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是土生土長的河北人,如果您的年齡在30歲甚至40歲以上,那麼今天咱要寫的這個東西您應該不會覺得陌生。在老年間,這個東西幾乎家家都有,燒火做飯有了它真可謂事半功倍。對於年輕人來說,可能連見都沒有見過,它不但承載了我們兒時的回憶,更體現了祖先們卓然的智慧與創造力,請看:
老人們都知道這個東西叫做「風箱」,說實在的,現在想看見個風箱真的是很難,這也導致很多年輕的朋友們壓根不知道這個木頭箱子是幹啥用的。以前家家戶戶做飯都用灶膛燒火,風箱是擺在灶膛邊上鼓風用的,類似於現在的鼓風機。有句歇後語說得好:「老鼠鑽風箱——兩頭受氣」,為啥兩頭受氣呢?說的就是風箱的工作原理,不管是推還是拉,出風口都會呼呼吹氣。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僅供參考)
來自霸州康仙莊栲栳圈村的王先生說:「2月27號左右我搬家,從老房子裡發現了這個風箱。我試著推拉了幾下,沒想到幾十年沒有用過的它竟還能正常工作。在這一推一拉之間,勾起了我兒時滿滿的回憶。那時候媽媽燒火,我就坐在旁邊拉風箱,呼呼的風把火苗吹得特別旺,一大鍋飯很快就能做熟。叫我燒火我不願意燒,拉風箱的活我倒是總想著幹,覺得特別好玩。隨著時代的進步,風箱逐漸被電動鼓風機取代,大鍋燒火也漸漸離我們遠去,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電鍋、燃氣灶。」
「這個風箱,相信也能勾起跟我年紀差不多的朋友們很多的回憶,這是屬於我們那個年代的快樂。不過我今年50歲了,至今也搞不懂風箱為啥推和拉都能出風,也從未拆開看過,不得不感嘆老祖宗太有智慧了。」很多老人雖然見過風箱,但確實有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原理,今天小編順便給大伙兒說說。
小編小時候調皮曾經拆開過一個風箱,印象最深刻的是裡面竟然有雞毛,嚇得我當時以為裡面有隻雞,後來才知道雞毛是起到密封作用的。其實風箱最主要的位置就是前後各有一個小方孔,這個方孔內側有一個類似於皮帘子的東西。一推一拉之間,兩個方孔總是一個開,另一個關。而負責出風口內側則有一個帶軸的木板,隨著一推一拉而轉動。這樣一來,不管是推還是拉,風箱中總是充滿空氣,隨著把空氣擠壓,出風口自然就會源源不斷冒出風了。其實,它的原理跟打氣筒、打針用的注射器都有相似之處,只不過更加繁瑣一些,因為打氣筒、注射器在拉的過程中是不會出風的,這更加體現出咱們老祖宗的創造力。
一個小小的風箱,不但蘊含著複雜的原理,更蘊含著老一輩人對於生活方面的智慧。在那家家以種地為生的年代,很多工具已經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視野當中了,被越來越自動化的設備所取代,但屬於我們兒時的記憶,卻不應該越來越淡化。也許有一天,我們只能在博物館裡看到這些東西,但曾經屬於那個年代的快樂,又怎能說忘就忘呢?朋友們,如果您家也有那些老物件不妨發給我們,追溯從前的記憶的同時,也讓更多的年輕人對那個年代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