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陽股份和格力電器都在考慮競購飛利浦家電業務,後者業務估值最高達240億元。
國內空調行業24年的龍頭老大格力突然被美的「逆襲」,後者從上世紀末就開始「買買買」,如今市值已近5000億。格力在自家領地被超過,或許說明一個問題:董小姐,時代變了,好技術也是可以買來的。
格力反擊?
近日,據路透報導,九陽股份(002242.SZ)和格力電器(000651.SZ)都在考慮競購飛利浦家電業務,後者業務估值最高達30億歐元(約合240億元人民幣)。
路透稱,飛利浦聘請的顧問機構已經向潛在買家發出了項目概要。飛利浦預計將在今年秋季開始與相關各方接觸,並在明年第三季度達成交易。
除了九陽和格力,美的、海爾也對這筆交易產生興趣。
值得注意的是,在剛剛公布的半年報中,格力不敵美的,失去了保持24年的國內空調行業老大地位。
格力的反擊,或將從收購飛利浦家電業務開始。
01 格力途窮:「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格力的「多元化難題」已是老生常談。但此次疫情才徹底將問題暴露出來,格力到了需要「變」的時候。
根據2020半年報,上半年,格力電器收入706.02億元,同比下滑28.21%;歸母淨利潤63.62億元,同比下滑53.73%。營收和淨利下滑的原因在于格力一直依仗的空調業務遭遇滑鐵盧。
今年上半年,格力空調業務收入413.33億元,同比下滑47.89%。空調業務收入佔總營收的59.47%,而此前多年,格力的空調業務長期佔總營收的90%左右。格力對空調的依賴,可見一斑。
與格力空調業務規模相當的,是美的,但是相比之下,上半年美的並沒有遭遇如此大幅的下滑。上半年,美的空調業務實現640.30億元收入,超過格力200多億元,而且,同比降幅僅為10.37%。
為什麼降幅會有這麼大的區別?美的空調線上銷售比格力做的要好。
美的從2008年就開始做電商業務,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其線上業務已日臻成熟,而格力的線上渠道方面始終落後於美的,也不如奧克斯。
在市場環境好的時候,格力尚可不在乎空調以外其他業務以及線上的營收,但是當疫情來臨,市場冷淡,這些弱點便成為致命傷。
其中,單一化的產品結構最為致命,也最難顛覆。
失敗的多元化,空調:其他=9:1
格力的多元化經營始於2009年。
在2009年以前,格力實施空調專業化發展戰略。2009年之後,由於空調行業利潤逐漸下降,外加競爭對手的壓力,格力開始實施多元化經營。
智能裝備、生活家電、手機等產品都是格力多元化經營的結果。
據2019年報,格力電器主要從事的業務為四大領域:暖通空調、生活電器、高端裝備、通信設備。暖通空調領域包括家用空調、商用空調、冷凍冷藏設備、核電空調、軌道交通空調、光伏空調等;高端裝備包括智能裝備、數控工具機、精密模具、機器人、精密鑄造等;生活電器包括廚房電器、健康家電、環境家電、洗衣機、冰箱等;通信設備包括物聯網設備、手機、晶片、大數據等。
格力手機
看似多元,該有的產品種類基本上也都已經覆蓋,但很多是雞肋。以格力手機為例,面對慘烈的競爭局面,格力手機缺乏獨特先進的技術,也沒有獨特功能新產品,銷售渠道和售後服務能力均缺失,市場競爭力嚴重不足。
反映在財報上就是收入佔比低。2019年,格力的生活電器、智能裝備和其他主營業務收入在總營收佔比達到11.62%,其中,生活電器業務營收55.76億元,智能裝備業務營收21.41億元。
相比之下,美的的「多元化」似乎較為成功。2019年,美的暖通空調業務收入佔總營收近五成,消費電器和機器人業務營收佔比為五成多,這一結構成功為美的分散了疫情風險。
對于格力電器多元化方面的挫折,家電行業分析師劉步塵認為,除了格力在生活家電領域布局較同行企業晚,還有格力戰略定位上一直以來是一家空調企業,做其他業務投入的資源遠不如空調,這樣就導致產品競爭力遠遠落後於競爭對手。
如今美的在格力主陣地空調領域已經實現趕超,格力的生活家電業務需要突破。
而飛利浦的家電業務剛好可以補足格力的短板。
02 飛利浦家電近200億營收和6000億大市場
