,讓他在詮釋這位音樂才子的角色處理上更加自如。
劇中的李臻言看似高冷,實則是一隻缺乏安全感的「黃鸝鳥」。
著名指揮家韋恩達老師曾經在兒時答應收他為徒,李臻言雖然始終堅信這個承諾,但自身又有難以克服的「心魔」,在成為指揮家的道路上屢屢碰壁。他先是被導師拒絕轉系,幾番周折後被任命為副指揮,卻在指導團隊練習時頻頻翻車。
和很多套路化青春劇不同的是,在這部劇中沒有完美的「白馬王子」,可以說整部劇沒有刻意塑造任何一個完美無可挑剔的人設,而是將視角放置於普通人,避免懸浮,亦拉近觀眾的距離感。
當鬱郁不得志的李臻言遇到「鋼琴怪才」方小萵,看似生活在平行線上的兩個人碰撞出了新世界。
與李臻言的目標明確有所不同,方小萵對音樂是純粹的熱愛,她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幼兒園老師,僅僅是希望用音樂傳遞幸福感。
李臻言雖然嘴上嫌棄方小萵沒有志向,但他又不得不承認方小萵身上獨有的純粹魅力,這種魅力正是他所缺失的並一直想要尋找的。
在潛移默化中,兩個人互相影響,克服短板,不斷成長,在情感與音樂事業上共同進步。
兩個人的相處,也是「相互成就」的戀愛模式,而非虐來虐去的「謀殺式戀愛」。在兩個人的相處中,方小萵鼓勵李臻言堅持夢想,幫助他找回音樂初心,這樣充滿正能量的相處模式也讓正是很多年輕戀人想要找尋的。
在S團重組時,方小萵幫忙重新找回S團成員;方小萵在鋼琴彈奏中,李臻言總能靈感爆發;李臻言在幫助方小萵精煉彈奏技巧,並不斷和老師探討教學方法,以激發方小萵的潛能……
沒有甜膩高糖的戀愛劇套路,甚至有點像聯手搞事業的CP,男女主間從不刻意撒糖,卻總能讓觀眾在他們專注的演奏配合中感受到幸福感。
在「無腦小甜劇」盛行的當下,《蝸牛與黃鸝鳥》打破了常規套路,取而代之的是快節奏的場面調度與敘事節奏。
將相互成就的小清新感情與音樂情景融合貫穿,「梨渦夫婦」的追夢日常中,既有笑點十足的沙雕感,也有積極向上正能量,甚至很多人能從中看到年輕人的勇敢與迷茫、堅定與彷徨、躊躇不前與茁壯成長。
不少觀眾追劇追到現在,對這部非典型音樂勵志劇開啟了從「打臉」到「上頭」的「真香模式」。
全員「懂音樂」組高配班底
真聽、真彈、真唱、真感受
前文提到,《蝸牛與黃鸝鳥》作為國內第一部音樂題材的青春勵志劇,與其劇名中的蝸牛一樣,必定背負著壓力負重前行,主動迎接市場的各種不適應性。
的確,音樂題材影視劇難做的重要一點就在於,演員不是歌手、樂手,演技再好也不一定懂音樂,因此往往容易讓劇集懸浮失真。若想保持自身類型的精品化,必然需要音樂細節處理上的真實感,同時在經典音樂上澆築更多新時代的審美意識。
《蝸牛與黃鸝鳥》深諳這一點,為了讓鏡頭下的每一個細節做到真實、極致,早在演員的選擇上就下了一番功夫,從主角到配角,幾乎每一位都具有一定的音樂功底,同時保證做到真聽、真彈、真唱,用細節打造真實感、精品化。
男主張新成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音樂劇系,他自幼學習鋼琴吉他等樂器,有著相當不錯的鋼琴功底和樂理基礎。為了更好的角色呈現,張新成更是自學指揮,每日堅持訓練四小時以上,被樂團誇獎達到專業水平。
顏藝符合觀眾期待,在表演上張新成力求清新自然,無論是演奏時指尖在鋼琴上行雲流水的跳躍,還是指揮時肢體的收放自如,都極盡所能做到了天然去雕飾的審美回歸。
除了男主外,在其他演員選擇上,劇組同樣做出了專業考量。
田毅松的扮演者寧桓宇,畢業於四川音樂學院,早在2013年就拿下「快男」第四名的成績;
莎莎扮演者圈 9, 畢業於星海音樂學院,2016年「超女」比賽中憑藉獨樹一幟的二次元音樂風格一舉拿下冠軍;
採薇扮演者方圓,洛杉磯音樂學院畢業,十幾歲時便獲得很多音樂獎項,同時也是2016年「超級女聲」亞軍;