目前,飛利浦旗下有四大業務板塊,家用電器業務屬於個人健康(personal health)業務板塊,除了家用電器業務,個人健康板塊還包含口腔護理、母嬰護理、剃鬚美容業務。
根據飛利浦的官方新聞,此次將出售的家用電器業務包括飲品電器、廚房電器、熨燙和清潔電器,以及空氣處理電器等。其中,飲品電器包括咖啡機、電水壺、榨汁機;廚房電器包括電飯鍋、空氣炸鍋、攪拌機、麵條機、麵包機、壓力鍋等;熨燙和清潔電器包括電熨鬥、掛燙機、吸塵器;空氣處理電器包括空氣淨化器、空氣加溼器、空調扇、空調等。
值得注意的是,飛利浦此次出售的家用電器業務未包含剃鬚刀、電動牙刷等明星產品線。
近年來,飛利浦家用電器業務收入穩健。財報顯示,飛利浦家電業務最近5年收入穩定在22~24億歐元(約合182~198億元人民幣),佔集團總營收比重也在10-14%之前,收入穩健。
來源:飛利浦年報,晨哨併購
根據歐睿國際(Euromonitor)數據,2019年飛利浦食品加工機、小型烹飪電器、吸塵器、空氣炸鍋、電熨鬥在全球市場的零售額分別為5%、3%、4%、13%、16%。光大證券分析稱,飛利浦最大的價值在於其全球布局的品牌和渠道,收購飛利浦家電業務是壯大小家電業務規模,成為全球小家電市場主要參與者的捷徑。
來源:Euromonitor,晨哨併購
格力需要這條「捷徑」。
不僅如此,國內小家電市場正方興未艾。
隨著中國經濟穩步發展,城鎮化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以及消費觀念的升級,小家電作為高品質生活象徵,愈受消費者青睞。小家電通過品類的創新和內容的營銷不斷向社會輸出消費觀點和生活方式,正在完成從可選品到剛需的轉變。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2019 年中國小家電行業市場規模達到4015億元,2012年至2019年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3.3%。到2023年,中國小家電市場規模有望達到6460 億元。
拿下飛利浦家電業務,格力將能分享小家電市場增長的紅利。
其實,相比其他潛在競爭者,格力更容易拿到這條「捷徑」。
03 買家格力:最有錢、最要命
從營收來看,美的、格力、海爾(海爾智家)、九陽四家潛在競購者中,前三家的營收都已上2000億規模,九陽營收還未破百億,收購可能性較小。
從財力上看,目前最「壕」的潛在買家,非格力莫屬。截至2020年6月30日,美的、海爾、格力三家公司帳上分別有貨幣資金530.27億元、441.13億元、1295.57億元。飛利浦家電業務估值最高240億,對於美的、海爾而言,若以自己實力出手,這筆收購會消耗近一半甚至大半的資金,而格力則可以輕鬆支付收購款。另外,美的、海爾的資產負債率都達到66%的水平,格力為59.27%,相比之下,格力財務狀況更為健康。
從必要性上看,美的小家電業務已經具有相當優勢,且與飛利浦家電業務部分重合,收購沒有特別重大意義。而且,美的前期大量收購還有待消化整合,此時再進行大型收購,不利於企業長期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幾年前美的斥資近300億收購的德國庫卡,近年來整合併不順利,2020年上半年,美的機器人業務虧損7.59億。
至於海爾,2016年,海爾斥資55億美元收購GE家電業務,2018年,海爾又以38億買下歐洲知名家電企業Candy。Candy是歐洲非常知名的家電製造商之一,而且在土耳其設有生產基地。在歐洲白電領域,海爾優勢明顯。海爾的當務之急應該是放大海爾自身和Candy的品牌價值,進一步擴大市場佔有率。
格力具有最迫切的理由,以及最強的實力來進行這筆收購。
儘管董明珠一直堅持「買是買不來好技術」的理念,堅持所有業務都要從無到有自己做,但事實是,從上世紀末就開始「買買買」的美的確實買來了很多好技術,並將公司做到5000億市值的規模,還在格力的強項空調領域成功實現反超,這不得不令格力和董明珠深思。
如果這筆收購成行,必然意味著格力的理念發生重大變化,格力或許也會開始大舉外延擴張收購,或許這會開啟格力的新時代。
而收購飛利浦家電業務,或許就是格力開啟新時代的那把金鑰匙。