三位都是選秀出身的優秀歌手,他們本身也經歷過各種音樂節目中的團隊作戰,對劇中樂團間「團魂」的呈現更為自然,在對抗比賽的劇情設定上,他們的表演也更容易激發觀眾的共鳴,相比專業演員有一份得天獨厚的優勢。
此外,範晨扮演者臧一人,曾擔任張韶涵等多位知名歌手、演員的聲樂老師,張韶涵在參加《我是歌手》時的演唱曲目正是由臧一人護航;
秦奮的扮演者陳景煬,自小學習鋼琴、小提琴;清商的扮演者劉倩文,小提琴更是功底了得,自帶一把百年小提琴進組,將音樂精神帶進劇集當中;
這些本身就具備專業音樂素養的寶藏演員們共同組成了《蝸牛與黃鸝鳥》的高配班底,加之劇組專業音樂老師的指導,觀眾最大程度地感知到了交響樂的靈魂與生命裡。在這其中,也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創作者精益求精的匠心態度,為呈現真實、專業的音樂題材劇拿出的最大誠意。
如果說專業度、真實性是在直觀視效上的升級,老戲骨的加盟則讓劇集進一步有了品質上的細節保證。
寧理、林鵬兩位老師的加入為劇集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演員寧理顛覆了過往現實派形象和表演手法,在劇中飾演一位有趣、突破傳統的老師。他在教學上有著自己的一套理論,擅長因材施教。
對於李臻言是挫折式教育,平時又與S團的同學打成一片,是亦師亦友的存在, 這樣有意思的老師形象與寧理之前的角色形成了強烈反差感。
在很多觀眾彈幕打出「李豐田從殺人變育人」之時,也有不少8090後觀眾感慨「青春欠我一個像費舍爾這樣的老師!」
傳遞交響樂博大情懷
拓展音樂題材創作邊界
甜寵扎堆、低能撒糖,早已成為當下國內影視劇市場既容易操作又降低風險的套路風向,於是我們看到,螢屏上無腦的小甜劇持續霸屏,美豔濾鏡下同質化甜寵劇千篇一律,但擁有有趣靈魂的差異化題材劇卻萬裡難挑一。
《蝸牛與黃鸝鳥》本可以隨波逐流,但劇集卻勇敢地跳脫了舒適區,頂著逆風的壓力不斷嘗試突破行業天花板,憑藉沉浸式的音樂場景、注重細節的品質打磨、用足心思的本土化改編,將音樂題材的青春勵志劇這個門檻並不低的劇集類型對味觀眾。
誰說青春劇止於你儂我儂,或是一路撒糖的烏託邦式愛戀?
男女主的相互陪伴,兩個人的琴瑟和鳴真切綿長,符合人物的內在情感邏輯。而為了共同進步,男女主的相互扶持傳遞出的正向戀愛觀,能夠給當下年輕人以較強的情感撫慰和正面引導。
作為一部以專業的古典音樂為基底的電視劇,編劇在敘事中不斷探尋交響樂的價值態度,以及與時代精神對話的美學支點,從而輸出多元文化,進而形塑當代年輕人的價值形態。
除此之外,《蝸牛與黃鸝鳥》也將交響樂的博大情懷傳遞,劇中S樂團暫時解散,新成立的RS青年交響樂團,就猶如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堅定的理想追逐、交響樂實力充分融於情感敘事中,提升了作品厚度。
事實上,對於觀眾而言,《蝸牛與黃鸝鳥》本身的觀劇門檻不算低,為了讓觀眾更便於理解交響樂這門藝術,劇集採用了字幕講解、樂曲與劇情融合併行的模式。開篇用字幕解釋古典音樂背後的樂理知識,李臻言在比賽中理解音樂家的創作理念、費舍爾以音樂家的故事鼓勵學生走出人生低谷……
這樣的細節處理,讓沒有任何樂理基礎的普通觀眾也能觀劇無壓力並從中有所得。
無論是摒棄甜寵套路的創新,還是全員具備音樂功底的演員陣容,亦或劇情敘事與古典交響樂的碰撞共鳴,以及為年輕受眾潛移默化輸送的積極價值觀念,都能看得出《蝸牛與黃鸝鳥》想要打造音樂題材精品劇集的勇氣和誠意。
相比劇集播出前期如蝸牛般的負重前行,很多難逃真香定律的觀眾如今也見證著它如黃鸝鳥一樣引亢高歌,口碑熱度的不斷攀升。
對於這樣一部突破創作瓶頸、敢於創新的作品,只有沉下心來,聽著大師交響樂沉浸其中,或許才能感受它別樣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